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①,其所注《老子》,对王雱、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②。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  相似文献   

2.
北宋儒学者在注释《老子》时,既肯定了孔、老之言论存在相异之处,同时又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儒道思想之会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雱的孔老循环说和苏辙的孔老互补说。  相似文献   

3.
正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不仅较早地对《中庸》作过诠释,而且他的诠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安石的《中庸》诠释,不仅扩大了《中庸》的影响,而且在促使士人更加重视"性命之学"探讨的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士人形成和加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或担当精神),这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在内圣外王、性情关系等方面,虽然王安石与二程对《中庸》的诠释有一致之处,但从整体上看,相对来说,王的诠释存在"支离"之弊,而二程的诠释则更为圆融,故王的《中庸》诠释被洛学所超越是宋代《中庸》学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有一老乡名刘攽,字贡父。两人私交很好,"每相遇必终日。"然而刘贡父对王安石倡导的变法却不以为然,加上他博学多才,平时喜欢揶揄别人,所以一逮着机会就嘲弄、戏谑王安石。为强国富民,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事,王安石都愿意为之,于是有人投其所好,出了个"好"主意:"若是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抽干,一定是良田千里,于民  相似文献   

6.
刘凌维 《天风》2020,(1):56-5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要选"贺岁诗",王安石的《元日》一定会榜上有名。彼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法,春节时他看到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忙着过新年,那辞旧迎新的景象与推陈出新的新法如出一辙,他憧憬着新法会像新年一样,给大宋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感于此,他写下《元日》一诗。有人总结人生的两大意义,一为快乐,一为信仰,而王安石显然追求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7.
《管子》和《周官》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两大渊源。王安石最早并不太重视《周官》这部经典,而《管子·轻重》在他早年的理财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印记,可以说《管子·轻重》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起点。熙宁新法推行以后,王安石宣称其理财新法源自《周官·泉府》,《周官新义》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完成形态。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管子》与《周官》地位存在着差异,但在理财思想上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在北宋《洪范》学上,张景、廖偁、胡瑗、苏洵、王安石、曾巩等诸儒,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以政教论取代汉唐的五行灾异论,将《洪范》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阶段。这种义理化的《洪范》学的兴起,既形成了宋代《洪范》学以义理解经的基本诠释方式,同时也为南宋《洪范》学奠定了以"皇极"为中心的诠释结构。  相似文献   

9.
由于宋代杨时《三经义辨》的亡佚,学界一直未能对其内容进行研究,亦无法讨论其如何驳正王安石《三经新义》。今通过对相关宋元文献的全面梳理,详考各家征引杨时《义辨》的内容,对《三经义辨》进行辑佚,改变了该书无可详考的局面,亦厘清了杨时《三经义辨》的成书及卷数的问题。同时将其与王安石《三经新义》的对应条目展开讨论,揭示其对王安石《新义》的驳正,更进一步发现:杨时《义辨》中有受王学浸染之痕迹,其对王学的打击有限,实际上此书在宋代之影响未如历来宣扬之巨大。以此,对杨时《义辨》及其学术重新作出客观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刘丰著《北宋礼学研究》一书于201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以哲学思想分析为主线,并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  相似文献   

11.
正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造诣很高,但他更是一位力主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从他的工作生活习惯方面,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形象更为丰富的王安石。王安石对穿衣饮食不讲究。宋人时评:"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  相似文献   

12.
西周齐都古营丘的地望问题,历史悬疑,多有争议,至今未决。由于编纂县志的需要,笔者曾写拙文《齐都古营丘试探》(以下省称《齐都》)参加讨论。最近在《临淄区志》“附录”卷中看到张达民同志的《营丘考》(以下省称《考》)和王恩田同志的《齐都营丘续考》(以下简称《续考》)两篇文章,都对拙文《齐都》提出异议,读后很受启发,但也觉得两篇“考”文也都还有须进一步深考之处,现将拙见陈后,以就教于《考》、《续考》两文的作者和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申述《庄子》文本中"情"的议题及其在后世的延续。魏晋之际,面对汉儒割裂情性的二元框架,以王弼、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祖述老庄、精论情旨,将"情"的议题由哲学上的未显题扩展至显题化,成就了中国人性论史上"一往情深"的时代。北宋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思想家,统合儒道,考辨情性,将《庄子》"性情不离"的论题诉诸理性的再解读,与南宋程朱学派"尊性黜情"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进而昭示出北宋哲学对先秦道家的接续与回应。归根结底,这是《庄子》"安所困苦哉"的生命感怀及其天人视角的整体性思维,为文明传统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抒情血脉。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中辑录众多佚书,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大典本"。四库馆臣当时指出,大典本《周礼》文献残阙"地官"、"夏官"部分,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学界共识。到1980年代,程元敏先生在辑佚王安石《周礼新义》时,提出《大典》之中地夏二官不亡,纪昀等人"未遑深考,率尔出话言也"的观点。~(1)程先生率先反思共识,提出新说,可惜学界未予重视。笔  相似文献   

15.
林佳 《佛教文化》2012,(6):106-109
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遂宁县境内,临着涪江的定明山还不是个热闹的地方,山顶的池中,在这一年忽然生出了祥瑞的莲花。也是在这一年,此地来了一位异乡的客人,一个名叫王了知的道士。此行他的目的是为了化缘。  相似文献   

16.
颍考叔事迹仅见于《左传》。《左传》未称许颍考叔为"忠",颍考叔的"孝"显示出的"亲亲"之义,在后代经学话语体系里被"尊尊"之义压抑了。史传人物颍考叔在后世民间文学中逐步向"忠孝"两全形象发展。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设置"携鸮进谏"的情节,深化了颍考叔的"孝",而且肯定、褒扬了颍考叔的"忠",但受经学话语的影响,颍考叔的"忠"并不纯粹。现代戏曲《牛脾山》通过改编、虚构,摆脱了不利指责,完全肯定了颍考叔的"忠孝"。"忠孝"两全的颍考叔体现了民间价值观。引导颍考叔由史传人物形象向忠孝两全的民间崇拜偶像转变的关键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颍考叔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祭祀不断,一定程度上帮助史传人物形象向民间传播。  相似文献   

17.
《四书章句集注》征引诸家之言,对于诸家所指,通过上述原文的考证,可知程子、张子、范氏、吕氏、谢氏、游氏、杨氏、侯氏、尹氏、周氏分别指程颢或程颐、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赵氏、郑氏、马氏、董子、陆氏、许氏分别指赵岐、郑玄、马融、董仲舒、陆德明、许慎;何氏、邢氏、丁氏、韩子、周子、邵子分别指何晏、邢昺、丁公著、韩愈、周敦颐、邵雍。通过对其他资料的考证,可知曾氏、黄氏、晁氏、李氏、林氏、洪氏为曾几、黄祖舜、晁说之、李郁、林之奇、洪兴祖;徐氏、张氏、邹氏、陈氏、丰氏为徐度、张琥、邹浩、陈旸、丰稷;师指李侗,王氏指王安石或王雱;此外,孔氏、吴氏、胡氏在《论语集注》中分别指孔安国、吴棫、胡寅,在《孟子集注》中分别指孔武仲、吴安诗、胡安国和胡宏。  相似文献   

18.
《稷下赋》出自《温公文集·卷四十三》,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历任仁宗、真宗、神宗、哲宗四朝,为相一年。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王安石行新法,他与安石政见不一。他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似文献   

19.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  相似文献   

20.
营丘补考     
姜尚佐武王伐纣灭殷,封齐侯,建都营丘。但营丘在哪里?史家尚无定论。一说在齐国故城,即现在临淄区的齐都镇;一说在昌乐县东南,距城五十里的营陵村。《管子学刊》1992年第一期赵守诚同志《齐都古营丘续探》(以下简称《续探》)对张达民同志《营丘考》(以下简称《考》)和王恩田同志《齐都营丘续考》(以下简称《续考》)两文,关于营丘的地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是临淄人。对考证工作是门外汉,但自幼尝听祖父、父亲讲关于史家对营丘的争议,因而对营丘地望的考证,颇感兴趣,也想借题发挥,并就教于专家、学者和赵守诚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