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与渺小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地方生活着一棵树和一只动物。这地方土地肥沃,地域辽阔,但只有它们两个在一起居住。树把长长的根深深地扎在湿润的泥土里,把长长的茎伸向天空。动物每天吃着树的果实,树过得也很坦荡。树心里想:我为什么要结果子呢,不就是供给动物来食用吗?它们就这样和睦地相处,共同在一块生活着。可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动物突然心血来潮,想要比树高出一等,于是便对树说道:“树啊!  相似文献   

2.
寓言二则     
猩猩与食蚁兽 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大猩猩也会寻找白蚁吃,以补充能量。  相似文献   

3.
螲[虫当]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里的一种蜘蛛,平时居住在地下洞穴里,捕食猎物和其他蜘蛛一样,都靠织网。在建造巢穴时,它们通常先选一块较为干燥的地方,然后开始打洞。洞穴建好后,它们就在洞口处织一个线圈,然后走出洞外,从外面呈辐射状拉出8根丝线,在这8根丝线的基础上,再延伸出更多丝线,最后,再造一个伪装性极强的盖子,钻进洞里,盖住洞口。  相似文献   

4.
正似乎每个男人都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想过开一家小酒馆。交通方便但是又相对安静,最好有个小院儿或者露台,至少有些茂盛的植物,桌椅舒服而干净,菜品简单、新鲜、常吃不厌,当然要有酒,酒的来路清楚、加价合理,当然要有老板娘,老板娘的来路不明,醉眼看上去手腕子很白、脖子很白、瞳孔很黑、头发很黑。自己有家这样的酒馆,好处有:到了饭点儿或者需要请客,总有个地方可去,总有一个包间或者一张僻静的桌子;让别人觉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方向     
林辉辉 《天风》2006,(12):20-21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首尾相接地围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些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一圈圈地绕着花盆,一面吐丝一面爬行。令法伯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毛毛虫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其间曾稍作休息,但是却没吃也没喝,它们连续走了十多个小日寸。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谐趣     
正谐趣是一种智慧,有谐趣的人,是一个有魅力、有趣味的人,宋代大诗人苏轼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刘贡父,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一次,苏轼与刘贡父聊天时,苏轼说起一件往事:"我和我弟弟当年在学经义对策、准备考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现在想起来仍回味无穷。"刘贡父就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道:"就是白米饭,就着白盐和白萝卜,也就是‘三白’。"刘贡父  相似文献   

7.
闭关的故事     
在五浊海中有一个小岛,叫无明岛,无明岛上生长着一种树,叫功利树,这树的叶子十分鲜美。功利树上有一种蚕,这种蚕特别贪馋,它们拼命地吃着树叶,吃得很饱很饱也不肯罢休,因此这种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等不到做茧,就胀死了。它们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这样。 这其中有一只叫大觉的蚕,它一边吃着树叶一边观察,见这些同类生来就这样吃呀吃呀,直吃得绿身子变成黄身子,还吃,最后都挣扎着死了。它感到很悲哀,觉得蚕生一世,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实在可怜。说话间大觉的身子也渐渐地变黄了,它觉得肚子里无端地生起八万四千烦恼…  相似文献   

8.
供动句浅析     
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等。从字面上看,这些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稿纸”哪会“写字”?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是说“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是说“一张稿纸供(谁)写五百个字”。这种句子我们管它叫供动句。供动句虽然为数不多且用得较少,却是汉语独有的、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句式。本文把供动句分为三类,先描写它们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说明它们的形成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9.
思想的瓶颈     
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70磅。但是,如此庞大的家伙,身体却非常柔软,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章鱼没有脊椎,这使它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断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对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来说,它可以被称得上是最可怕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情绪智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同森 《心理科学》1998,21(4):379-380
1情绪智力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4岁左右的儿童。实验者先发给儿童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你们可以马上就吃,但我有事出去一会儿,谁等我回来再吃,我将再发给他一块糖。有的儿童马上把糖吃了;有的儿童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吃了;还有的儿童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等坚持到最后。实验者回来后,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又得到了一块糖。实验过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儿童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合…  相似文献   

11.
正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些词语,前后句顺序颠倒,语法结构虽变了,念起来却不仅通顺,还和前句意思紧密相连,别有趣味,妙不可言。长江沿线好多地方的人都喜吃辣:"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同样的三个字,虽只是颠倒了顺序,但表现出三个地方人吃辣程度的不同,生动而准确。词序的变换不单纯是文字游戏,有时它具有很强的讽喻性,能增添生活中的幽默,甚至还能救命。  相似文献   

12.
每人都要有个居住的地方,但是由于受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居住方式却特点各异。不少人都十分留恋自己的故居,可是美国人却喜欢经常搬家。一个美国人,往往出生在一个地方,上学在另一个地方,然后又到别的地方去经营事业,以后有生之年还得再搬几次,所以他们对住房极感  相似文献   

13.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因为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恐龙灭绝于它们自己的屁。道理似乎很简单:恐龙吃了大量的有机食物后,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屁,这些屁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之类。大量的恐龙产生大量的屁,这就改变了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增多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地球最终变成了一个大温室,把包括恐龙在内的生物统统闷死。然后,一切重来。  相似文献   

14.
我第二次来到了孟买,想到附近的象岛,由象岛想到阿旃陀,由阿旃陀想到桑奇,由桑奇想到那烂陀,由那烂陀想到菩提迦耶,一路想了下来,忆想联翩,应接不暇。我的联想和回忆又把我带回到30年前去了。那次,我们是乘印度空军的飞机从孟买飞到了一个地方,地名忘记了。然后从那里坐汽车奔波了大约半天整,天已经黑下来了,才到了阿旃陀。我们住在一个颇为古旧的旅馆里,晚饭吃的是印度饭。餐桌上摆着一大盘生辣椒。陪我们来的印度朋友看到我吃印度饼的时候,居然大  相似文献   

15.
计文 《天风》1998,(10)
对于东南亚等华侨来说,“吃风”就是去消遣旅游之意。但国内许多地方的人听说“吃风”,大概以为是指“没钱了,只好喝西北风啦!”。 同一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这已经不希奇了。语言常因时空不同而有它的特殊意义,故每个地方都各有自己的通俗流行语,通常因地方和时代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葡萄与人生     
假如人生就是吃一串有酸有甜的葡萄,那么,有怎样的吃法,就应有怎样的人生。好象钱钟书先生说过:世上有一种人喜欢先吃酸的,然后揣着美好的希望再吃甜的;另有一种人喜欢先吃甜的,然后怀着美好的回忆再去吃酸的。据说第一种吃法较古典,现代人偏爱第二种吃法——挥霍...  相似文献   

17.
两匹野马     
正在戈壁荒滩生活着一匹白色的野马和一匹黑色的野马。由于气候干旱,条件恶劣,它们经常要忍受吃不到草、喝不到水的煎熬。虽然条件艰苦,但黑马每天都勤学苦练奔跑的技能,而白马则选择终日庸庸碌碌,无所事事。这天,一个牧人来到它们面前,为它们送来了青草和清水,然后热情地说:"你们一定又饿又渴吧?赶紧吃吧,喝吧,我的孩子们!"白马想都没想,就开  相似文献   

18.
昨天,我5岁的女儿摔了跤,裤子的膝盖处摔出来一个大洞,女儿哭着喊着不要那条裤子了。这时候,我的母亲走过来,把女儿的裤子拿了出去。不大功夫,她回来了,只见裤子上的大洞不见了,变成了“兔子吃胡萝卜”的图案。原来,母亲请人把一片装饰图案缝了上去,盖住了大洞,绿裤子上有一个白兔子吃红胡萝卜,看上去既漂亮又可爱,女儿高兴地跑到镜子前照啊照,还摸着那兔子跟它说话呢,我们全家人都跟着她开心。  相似文献   

19.
打造分量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深怀感情。比如我每天早餐,在武汉的街边的餐馆吃一碗热干面喝一杯豆浆,心里就有了某种莫名的安适。最初我对热干面的印象是很不佳的,含在嘴里老有舌头搅动  相似文献   

20.
正安哥拉山林里有一种罗贵鸟,这种鸟儿平时在树上跳跃捉虫,生活非常惬意。只不过,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害怕雨淋,雨天对于它们来说,简直是一场要命的灾难。安哥拉雨季集中在六月。因此,每年六月前,罗贵鸟都要集中飞往别的地方,躲过这场浩劫。等雨季过去了,它们再飞回来,恢复原来的生活。但不得不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