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8年前,宋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浙江西部一个小镇,准备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出去找工作。小镇盛产柚子,宋娟家里也和大家。一样,种着一大片柚子树。  相似文献   

2.
试论美感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一种动情的反映,这种反映究竟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呢?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一看到美的风景或画,一听到音乐,不假思索,就立刻感知其美。美感的这个特征,西方美学家也曾指  相似文献   

3.
杨双 《美与时代》2008,(5):116-118
汉赋和汉画像是汉代艺术的代表,共同的时代人文背景,使二者有着对话的无限可能性.二者在叙事的虚构性上各有特点,但又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保持着清醒的联系.它们创造的真实性与虚幻性相交织的美感世界,体现着汉代的审美理想,洋溢着汉代的时代精神,也能启迪我们走出狭窄的现实世界,看到可能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并且洞察人性的深层奥秘.  相似文献   

4.
聊寄一枝春     
正南方的冬天是绿的,春来了,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楼下的桂花亦送来了缕缕的清香,一如那年仲夏武汉的桂花香一样,不浓一点,也不淡一点。小区西南角的柚子花芬芳着,微风拂过,甜甜的花香在风中浮动,香满大半个院子。我喜欢柚子花,多次在花边流连,探看那绿的、鹅黄的枝叶烘托着洁白的花瓣,犹如故乡开在春天枝头的槐花。柚子花的形状和槐花不同,兴许连香味也并不一样的,但我的心,  相似文献   

5.
在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美感的对象问题。可以说,所有发言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只有在主客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才能够把握美感对象。会上宣读的报告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作者都没有把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彼此割裂开来,相反,他们都强调,美感对象的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同一。因此,美感对象就是“本体论认识”的一种特殊情况。会上宣读的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其涵义驳杂不纯,这就使上面所说的观点一致出了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我国日趋活跃的美学论坛上出现一些专门探讨美感问题的文章,有些美学论著在阐述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时,也涉及审美心理学或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继续,但也使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美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现分別从几个方面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美学(续完)     
在下面有关美学学说最重要论著的概述中,只有那对于美感对象和美感经验提供了全面性的概念的作品才被提及。这里面包括哲学著作中有关这论题的系统阐述以及批评家们论艺术的著作中较为有思想性的原则性的探讨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几乎每天早晨我都能看到她,在山顶上。城北有座山,不高,海拔也就是三百多米吧,四十来分钟就能爬到顶。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每天我都要去爬山。每次我爬到山顶时,就看到她已经在那里了。她的背有些佝偻,头发花白,年龄有多大,六十多?七十多?猜不准。山顶上有个平台,很宽阔。早晨来这里晨练的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被视为异端、丑类,在于它游离于"崇高"与"优美"这两类美的范畴之外,其所创造的艺术品艰奥的美感也许仅供艺术家本人作自我陶醉。但如果仅看到这些,当代艺术确乎有些存在的尴尬了。实际上当代艺术不重在娱人耳目、苦心经营画面的美感,或制造崇高令人景仰,而是将人的本性、情感、自由及个性融为一体,真实表达个体自我在商品社会中的感触,或者阐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人类数千年来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对房屋建筑设计不懈追求的证明,几千年来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充满了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有着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各类建筑设计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所包含的西方元素越来越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无法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对建筑设计独有的艺术美感,这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讨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材料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媒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感的要求不再仅仅体现于物质层面上,而是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材料的美感也随之体现。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不同的质地、肌理,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品质,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各种需求,表达各种情感和内在精神。以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为大主题,归纳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美感的关系,并结合案例从材料美感的分类和材料美感的属性多角度进行总结,作出对城市公共艺术和材料美感发展关系后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来临了。阳光洒在朝气蓬勃的人们身上,这就是四月。走在大街上,我们看到身着时尚品牌服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专卖店的返季特卖场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名牌衣服穿在身上会让你感觉很棒,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追求名牌的行动背后有什么心理原因呢?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是指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51所高校10056名研究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审美情感尚属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研究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在自然美感和仪态美感上女研究生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在审美情感总分、自然美感、仪态美感的得分上有奖励组显著高于无奖励组,在科学美感的得分上理工科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的部分审美情感发展优于本科生;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此外阅读量对研究生的人文美感以及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自然美感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15.
枯叶的生命     
以前的我最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散发出的气息。当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生,慢慢的发芽、抽条,即而会看到叶子、枝干,那时看到的是生命。而自己也会希望与这株植物一同生长。 经过了整个夏天后,它已经健壮了,果实累累了。 但秋天的来到,却无情的宣告了它的命运。它的叶子将一片片的枯  相似文献   

16.
开展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活体器官移植起源于器官移植技术的最初阶段,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肾脏,肝脏,肺脏、小肠、脾脏等器官的活体移植手术,事实表明该技术不仅有其科学依据,而且有其伦理学依据,即以人类自身伟大的奉献精神来关爱他人。但开展这一技术时务必需要遵循知情自愿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利益和风险并存原则。当然在积极肯定这一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伦理学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角色设计不单单是设计一个形象的外表,还需要给它注入灵魂——角色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使角色生动饱满、真实可信。材料动画中的角色塑造需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美感,将角色塑造与材料美感完美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材料动画中的角色与其他动画形式中的角色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木偶"。当你在屏幕上看到"木偶"时,你会认为其存在其理所当然的,但是,停下来想一想,你会发展这是超现实和惊人的——它类似于人或动物却没有自己的生活。在无人操纵时,木偶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一块毫无生  相似文献   

18.
优雅地老去     
罗艺 《思维与智慧》2009,(10):17-17
大约是20年前,初读林语堂,对他书中的一句话,格外感到有意味,他说: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美感……那时候,还很年轻稚嫩,却不知这句话,怎么就会有那样一种力量,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9.
建筑形式美法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经过前人的提炼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体系,不管是中国的建筑还是国外的建筑,几乎都遵循了形式美法则。但是在美学的表达中却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展现其美感,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建筑美感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学也在进步与完善,这就说明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在于美感的不断创造。  相似文献   

20.
正起居室的墙上,挂了一幅画家朋友陆咏送的画。画面上是一只丑丑的毛虫,爬在几株野草上,旁边有陆咏朴素的题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我很喜欢这幅画,那是因为美丽的蝴蝶在画上已经看得多了,美丽的花也不少,却很少人注意到蝴蝶的"前身"是毛虫,也很少人思考到花朵的"幼年时代"就是草,自然很少有画家以之入画,并给予赞美。当我们看到毛虫的时候,可以说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期许,期许它不要一辈子都那样子踽踽独行,而有化蝶飞去的一天。当我们看到毛虫的时候,内心里也多少有一些自况,梦想着能有美丽飞翔的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