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蒋林海孙中山先生(1866年-1925年),原名孙文,字逸仙,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近代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救国的一生,是为中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一生。他的思想和事业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  相似文献   

2.
(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凡四十年,几经挫折和失败,始终没有动摇其坚持革命的决心。相反,在革命锻炼中,越到后来越表现得更加坚定。他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在中国人民的心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特别在他晚年,由于世界革命的形势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的革命思想,把  相似文献   

3.
王静  霍涌泉  宋佩佩  张心怡  杨双娇  柏洋 《心理学报》2019,51(11):1281-1290
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 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 做了较多研究, 而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还较少。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 强调心理建设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心理建设在他的革命与建国方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命题, 强调了科学认知的艰难和重要性, 体现了孙中山独特的知行观。突出了心理建设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引领作用, 主张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相联系。在当今时代中, 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依旧熠熠生辉, 他的奋斗精神、思路与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孙中山的读书生涯沈道初孙中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称他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往人们只知道他是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而对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学者,知之不多。其实,孙中山一生勤奋读书,与革命关系十分密切,也很有启发,理应加以重视和研究。他为何如此博览群...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新探蒋兆年孙中山在他光辉的革命的一生中,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精华与杂质并存,如何正确评价,学术...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反映在他的著述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广泛及时地引用自然科学理论,作为哲学观点的论据,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宣传、阐述革命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在《孙文学说》里显得十分突出。 人们习惯敬仰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而对于作为科学家的孙中山,人们往往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继承孙中山的思想遗产时,由于对他的自然科学理论,没有做到认真地对待,深入地探讨,因而对孙中山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产生了歧义。  相似文献   

7.
1897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曾与政治家犬养毅有过这样一次交谈。犬养毅问:"孙先生,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革命——把清政府推翻。"孙中山回答。犬养毅问:"除革命之外,你最喜欢什么?"孙中山顿了片刻,用英语答道:"Woman(女人)。"  相似文献   

8.
审慎的历史思辨──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莫永明孙中山既是时代的象征,又是一位超越时代、永垂后世的伟人。他的名字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连在一起,在1911年以后风云变幻的八十多年岁月里,成为几代人不断记叙、反复探研的重要课题。其间问世的众多著述反映了不同...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这场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之基督徒身份而对其大加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君士坦丁大帝,期冀借其影响力使异教的中国人皈依耶稣基督.更有传教士预测,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宗教国家.然而,1913年3月之后,随着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相继发生,尤其是孙中山决意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后,美国在华传教士发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太过激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其不顾大局发动之讨袁内战,不仅因动乱再起而危及基督福音之在华传播,而且有悖基督宗教之核心精神.故此,孙中山被传教士们视为中国和平的潜在破坏者、“不名誉”的人,其所作所为更被认为对中国的传教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最终,美国传教士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本文对孙中山的革命缘由、革命表现和革命精神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革命思想,也有助于拓展辛亥革命的相关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学说与儒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中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重视继承、弘扬,其中儒家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就是他所乐道的。 一 继承与吸收,无论是对一个思想家、一个学派的形成发展,还是对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创立,都是不可少的,从近代中国来看,有成就的思想家大都重视继承和吸收,只不过其侧重点不同。孙中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人。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是在“新旧潮流相冲突”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特点、短长,“各有各的文明”(《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立足于这一点,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需要出发,他说:“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与邵元冲的谈话》)“一切学术”,当然包括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让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沿着孙中山一生的足迹,探索宗教文化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他受洗入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革命生涯的开创时期.基督教精神成为推动其革命的动力之一。迈向不惑之年的孙中山,自愿礼拜民间宗教偶像,发誓遵守洪门帮规,其主旨在于发展革命势力。民国初创时期,孙中山作为民主共和制度的缔造者.努力谋求各种宗教势力的支持,表现出近代民主政治家的风鉴。在其晚年思想的飞跃中,孙中山的宗教观也日臻成熟达观。其一.科学比宗教优越。其二.政治的主义比宗教的主义切实。其三,宗教之仁在于,以心感化民众,为灵魂谋幸福,健全国民人格,培养国家之基。晚年的孙中山力图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他呼吁:“本基督救世之苦心.行孔子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美意。”  相似文献   

13.
解读曼殊五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刨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翻译、绘画树帜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和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唐若玲 《天风》2012,(8):28-29,41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宋耀如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传奇在于他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受过西方正规神学教育的传教者;他的传奇在于他忠于传教事业的同时,"隐传革命之道",成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他的传奇在于他引导其子女信仰上帝的同时,还教育他们要胸怀大志,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成就了显赫的宋氏家族。  相似文献   

15.
皮后锋 《学海》2002,(6):131-134
191 2年 2月 2 5日 ,袁世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十分高兴 ,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于 3月 8日到任 ,实现了他的多年夙愿。然而 ,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矛盾以及个人的弱点 ,严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到一年就被迫辞职 ,其原因何在呢 ?一辛亥革命前 ,严复一贯主张君主立宪 ,反对暴力革命。随着革命思潮逐渐兴起 ,严复在政治上成为革命派的敌人。他在 1 90 4年出版的译著《社会通诠》中就反对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号召排满革命① 。 1 90 5年 ,时在伦敦的严复对前来拜访的孙中山泼冷水 ,明确主张教育救国 ,反对暴力革命② 。…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10)
<正>徐谦(1871-1940),1871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安徽歙县,著名法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司法制度独立的倡导者,是孙中山晚年时期的重要助手之一;他也是进士出身的基督徒,民国时期基督教救国论的代表人物。他是法学家、文学家,中国司法制度独立的倡导者,孙中山晚年时期的重要助手之一,且一度成为民国政要、一位思想激进的革命家;他也是进士出身的基督徒,民国时期基督教救国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徐季龙先生遗诗》等著作。他就是徐谦。徐谦,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江西南昌,  相似文献   

17.
丰盛 《天风》2012,(1):42-43
刘廷芳作为当时中国教会的领袖,刘廷芳在1925年3月12日得知孙中山去世之消息后,不理会燕大师生正举行朝会,冲入大礼堂,大声宣布孙中山去世的消息,并请众人起立默哀,使在场的人深感惊愕。后来,他按宋庆龄的要求和朱友渔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大礼堂主持追思礼拜。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9)
<正>孙中山(1866—1925),姓孙名文,号日新,又号逸仙,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于1883年在香港受洗,在各种场合积极支持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在他救国救民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很早就体会到宗教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倘得宗教以抉之,则民德自臻上理,人民愈相亲睦(见孙中山:《宗教与政治》)。至于佛教问题在中国,孙中山认为,除了宗教上的意义外,还与民族、外交、国防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关,又是研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不能绕行的隘口。因此,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答复佛教会申请立案的信中,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在申请立案呈文中提出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进行民主革命期间,非常注意团结宗教徒。民国元年(1912)三月,他在给当时佛教会的一封信中,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提出了保护人们信仰宗教自由的原则。信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