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暮春时节,东风吹过,落花飘零,残红落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难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会泪流满面特立独行去葬花了。花如此,人亦如此,"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总是让人无限感伤。但吟诵白乐天的《大林寺桃花》诗,却感受到另外一番境界。白居易曾被贬任江州司马,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山水。时值暮春,山下芳菲尽落而山上古寺桃花盛开,白居易遂有感而作此诗。诗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似文献   

2.
南宋是姜夔词风的形成与其词的初步传播时期.姜夔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绝似"晋宋人物"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就得到了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一批文坛大家的肯定,受到普遍称赏.这批赏识姜夔才学与人品、意气相投的文人群体成了其词首要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姜夔的唱和词有很多,其最著名的次韵作品,是与辛弃疾之间的唱和.这也扩大了姜词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3.
释昌如 《法音》2015,(2):4-9
<正>在汉语系佛教中,"缘集"一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只有在世亲的《十地经论》中有使用"因缘集"一词。因为地论学派以弘扬与阐释《十地经论》为中心,所以"缘集"一词或许是这个"因缘集"的省略用语。在《十地经论》中,"因缘集"一词与"十二因缘"同义,但在地论学派的语系中,"缘集"并不是指向"十二因缘",而是指向其特有的  相似文献   

4.
编号俄A20V的黑水城出土的全真教佚词,杂汇了释、道、禅三家经义的内容;本卷所存的内容,不少是释、道、儒家经义的糅合;佚词的语言词汇高度因袭、逼似重阳及七子的作品;词中还有一些可以联系全真七子的线索;同卷的《亡牛偈》,也是十一首佚词为全真七子作品的有利旁证。故而,它们既非西夏人的作品,亦非宋人的作品,更非13世纪中期元人的作品,它们是秦渡镇分手之后,马钰较为早期的作品。词作对于全真教在西夏、马钰、金元词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词的尴尬     
文学史上,宋词有着一代之文学的崇高地位。但在宋代,在理学的影响之下,宋人既为理所困,又被情所役,所以对词采取了既似轻视又实重视,表面厌恶内心酷爱的态度,于是文人的矛盾的心态中欣赏着词,创作着词,而使词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出城几里     
正从前的城池不大,出城几里,便是乡村,草木深深,闻得庄稼植物清香。宋人邵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痴迷于城外的草木芬芳,晚清诗人高树,在鹅坊的墙壁上题诗,"出城二三里,林木喜苍蔚。地无市廛声,茗有沙泉味。"他坐在寂静的乡间林木深处,一杯  相似文献   

7.
杨涯人 《哲学研究》2012,(10):20-25
<正>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属性,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人袁枚在《题宋人诗话》中告诫文章家说: 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这两句话,气度非凡,寓理深刻。它明确指出,一个人要使自己的文章永载史册,卓然自立于天下,就必须各逞自己的精神,“于心有主张”,表达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独到的认识,而不是“附会韩与杜”,“有如依权门”。这种精神,在文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在  相似文献   

9.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晓芒 《世界哲学》2004,1(1):17-28
据说用"本体论"一词来译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人,"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1.
单文霞 《美与时代》2005,(10):53-54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足以带给人们对服饰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自古以来,服装就是人类诸多生活内容中的一种状态,而色彩又是这种状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直至今日,"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说法依旧颇有争议。关于"得救"一词的解释,笼统而言乃是指得到神的救恩,一方面看,是指神将人从罪恶捆绑中、从世界引诱中、从自我堕落中救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借着耶稣基督,人类从与神为敌的关系转变成为神的儿女,神将人从他的愤怒中挽回,使人从他的公义审判下因耶稣基督慈爱的代赎而得拯救。  相似文献   

13.
终极之问     
《天风》2011,(8):65-65
<正>·很多人不喜欢"灵魂"这个词。这也不奇怪,从我们的文化奠基人孔老夫子那儿,"灵魂"这个词就被"敬鬼神而远之"地一笔画出去了。后来的两千多年,大家一直在为抢"馒头"而忙活,"灵魂"自然就算不存在了!其实两千年前还有人也谈到过这事儿,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当然,你可以否认耶稣,也可以回避"灵  相似文献   

14.
韩愈 《天风》2019,(10)
<正>管理不是辖制,而是因为有端庄的榜样,使人跟随而顺服在中国教会的语境中,"教牧人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群体。在经过按立礼仪进入圣职的主教、牧师和长老职分之外,许多参与服侍和讲道的同工也被视为教牧人员。圣职神学将前一类描述为是为了"教会生活"而存在的"公务职"。在新约时代中,"圣职"一词指的就是围绕教会公共事务而生活的人群,  相似文献   

15.
人生偶悟     
走在校园里,偶见路边的几株花木枝头寥落,心中不禁一颤,惊叹花期如此短暂。就在前几天,我还在满怀新奇地欣赏点染枝头的艳艳花朵。倏忽之间,已难觅芳踪,原来时节已到暮春。再一次想到林黛玉的《葬花吟》。在那个繁花开遍又悄然飘落的大观园里,黛玉的吟唱让人黯然神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咏絮才",面对落红片片的情景,怎不产生"红颜易老,人生易逝"的感慨?在黛玉的心中,人生如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联想是如此贴切,  相似文献   

16.
刹那     
正小的时候,一度痴迷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在紧要关头,常听到一句短语"说时迟那时快",每当这个时候,屏住呼吸,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说时迟那时快"就是眨眼的工夫,可能一个人的命就没了,能不叫人紧张万分?佛经中有一个说时间的词叫"刹那","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不得了,这一刹那该有多快!中国人喜欢大概齐,所以,"刹那"引进汉语  相似文献   

17.
    
人有量,实是天赐造化,非学所能及也。南朝宋名臣褚彦回,有个门生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觉了,门生吓得要死,褚彦回却安慰对方:"赶紧藏起来,不要让人发现。"门生羞愧地走了。后来门生有了出息,读书做官,来见褚彦回,褚彦回就像没发生过什么事儿一样,"待之如初"。南朝宋人何点,才高性率,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逃跑了,不想做。他坐车在街上走,有人在车后偷他的衣服。旁边人看见,大呼小叫地把贼抓住了,扭送到何  相似文献   

18.
正"君子"一词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史料记载上,就连鲁迅笔下的阿Q也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尽管如此,"君子"一词于今人来讲,绝对还是一个耳熟却不能详的语词。"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西周的《易经》,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谦卦》:"劳谦君子,有终吉"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不乏对君子的描述。《诗》三百中就有60余篇、共180多  相似文献   

19.
卢龙光  关瑞文 《天风》2008,(22):32-34
哀伤,是生命里的必经窄巷,具摧毁生命之能。然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何解呼天?因为"天者,人之始也。"西方学者也指出,哀伤经验能够促使人从灵性与宗教的深处发问"何故"的问题。考夫曼(Jeffrey Kauffman)认为,"何故"是罪咎的展现;"何故"是怀疑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试论道教医学对内家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内家拳,要言之,指侧重于内功修炼的武术流派.从现有文献来看,"内家拳"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其中说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