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纯蓝     
画家梵高曾对色彩有过这样一句论述:“没有一种蓝色不含有黄色和橙色。”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蓝色是纯蓝的。蓝天不是“纯蓝”的,正是有了一点点云彩,才增添了蓝天的绚丽。  相似文献   

2.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成因的三个要素,那就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根据这一理论,丹纳还提出,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时代的"和声"中产生的,他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理论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结合海派的成因,"三要素"说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研究角度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够帮助我们揭示海派绘画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海派艺术家群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老子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之思维创造方面,新媒体艺术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洞悉着人们的生存境遇,又平台的开放和互动吸引公众加入到这场美学游戏,成为这场艺术表现与完成的重要仪式。在"器"之实践表现方面,新媒体艺术高度的交叉融合性驱动着艺术创新力,而艺术家和商家的跨界实践则让新媒体艺术对生活本身有了更多的关照。当艺术遭遇新媒体,一种大众美学意识便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4.
李珍 《美与时代》2011,(3):77-79
在当今绘画中,油画、国画等占据了人们的主流视野。由于水彩在我国发展历史短暂,在艺术市场上一直比较"低调发展",一度受到观众的"冷淡",不及油画在当今艺术资本市场受到观众"热捧"。随着中青年水彩艺术家的茁壮成长,国内外前辈艺术家的孜孜努力,水彩作为曾经的小画种,绘画中的"轻音乐",有望突破观众的"防线",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艺术之林,带给人们新的视觉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6.
侯美玲 《美与时代》2005,(11):17-18
"人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又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轻.能安顿灵魂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是灵魂的拷问,它可以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艺术则是灵魂的解放,它可以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艺术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高雅艺术,在市场的血雨腥风中挣扎飘摇:崇高被亵渎,神圣被消解,价值被转移,它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之余的漫不经心的消费品.芸芸众生们也终日在单向压迫的"银幕暴政"下,在当代文化的"虚假浮华"中安身立命,不知不觉中,人在精神的荒漠中枯萎,由此我们发出了"复兴高雅艺术,拯救人类灵魂"的呐喊!  相似文献   

7.
瓷釉开片是宋瓷追求的一种纹饰美,它不同于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呈现出一种"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感。瓷釉开片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赞誉,不仅在精神文化层面契合儒、道、禅的内在特质,更是在审美趣味上具有简古淡泊的平"淡"之美,见素抱朴的素"朴"之美,洞察生命的"幽"微之美,破而后立的"破"势之美。总之,其"淡""朴""幽""破"的审美特性丰富了宋代瓷釉开片艺术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中国山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文章将从蓝瑛的山水画作品为出发点,浅析蓝瑛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制成的大众生活用品,其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使用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既是通过蓝白共生的图案色彩互衬来彰显的,更是通过巧夺天工的技艺来体现的。蓝印花布的色彩简洁,蓝白共生,制作工艺精湛独特。图案中寄托与承载了独特的艺术美。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精湛而复杂,能突出表现蓝印花布传承现状与原汁原味的传承和多元多样的创新方式的两条腿走路的传承方式,通过蓝印花布工艺传承的案例,以"点"带"线"、以"线"构"面",给其它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11.
布歇画作,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前,王宫贵族末路狂欢下的应景之作。画作代表了洛可可艺术的全部精神和内涵。画面刻录了那个时代,穷奢极欲的贵族们的真实趣味;也记录了一位忠贞爱情的女人身陷边缘处境中,用心挽留情人的壮丽篇章。艺术和爱情、画作和背后的故事、布歇和成全他的蓬皮杜夫人,成就了一段"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佳话。布歇画作浓情艳香中,实有人性的无奈。  相似文献   

12.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3.
李漪 《美与时代》2005,(4):57-58
当高科技把人类推进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时,蓝印花布曾经创造和积累的丰富艺术成就却又唤醒了人们的触觉。于是,它又以曼妙的旋律谱写起新的曲调,而且在与机印花布的群芳斗艳中,重新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延拓出更为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2015年9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记忆与梦想——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记忆与梦想"与当前大家热议的"中国梦"紧密呼应。"中国梦"不仅寓意着中国人民的和谐幸福,同时也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大国精神。双年展汇聚了像记忆一样深刻、像梦想一样神奇的国内外经典艺术佳作,提倡要用艺术沟通世界人民的"记忆与梦想"。此次入展油画作品《渔歌》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利用艺术语言对中国普通渔民的"中国梦"进行刻画,歌颂了中国劳动者之梦和艺术之梦,进而歌颂世界各国劳动者和艺术家的劳动之梦和艺术之梦。  相似文献   

15.
本刊 《中国道教》2015,(2):12-14
<正>作为宗教界人士,2015年共有11位道长参加全国两会,履行公民权利,代表广大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建言献策,以出世之身,行入世之道,格外引人瞩目。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如期而至。关于两会,人们有不同的认识维度,因为这场参政议政的大集会为人们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有时候,从这扇窗中人们还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比如一袭蓝袍的道长。作为宗教界人士,2015  相似文献   

16.
谢书书  张积家  朱君 《心理学报》2019,51(11):1229-1243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 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 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 体现了语言的作用; (2)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与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都出现显著的蓝绿CP效应; (3)两个民族被试的左视野的CP效应受到图形记忆次任务的显著干扰, 说明左视野的CP效应与右脑激活有关。整个研究表明, 颜色CP效应既存在普遍的知觉机制, 也存在语言驱动机制, 语言的作用存在直接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真正能留给人们静下来的环境不多。景观装置艺术不仅可以使人们停下脚步细心观赏,其互动性还可以增加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引导他们的审美意趣。"慢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理念逐步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慢城市"的情感体验下应该如何对景观装置艺术进行塑造,或是如何通过装置艺术来营造"慢"的氛围,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慢城市"情感体验以及景观装置艺术中的情感体验设计,以使"慢城市"的理念通过景观装置艺术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从徐梵澄先生年轻时的木刻,到中年时的中国画论评介,再到壮年时的阿罗频多《社会进化论》的翻译,后到老年时的罗丹雕塑艺术之鉴赏,可见有一条艺术观的隐然线索,即他从"舍貌取神"和"气韵生动"的追求,引伸至"灵感之明"和"情心之诚"的把握,确已入乎了精神哲学的畛域。在"超心思知觉性"中,"美"与"真""善"为一体为光明,于韦檀多哲学则属"阿难陀"(福乐)之境;在"心思知觉性"(理智)中,"美"为一纯形式的大观,属"向上大过程的一个侧面";在"下心思知觉性"(本能)中,"美"为"生气""生命力"。这三境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知觉性"之贯通。"心思知觉性"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必要的中介,于上它接受"灵感",于下它净化"生气",从之使吾人的鉴赏力在有限的自体内达求超上的主观之"明"。这"明"亦是"普遍的历史的观念"(康德),即"辩证直觉之具体解悟"(牟宗三),它可以把知觉性发舒到前方,而前方的事件则是人们的"未来记忆",这就是天人师或圣人们的先"知"先"觉"之"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在我们眼里,这"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属于"超上之美"的境域。  相似文献   

19.
宋云奇的《蓝色寓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它在"真切的人物形象"、"鲜活的基层生活"和"唯美的性爱描绘"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值得高度肯定的成就。除此之外,在"与镜像之我对话"和"渔樵问对"等小节中还运用了荒诞、魔幻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显得空灵、浪漫而超尘拔俗。  相似文献   

20.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