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金扫帚奖是由《青年电影手册》主办发起的华语电影史上首个为年度最差影片颁发的奖项,被誉为中国的"金酸莓奖"。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华语电影金扫帚奖颁奖典礼上,演员王宝强曾亲自出席,凭借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获得本届"最令人失望导演奖",成为"金扫帚奖"设立九年以来首位来  相似文献   

2.
2014年,凭借科幻电影《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荣获生平首座奥斯卡奖杯。五年之后,他带着重返家乡墨西哥拍摄的私人记忆电影新作《罗马》,再度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为家乡墨西哥带回了影史上首座的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奖杯。同时,《罗马》也在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登顶最高荣誉金狮奖。在《罗马》中,导演阿方索·卡隆通过"沉浸式"的拍摄手法、黑白影调的表现形式及复杂音效的组合排列,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置于时代背景的洪流中,铺陈出一幅身临墨西哥20世纪70年代充满质感的记忆史诗图。  相似文献   

3.
李铮 《思维与智慧》2014,(10):48-49
2014年3月3日,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在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凭借《地心引力》成为最大赢家,获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大奖。卡隆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最佳导演奖,多年的坚持最终梦想成真,灯光璀璨,掌声雷动,他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4.
2008年魏德圣首次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引起大家对台湾新的导演的关注,其中同一阶段的女性导演也凭借她们的优秀作品,进入关注的视野。"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导演所面临的困惑,也决定着她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对于每位导演而言,她们都有各自的取舍,但这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她们个人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陈建斌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他凭借《一个勺子》和《军中乐园》一人独得"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三项桂冠。而在生活中的陈建斌和妻子蒋勤勤是娱乐圈中少有的"模范夫妻",他因此被称为"最大的人生赢家"。永远作为第一次陈建斌连夺金马三奖后,感言道:"这真是美妙的一天,对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今年是我的电影元年。我要感谢我的母校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备份     
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于2009年10月14日至17日在江西南昌举办,吴刚凭借电影《铁人》王进喜的出色表演,一举夺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相似文献   

7.
作为纽约电影新势力之一的美国导演、编剧、独立制片人诺亚·鲍姆巴赫,是当今美国电影界不可忽视的存在。2005年其自编自导的电影《鱿鱼和鲸》入围了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2010年拍摄的影片《格林伯格》入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7年自编自导的家庭喜剧《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入围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鲍姆巴赫擅长拍摄家庭喜剧,探讨原生家庭不美满的成因,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复杂微妙的爱恨关系,关注知识分子焦虑的内心世界和小人物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1988年第十届“百花奖”评选结束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孙悟空智斗牛魔王》获得最佳美术片奖,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曲片奖。值得一提的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是个只有二十五岁的青年人。授奖大会以后,西安电影制片厂邀请这三部片子的导演前去介绍经验。他们三人都  相似文献   

9.
影片<白色>获得了1994年柏林第44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它是著名波兰导演克日会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三色电影中的一部.本片叙述顺序基本上做到了事件因果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的大致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1979年,电影《少林寺》筹拍期间,导演张鑫炎找到王立平,请他为电影谱写主题曲,其中一个原因是王立平曾经为纪录片电影《红旗渠》编配过音乐,熟悉河南民间曲调风格,而少林寺又地处河南省内。几天后,王立平就写出了展现"牧羊女"生活的歌词《牧羊曲》。起初,他为《牧羊曲》选  相似文献   

11.
蒋平 《思维与智慧》2012,(15):60-61
卡梅隆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导演,人称"电影狂人"。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两部电影,成就了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传奇。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经典影片,里面仍然有"穿帮"境头。1997年,著名天文学家泰森博士在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特意给他去信,指出在影片结尾,男女主角生离死别之时,女主角Rose抬起泪眼,仰望星空,看到的背  相似文献   

12.
从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开始,就掀起了一场"以摄影机表达自我"的独立电影革命风暴。电影《盲井》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运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面临着"地下化"和"票房不理想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六代导演应加强对国家广电总局和自己作品的信心,适当采用明星,积极寻找投资者,加强宣传,努力向主流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16.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奖,其中最佳配乐奖因其固有的音乐特性引起人们追寻。该电影音乐用印度笛音作为少年替身,以印度鼓乐衬托少女婀娜,凭微分音乐诠释电影传奇,获得最佳配乐奖可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8.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高子文 《学海》2012,(3):172-175
贾樟柯一直被认为是"民工导演"。他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手法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合谋,以及人对环境的抗争。通过文本解读,本文细致分析了他的电影中的这三方面内容,并同时指出贾樟柯电影观念的嬗变。从《二十四城记》开始,他的电影从个体关怀转向了文化思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尖锐性。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却实现了他从电影"民工"到"传奇"记录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电影《游园惊梦》是香港男性导演杨凡于2001年借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文本所进行的影像书写,彰显了导演一贯的唯美细腻而又略带女性阴柔伤感的特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使影片的语境具有一种历史性纪念意味,而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含蕴放置在当下具有现实性价值,尤其男性导演以女性化的性别视角进行叙事所体现出的性别意识更具有独到的"自然"魅力,而宅/园空间和性别叙事则是影片性别意识的所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