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1):104-109
《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辞"段之"善言德行"当读为"善焉德行",不是说冉牛、闵子、颜渊三子"善于阐述道德",而是说冉牛、闵子、颜渊三子在"德行"操守上非常突出;"辞命"不是指"言语""辞令",当读为"司命",指主管政务,也就是执政;"不能"当读作"不耐""无奈",是"无可奈",没有人能奈何、无人能及的意思。此段文字,在定义孔子及其杰出弟子的地位和成就上有不可埋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司铎由天主召叫,并为完成他的工程 如果一个人能够成为司铎,这完全是天主的工程。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天主的召叫,从一开始就应以信德之光看问题。在天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永远是天主首先行动,他总是先走出第一步。他选择做他工作的人是随便的人,他不受任何限制,也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召叫人时不看人的德行,也不考虑人的才能,不是因为人好或不好,完全出自他的自由。天主召叫人有时是为了让人悔改,就如他召唤犯了罪的亚当。当亚当犯罪时,他不是主动的悔改,而是逃避天主  相似文献   

3.
由何新同志从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中选译了二十六篇短文编辑而成的《培根论人生》,只是一本不满九十页的小册子,但它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并且相当完整而系统地表达了培根的道德观。 培根对人的德行非常重视,在他看来德行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基点。在《论美》一文中他用宝石比喻人的美德,认为“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相反,“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在他看来,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一个人才会放射出美的光辉。三百多年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能以内在的德行作为判定人的美丑的标准,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培根还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也与他的道德情操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有时因幸运而获得成功,“但这种幸运成功的果实,最终也还要到他们的德行中去找原因”。道德的力量不但渗透于一个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充分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已经不是单纯地给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真理性的知识并使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还对人们的利益、观念、作为产生着深刻影响。科学对人  相似文献   

5.
教会的善行     
教会是有形的团体,他的成员们实行同样的敬礼,受同样的训导;但是这并不是它推行唯一和重要的方向,它还有无形的一面,那就是灵魂。也就是完全靠信仰和德行培养起来的灵魂。不可否认所有教会的成员究竟是人,所以不可避免人类的错误和弱点;并且它既然须在人的世界生长,它的发展便与它生长其中的国家与民族维系着密切之关系,因此为保持教理的纯洁、为维护道德观念不被催毁,它必须处处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社会的发展汇为一处。教会不仅是精神信仰中属神的团体,也是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服务群众需要的团体、因此无论在思言行为上还是在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6.
理性 仁心 德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是人把握真理、实现目的的功能特性和能力 ;“仁心”是关于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内部平等关系和亲情关系的自我意识和类意识 ;德行是人的本之于理性与“仁心”相统一的德性的感性活动和感性行为。在新的世纪 ,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性主题 ,人们应该发展普遍的理性 ,培育普遍的“仁心” ,造就普遍的理性与普遍的“仁心”相统一的德性 ,并将这种德性贯彻、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使之成为既符合普遍的事理、又符合普遍的“仁道”的德行 ,以营造、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繁荣因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7.
的大业,既对传统伦理秩序眷恋不舍又冀借西学以自强,不仅对晚清时局的解危救困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哲学上也有所作为,丰富和发展了晚清理学的狭小范域。一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但是在儒学诸多的学术层面中,曾国藩所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在“义理”、“考据”、“经济”、“辞章”中首推“义理之学”。曾国藩所谓的义理既不是心学之义理,亦不是实学之义理,而是程朱所阐发的理学之义理。他说:“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曾国藩,2003年,“文集”,第205页)曾国藩不仅对于义理之学坚信不…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分析275份员工及其领导的配对样本,探讨德行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德行领导对上下级关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上下级关系在德行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权力距离调节了德行领导与上下级关系之间的作用,也调节了上下级关系在德行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儒家经典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儒家伦理形态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德伦理(Virtue Ethics)和规则伦理(Normative Ethics)的"德行伦理"。它涵蕴着内外两个向度:就内在向度而言,是"在心为德",强调行为者的道德心理是"德"之实现的内在根据,并赋予人之为人的目的性价值,这在后儒对孟子的承续与发展中呈现出丰富的图景;就外在向度而言,是"施之为行",即同时强调行为规则在"德"之实现中的价值。基于此内外统一的理论进路,儒家德行伦理虽然兼及了"Virtue Ethics"或"Normative Ethics"的意涵,却不宜直接将其纳入二者的分析框架,而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形态而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德行伦理"作为一种"会通型"伦理形态的地方性资源,应积极参与创建新时代条件下的全球伦理,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伦理形态现代建构的方向所指。"现代性转化"与"开放性吸收"始终是这个过程不可省略的方法和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一、情景激励与随机升华效应。人的情绪不是垣常而是随机多变的。人们具有了关于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但未必能甘心情愿地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同样,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就更需要有真挚热烈的感情。否则就不能自觉去履行义务。因情景的激励造成人的强烈的道德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1.
“心想事成,如愿以偿”,这句话似乎成了人们相互祝贺的一种口头禅,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美好的初衷。一事当前,他们不是想到如何求胜,而是想到的是困难,想到的是失败,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在犹豫不决中淹没,成功的希望也在坐以待毙中流失,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或者被搁成猴年马月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事前的行为退缩呢?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的自毁行为”。人的自毁行为看上去不可思议,却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他是人们心理缺陷造成的。其主要有:一、畏难情绪有些人面临困难或绝境,一筹莫展,即…  相似文献   

12.
雅量     
正雅量,无非容人。容人之过。通常不过锱铢琐事,或无心或有意,冲突了利益,但岂是不共戴天?宁波有则"1+1=?"的趣闻:一青年答2,一痴儿说3,双方杠上公堂。县老爷判青年杖刑,你明知人家智力障碍,还去较真,不是没事生事?很多人做着错事,但本身并不觉有过,是非尚且不知,那铆个什么劲?他人之过,我鉴之,不为覆辙。一切善言德行,不苛于人,自律为先。  相似文献   

13.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3,(9)
佛教是通过它的教义对人们发生影响,而佛教的教义又与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或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相互影响。佛教典籍,是佛教智慧的结晶,智慧的海洋,也是人类知识与德行的无价宝藏。如果没有这些,人类的文明将暗然失色;如果人们能够本着向上、向善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追求生命的不朽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主要途径.在祖先崇拜中,人们试图在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两方面都实现超越.子子孙孙无穷尽使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永生;德行和功绩存留后世,并被传播、效法和宣扬,这也使祖先的道德生命获得了不朽.  相似文献   

16.
富与仁     
富有与仁德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统一的,还是相矛盾的?自古以来人们就谈论它。春秋时期有个叫阳虎的人说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认为富有和德行是互不相容的。庄子也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意思是诸侯富人能窃取财富和权势,也能窃取仁义道德,道德本不为诸侯富人所有。 这的确道破了阶级社会中富有和仁德之间的联系。阶级社会中的富有者都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就是以此对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或仅有极少量  相似文献   

17.
信仰和平     
作者一开始就说,害怕战争的不可避免,乃是对和平缺乏信心。在第一节中,作者论证说,尽管历史、道德和科学证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都不是理由。归根到底,这是没有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考虑人这一特殊的结构。人不象动物那样沿着各自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分散,而是不论民族和国家都在向统一意识的高等有机体发展。因此,人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要生存,就应当互相排挤。这种错误的思想长期以来滋长着社会内部的斗争。人没有必要互相排挤,只有统一。所以,并不是战争的调子在扩大,而纯粹是思潮的矛盾。在第二节中,作者又说,从人类社会的结构来说,和平也总会有一天要到来的。因为首先地理、伦理、经济和物质等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类群众永不过分地控制自己;其次,由于人们伟大的合作和自我牺牲,使人类出现着稳固的关系。所以,与其说人类将整个地停止组织和统一,无宁说地球将停止转动。作者在第三节中说,要人世和平,大家必须互相让步。对于这一点,大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做起来是紧张的,但必须这样做。因此,从生物学上说,真正的和平,既不是战争的中止,也不是战争的反面,而是战争的一种自然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8.
品格是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争论的焦点。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尤其关注品格在行动者和德行中的重要性,但情境主义通过心理学道德实验的发现,证明并非品格而是情境决定和改变着人的道德行为。针对这一挑战,美德伦理学从美德罕见论、美德阶段论和美德统一论来予以回应。美德与情境之争提醒我们,在当代道德教育中,既不能否认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无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应把美德培育和情景体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德行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德行是否与幸福保持一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种道德理论的判断和评价.运用道德悖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德性伦理所追求的提升道德主体的整体德性,对于克服功利主义和单纯义务论对德福关系的简单理解.正确理解德福悖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的表现庄国雄根据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合力论"思想,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每一代人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其十分确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等方面的前提和条件。这些历史前提既是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又是这一代人历史活动的舞台,制约着人们活动的具体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向。每一代人的活动改造了现有的历史条件,又为下一代人留下了既定的前提。其次,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历史是无数个人活动的"合力"造就的。总的"合力"随着人们选择的不同而有所波动,历史必然性实现的形式、程度、范围、时间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人并不是历史必然性操纵的木偶或工具。再次,历史规律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或产生。历史规律不仅会随着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而且随着人们活动的改变而产生或消失。在人类产生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历史规律,人类产生后也不是有意识地去创造历史规律,而是通过自己活动创造或改变了历史规律赖以存在的一定条件,历史规律也就随之形成或消失。(田摘自《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原题为《"合力论"思想渊源谈》)人的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