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而后能安     
正《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我们古人就非常推崇"静"的境界。陶渊明可以说是静的代表人物,他身处纷乱的官场也无时无刻不惦记那些安静的所在,最终他得以如愿,回归自然。他闲静中拥书自乐,"每有会  相似文献   

2.
正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3.
忽视德性伦理与强调规范伦理给医务工作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困惑。医学伦理是人伦关系的特殊反映,是对医学技术回归人文的现实要求。如何根源于儒文化再认知医务工作者的生命价值,是深入体验医患双方内心需求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此语境下,儒家"定、静、安、虑、得"的心路历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逻辑,"穷理、修己、安人"的生命求真,是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基准、立身利人的医德诉求与促成和谐医患关系的至善法则。  相似文献   

4.
朱熹对<周易>艮卦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卦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汁算对"道理"的遮蔽,提出艮卦"主静",并由"静"的吉凶训诫上升到"中有定止"的义理推明.这些阐释不仅反映了朱熹通过易学诠释对其哲学理本论的积极建构,而且体现了其理学视域下昕凸显的儒家价值取向,即对群体、社会以及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非穆斯林社会中信仰较为淡漠的穆斯林少数被完全同化的现象值得重视。这虽然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但对那些信仰坚定的穆斯林少数民族来说 ,就不一定是这样。知感真主 ,并非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穆斯林都能被主体民族所同化。最明显的事例发生在前苏联 ,那里的穆斯林多年来一直实践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并以穆斯林身份为荣。印度等国穆斯林的情形也与此相类似。我自 1 973年定居美国以来 ,就把自己看成是穆斯林少数。无人能确切知道穆斯林何时进入美洲。据说在 1 8世纪初 ,有一些黎巴嫩穆斯林进入南美 ,后又有一些黎巴嫩和叙利亚穆斯…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奉、信服、尊从、皈依.信仰有思想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信仰有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特征.信仰有积极的信仰和消极的信仰、正确的信仰和错误的信仰之分.针对现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信仰教育,大力彰显信仰之美、高扬信仰之美,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信仰,坚定对科学和真理的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十一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己乎?能勿求诸人而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相似文献   

9.
刘延刚 《宗教学研究》2004,3(2):156-158
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在道教金丹派南宗创教史上的突出表现,其主要内容是三教"异门"而"同源",以"诚"说孔,以"定"说释,以"静"说老,以"止止之妙"概括三教的中心所在.其思想表现为对宋代道学、佛教的吸收和融摄以构建自己的道教理论,其实质则是"以道教内丹为中心",以较高素质的宗教调适性求得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吾,僧也”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也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摘自[明]莲池大师《云(木妻)别钞》  相似文献   

11.
说“色斯举矣”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独特也许是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日:“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高疏:“此言孔子市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相似文献   

12.
在宋明伦理学发展中,《大学》诠释的基调是朱子重格物,阳明主致知。阳明再传弟子万廷言则将三纲领之止至善发展成内在道德本体及道德修养的实践,并以之统领八条目。万廷言继承了江右王门罗洪先的艮背道德修养论,融合了浙中王门王畿的四无道德本体论,从深静中涵养道德本体,止至善既强调止,又发展出止无所止,能够推原阳明未尽之旨。万廷言以止至善融摄致良知,摄知归止,是阳明学从以收摄保聚为代表的江右王门至止修学乃至东林学转折的重要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4.
法藏法师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约"真如门"言"止",约"生灭门"言"观"。以"一心二门"来统摄"止观俱行",并援引智者大师之"止观"思想对《起信论》所提及的"止观门"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阐释。他指出,修止须具足五缘,正修有"坐中修"(静)和"余威仪"(动)两种情形,鉴别正邪之"止"有"依定研磨""依本修治""智慧观察"三种方法,只有"理定"即"真如三昧"才是正定。修观有法相观、大悲观、大愿观、精进观四个阶段。分别说修止修观只是一种方便之说,真正的修止观,即止观俱行。  相似文献   

15.
稽诸佛典,诸天信仰由来已久,但见诸供天科仪中的供天之数却由来不一,且位序安排又常有混乱。考及《金光明经》所演"佛法护国",是知诸天所具"护国"义涵。诸天依此经而生不可思议之力,以具"护国"之能。此义"护国"实则既开佛法世俗发展之方便,更于弘法利导众生,教人修善制心。由此,诸天所具"护国"之义或为诸天信仰形成因由之一。  相似文献   

16.
荀子对与精神修炼有关的话题高度关注,他主张人心建构起"价值的秩序"的最终支持来自于"道",从工夫上来说,则是由于心灵因有"征知"而能"知道"。普通人应首先了解"道"的真相,然后再通过有效的修身技术来引导自己按照这种正确的方式生活,使自己成为所谓的"君子"。改变自己的努力,则在于如何去"伏术为学",通过"积善而不息"的过程,达到"化性起伪"的效果。专注于精神修炼方面,荀子的"心术"依旧从孔孟之间儒者已经开辟出的分别与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相关的思与气两个维度上展开,在实践上呈现为"解蔽"的问题与"治气养心"之术。将"知道"与"虑"作为精神修炼的基础,明确将"思"视为精神修炼活动和其他修身活动乃至整个"为己之学"的起点,或可被视为荀子对早期儒家"为己之学"的最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易》述天人变化物能流行之大理,事物有组成有演化之要律,人世有兴废有盛衰之微机。故易理广深而精神未离于用。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然《易》由于极深研几穷本彻末以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又未尝以现实之用为限。而常包有不唯现实之用及浅者目为无用之用。庄子说:“知无用而后可与言用。夫地非不广且大,人之所用者容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岂有用?则无用之为用亦明矣。”此在论《易》用者又为所当知也。  相似文献   

18.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种"有神论信仰"的"至上论"大有蔓延之势,声称信仰只能是对神的信仰,只有有神论才是高层次的信仰,当前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结果,只有宗教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人的心灵问题,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宗教信仰才能救中国。这种论断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背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融合继承孟子、屈原、庄子三个传统,尤其重视儒门真孤——庄子。本文以容寂颡頯为引子,论述方以智密体的深入体知及生死观。颡頯,朴貌,是一种深静的呈现洋溢。对于生命来说,容寂颡頯代表的深度之静最能润沃生命,最具生机活力,渊泉如渊、静水深流、於穆不已、闇然日章,并支撑着儒家生生不已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