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轴》     
正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伏羲女娲像》中的伏羲、女娲。在《伏羲女娲像》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  相似文献   

2.
张琼作品     
正作品阐释:《春深》"春深"有三层含义:一是暮春时节;二是女子读书的深入;三是取自"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劝学上进,要珍惜光阴。《花影轻颦》此幅绘画名字出于出自宋代高观国的诗句《祝英台近·荷花》"花影暗南浦……遥想芳脸轻颦"的诗句,描写夏日荷花。画中是花影下伊人双眉微蹙的瞬间。  相似文献   

3.
长居纽约的华裔艺术家陈丹青2000年回国应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西藏组画》蛮声画坛的艺术家,又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内。 时过境迁,这20年来,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陈在纽约20年,周边及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位未曾走出国门半步的人来看陈丹青,笔者认为他是一个矛盾的杂多体。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智的青年油画家,甚至许多人直至现在仍有“陈丹青情结”。陈当年的崛起与文革结束后,人们想竭力“摆脱”所谓的“苏联模式”,向欧洲传统油画溯源不无关系。陈描绘藏民日常生活的《西藏组画》对当时画坛的文学性和主题性创作  相似文献   

4.
清夜听虫鸣     
正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也。"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清凉的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  相似文献   

5.
    
正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取名为"敬"。画面中,河水清澈透明,缓缓流淌,河面上渔船点点,自由抒情。河的两岸杨柳挺拔,苍翠欲滴。河坡下是一片低洼的田野,稻谷吐穗,丰收之喜弥漫。整个画面是一幅乡村风景美图,与"敬"这个主题怎么也拉扯不上关系。弟子观摩画作几天,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于是问画家,这幅画里到底藏着何种玄机。画家对满脸疑惑的弟子解释:"‘敬’的初文即‘苟’。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提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  相似文献   

6.
唐代画家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工笔重彩,让人惊艳不已。画中的女子们云鬓高耸,鬓上除了簪有步摇一类的饰品,还簪有一朵美丽的鲜花,或牡丹,或芍药,或荷花不等。画上的仕女,低眉,眼睛细长,朱唇一点,体态丰腴。盛装的仕女或拈花扑蝶,或戏鹤逗犬,生活安逸懒散,我注意到一个特点,即便是嬉戏,画中的女子大多也是低眉顺眼,不悲不  相似文献   

7.
低眉之美     
正喜欢"低眉"之美,无端的。小区的姑娘嫁人了。新娘子大红的衣,乌黑的长发盘成一个髻,脸擦了胭脂粉粉嫩嫩的。惊鸿一瞥,她低眉一抹胭脂红,身上无金银首饰,水汪汪的羞色,直叫人看得痴了——也许是金太烁、银太冷吧,低眉的女子当是玉,温润、美好。低眉之美,留下我对美好女子的深刻印象。不久前,一位多月不曾联系的女友给我发微信。画中的她,带着孩子,正俯首低敛静气观  相似文献   

8.
<正>《舞》创作背景介绍:去年底给学生上装饰基础课,有位同学在某个习作中受我一个"错觉"和一句"戏言"的影响,就"灵感大发"痴迷于表现一个"舞娘"。她画了一张又一张,时而轻松时而痛苦,总反复尽力地向我描述她心中精彩的画面:妩媚的姑娘、美丽的衣裳,加上人间仙镜……于是不停地在画面中拼凑,越画越糟,任凭我怎样启发也不停息,直到意境全无,方才住手。刚进校的新生,初接触专业课程,难免受具象形象的拖累而无法将形、色、虚、实、主、次、节奏等理解透彻,因此我在启发多次无效以后改为静观,任由她去摸索冲撞,直到最后把她的整个过程和经验得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说:"艺术离不开真善美的法则,交友也离不开真善美。"他的"真善美"体现在:对人一贯真心实意,丁卯分明,从不耍滑,也不卖乖,既不虚情,更无假意。正因为如此,黄永玉广受爱戴,朋友满天下。师恩与良心"丁卯分明"在黄永玉的老师中,有一位叫黄羲,待黄永玉很好。黄羲先生经常给黄永玉开"小灶"。在一次校展上,黄永玉画了一张《屈原行吟图》,黄羲在图上添画了芦苇和江波,并题上鲁迅的两句诗:"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  相似文献   

10.
草木有本心     
正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国人与"草木"之间早已有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密码。"草"是个形声字,我们看甲骨文的"草"字,就像两株小草的形状,这就是"草"的本字。在汉字的构件中,一根草叫  相似文献   

11.
清夜听虫鸣     
正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清凉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蟋蟀古称寒虫,俗称"蛐蛐  相似文献   

12.
素手把芙蓉     
正去山东微山湖,看荷花。荷花绵延百里,开得花天花地。在湖心岛上,等回程的船,却见身边一位姑娘,手捧一束红荷,静静立在柳荫下。真是美!内心不禁一叹。别人在渡口边买成把的莲蓬,剥开来吃;她没有,她只抱花在怀,宛如仙子。在北京画家村,见过一幅画,画的也是抱花的女子。碧绿的草  相似文献   

13.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
著名文学家邓友梅先生一九八三年写的著名小说《烟壶》,曾轰动海内外。这本书的一开头,便有一首诗介绍二十世纪初北京一带的里画壶名画师。这首诗写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写小说免不了虚构,这个乌长安便是虚构的。而其他三位,都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名画师。这三位中,马少宣先生,是回族穆斯林。  相似文献   

15.
1989年,赵本山创作并表演了小品《小草》.作为春晚小品的"甜点式作品",《小草》一经推出,便立即风靡全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赵本山也由此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小草》中,三十出头的赵本山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人物形象的揣摩与感悟,加之对小品语言的精准应用,从形貌到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将一个开朗、乐观、童心未泯,而又有"自恋情结"的老太太形象纤毫毕现地刻画了出来.赵本山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自然是与他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分不开的,而这些同样也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前,我有一辆旧桑塔纳,车子发动起来的时候,"轰轰"作响。我家小儿一点儿也不怕,一有空就往车里钻,俨然把这车子当成了一个大玩具。一日,带他去兜风,车子停在路边,不料飞来一辆电瓶车,"砰"一声,撞在了前轮上。倒了电瓶车,摔了女子……女子先说对不起,说她刚才接了个电话,没看清楚前面有车。前轮轮胎破了,损失不小。我让那女子赔点钱,女子死活不肯,有人报了警。很快一辆  相似文献   

17.
以少为美     
正春天,在扬州个园游览,园中曲径通幽,翠竹摇曳,清幽宜人。原来主人喜爱竹,取名个园,"个"乃半个竹字,诗意幽幽,爱竹成痴的主人,懂得以少为佳。个园,也深谙东方文化的审美和意趣。秋天的午后,看画家冯杰画作。单独一枝结子的莲蓬,墨色的,莲蓬结子后宛如一只蜂巢。莲蓬上画一只红色的小瓢虫,仿佛在静静听着风声、雨声、蝉鸣、落花声。画上大面积留白,笔墨极少,有着静谧优雅之美。唯一的那枝莲蓬立在夕阳下,此画取名《聆听巢之音》。  相似文献   

18.
正色彩在工笔花鸟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下,受儒家"以色明礼"思想的影响,以"礼"为标准的色彩观念使其共性多于个性。在《礼记》卷二十九"衣正色,裳间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紫、骝黄是也。"五色"同时也成为中国画最早的色彩体系。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在《淮南子·精神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  相似文献   

19.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20.
加灵 《天风》2019,(11)
<正>早上思考经文"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参亚4:6),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奉为经典后又被完全否定的一句名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其中提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张岱并非原出,更早的是明末陈继儒,他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