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0年秋,人称“东北伶王”的唐韵笙和梅兰芳等京剧大师应邀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演出期间,唐韵笙和梅兰芳同台演出《法门寺》,剧中由唐韵笙饰演赵廉,梅兰芳饰演宋巧姣,两人精彩的演出让津门观众大呼过瘾。  相似文献   

2.
小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到哪儿去听自己的过失啊!"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方著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原则。毫无疑问,其表演艺术是在民国时期渐渐走向成熟的。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创造了一种新的"美",迎合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观。同时,他的表演艺术是在批评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他的舞台生涯早期是以演出传统戏为主,而后开始排演时装新戏以及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古装新戏。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革新——在王瑶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花衫行当。从民国建立(1912年)至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这段时期是梅兰芳表演艺术最辉煌的时期。除梅兰芳在当时所拍摄的戏曲电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影像资料之外,当时的报刊专著等文献资料,更能为我们还原出梅兰芳表演艺术发展的原貌,以此能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曾遭遇过"假鲁迅",对冒自己之名四处招摇之人,也不过是登个启事,澄清一下就算了。这种倒霉事儿,不仅鲁迅,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碰到。抗战爆发后,梅兰芳为明志而告别舞台。有段时间,梅兰芳的日子还挺落魄的。以往,在舞台上,梅兰芳赚了个盆满钵满,达官贵人一郑千金,也是常有的事儿。但对梅兰芳来说,赚得多,花得也  相似文献   

5.
16岁成婚,发妻王明华梅兰芳娶的这位发妻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王明华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操持家务。王明华与梅兰芳十分恩爱,结婚的第二年  相似文献   

6.
片段     
正1上世纪50年代末,京剧大师梅兰芳去日本寻找他的一位老友,从东京一直找到大阪,最后才得知朋友已经去世了。但梅兰芳依然来到那位朋友家中,留下了一副景泰蓝的袖扣,因为那是战争前他答应过朋友的。承诺,不因时间而改变,不因生死而消失。  相似文献   

7.
梅兰芳的手     
正梅兰芳,是个爷们儿。这个名字,似有植物香气;而放到京剧艺术里,这三字在口,又分明是浩淼的湖,深邃广大,独立苍茫。舞台上,"她"的眼波万般含蓄,"她"的身段万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醇又高又亮;"她"的手,一抹,一挑,复一指,便是那如歌如魅的妖娆。"她"却是一个风骨宛然的爷们儿。这爷们儿,一双曼妙的、京剧的、女性的手,使西方人深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记者,我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时,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一个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在好莱坞挣大钱。这么一个人,无意中看了一场京剧演出,整个人就被京剧迷住了,书不教了,博士也不读了,抛家舍业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来学京剧。什么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受的那个罪,说出来人家都不信。人家问格法:"你那个条件干什么不行,非得来中国唱戏干吗?"格法很奇怪:"京剧美啊,你们的国粹嘛,所以我就来了。"这  相似文献   

9.
京剧大师梅兰芳平时是个很谦恭的人,待人十分和气,常主动和人打招呼,毫无大名角的架子。可是当他一扮上戏装,就立刻变得“目中无人“,看人的眼神是直的,别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回应,因为他已经提前入戏,全身心都在戏中,人与角色已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参加一场演出,当时,排在他前面出场的是一名通俗歌手。按规定,每名歌手只能演唱一首歌,可是,由于这名歌手唱得太好了,所以她唱完一首后,台下观众都意犹未尽而齐呼:"再来一首!"看到观众这么热情,舞台监督就破例让她又唱了一首。可没想到一曲唱罢,台下观众又齐呼:"再来一首!"就这样,这位歌手一连唱了六首。舞台监督急了:这样唱下去可不行,后面的歌手没法唱了。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演员的表演效果台下比台上好,而另一些演员相对说台上比台下效果好。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在演出前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控制。据有经验的演员谈,演出前最佳情绪状态应该是一种“平静中紧张”。据了解,不论专业演员,业余演员,也不管老演员,中青演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一个故事。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席间相遇,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道:“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与众宾客不解。张大千含笑解释道:“君子动口,小人动手;你唱戏动口,所以你是君子;我画画动手,  相似文献   

13.
《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这出戏源于清朝乾隆时期花部的地方戏《醉杨妃》,经过历代不断地编演,最终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加工点缀、精雕细刻之下,成为京剧史上一部经典之作。梅兰芳的表演之所以能够赢得巨大的成功,说明戏曲旦行的含蓄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形态,同时还是一种美的意味,当将形式中的意味真正地传达出来的时候,这种美才能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14.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相似文献   

15.
正谭鑫培是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生活中的谭鑫培不但戏演得好,而且足智多谋,在戏班中的人缘极好。不满20岁时,谭鑫培便经常在京城的周边演出。一日,谭  相似文献   

16.
新“踩台“     
记得,孩提时代在隶属五岭山余脉的故乡看戏,凡是在新搭建或落成的舞台演出,戏班佬总要搞一个“踩台“的仪式来祭神奠鬼,以求演出平安.依稀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由“师公“焚香烧纸,大念咒语后,于乌烟瘴气中由一名青面獠牙的鬼王手执钢叉去追杀一个叫刘十四娘的女子;先从台上追到台下,又由台下追返台上,直到把钢叉不偏不倚地挥插到那披头散发的女子头顶的台柱子上,才算完结.据说,此举的风险系数颇大,以至于经常有演员成为叉下冤鬼,所以主持人都要求表演者立下字据,说明如偶有失手,概不追究人命,并在台下备好一口棺材,以便收尸,同时,以示破釜沉舟之志……呀!好一个惨烈场面.……  相似文献   

17.
匹夫项羽     
京剧“霸王别姬”是戏台上经常演出的节目.据说梅兰芳先生独擅于此.我没有福气亲睹梅大师的风采,但想来虞姬的演唱定然荡气迥肠、凄凉哀绝“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声声句句透露出穷途末路的无奈.此时大概正是项羽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之前是叱咤风云的辉煌,之后是引颈自刎的壮丽.虽然割自己的脑袋然后又被别人割得七零八落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但项羽这一死,却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相似文献   

18.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是京剧戏坛上的礼花,它的出现是对传统京剧的大胆改革,熔经典与时尚于一炉。该剧创作的总原则是旧中见新,新中有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诸多新元素,如庞大的演出阵容,辉煌的交响伴奏,华丽的服饰,还有伴唱、伴舞以及灯光舞美的大制作,但京剧的唱腔、扮相及主奏乐器的三大件没有变,保留了京剧的原汁原味,从而使梅派艺术重现了华光风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一天,黄渤在北京驻唱,他在台上又跳又唱,累得满头大汗。台下却无人喝彩,有人甚至嫌他装腔作势,破坏了现场气氛。其中有位大哥怒气冲天地站起来,大声说:"真难听,给我滚下去!"黄渤微笑着说:"好吧,我这就滚。"当所有人看着他要如何滚下去时,他却泰然自若地步入下一个台阶,投入地唱起第二首歌来……事后,有人跟他说,真看不出你这么机智、幽默。他淡淡地说:"并不是我有多机智和幽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大人多,民情驳杂,南北事异,雅俗情殊,文化、艺术、时尚乃至地缘民情差异悬殊,各有叮畦。略去枝节,最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京、海、粤三大派,其余多由此三派繁衍演绎而出。 京剧虽发源于安徽,最终却形成京派、海派两大派系。京派有梅兰芳、马连良,海派有周信芳。此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