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徐敬德是十六世纪朝鲜的一位卓越的唯物主义者,他是关于“理气”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者,在朝鲜哲学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说明本文之前,让我首先在这序言里简单地概述一下徐敬德前后时代的朝鲜哲学发展的梗概。日丹诺夫同志说: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既然唯物主义是在与唯心主义潮流的斗争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苏共态的斗争。苏联哲学家们对这一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他们对揭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作了不少工作,写了一些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书籍。其中引人注意的是П.П.切尔卡申的一部学术专著《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大家知道,这一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般科学认识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不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从科学上揭露唯心主义。但是,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问题的研究仍然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这个问题早在1957年就开展过争论,最近,哲学史工作者,在一些学术讨论会和报刊上,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现将讨论情况简介于后。哲学党性原则在唯心主义评价上的适用性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党性原则与哲学史上每一个具体的哲学体系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按照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主要是对立斗争、水火不容的关系,但哲学史的实际却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斑驳杂陈的体系,没有清一色的唯心主义,也没有清一色的唯物主义。仅就唯心主义而言,就有几种情况。一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同时结合在同一哲学体系中。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前后否定,但共存于同一哲学家的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三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白光 《孔子研究》2012,(4):125-126
<正>二十世纪初,中日学者开始将儒佛道三教关系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事实,但是直至世纪之末,学术界才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深入地探讨三者的关系。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书是其长期从事三教关系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  相似文献   

5.
最近北京高等院校有关同志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还需要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和研究。现在仅就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大体归类如下,以请教于广大读者和专家。一、关于古希腊罗马哲学战线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一 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 全部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同时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内,这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归根结蒂反映了社会上敌对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唯心主义代表保守、反动阶级的利益。坚持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观点,就是哲学党性原则,是我们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同志千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哲学史方法论讨论的深入,对历史上哲学唯心主义的评价问题,已经引起不少同志的关心和兴趣了。和以前那种简单化、绝对化不同,现在许多同志都肯定,对历史上哲学唯心主义的社会作用,应该作历史的具体分析。但是,就在哲学史研究中这种形而上学方法已经被冲破了缺口的时候,有的同志仍然坚持“唯心必反动”的公式,认为“唯心主义,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没有、也不可能起进步作用。”(陈孟麟:《唯心主义能起进步作用吗》,  相似文献   

9.
评《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邓安庆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理论是哲学的一门年轻的分支。在西方,对价值理论的重视源起于19世纪末以洛策(Lotze)为代表的所谓“后唯心主义”时代,试图以“价值论”(Axi-ologie)来补充德国唯心主义的本体论(On-tologie)(参阅HerbertSchnadelbach《1831-1933年的德国哲学》,1983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200页),是其理论的出发点,但真正形成一般的价值哲学则是20世纪初的事。在我国,直到80年代初价值问题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形成了一股至今不衰的“价值热”。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的“价值热”从理论起点上讲,是由“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所带来的附产品,这就决定了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认识论定向。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定向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认识论定向使价值研究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因而时间一长,研究就难以深入。可以说,随后价值研究的深入或多或少地都依附于对纯粹认识论视野的超越。如何进一步超越这一视野,就成了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湖北大学副教授江畅博士推出了他30万言的专著《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全貌的概念 ,但是 ,在哲学的语境中 ,“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历史上看 ,以韩非、《淮南子》、王充等为代表 ,主要从唯物主义角度诠释老子之“道” ,以庄子、何晏、王弼等为代表则主要从唯心主义角度理解老子的“道”。 2 0世纪 50年代末 ,围绕老子之“道” ,出现了唯物、唯心的论战。但是 ,在论战中无论是以范文澜、杨兴顺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的派别 ,还是以吕振羽、杨荣国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的派别 ,都只是彼此“将”上一军 ,最终都没有把对方‘将”…  相似文献   

11.
葛力同志在《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一文(见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中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它为深入研究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既相互斗争、相互克服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翻  相似文献   

12.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62年第5期介绍了北京高等.院校有关同志在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次接着介绍由中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期中西欧各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一、封建主义时期西欧各国哲学发展中的问题关于这段时期的哲学发展史,争论最大的是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中世纪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问题。大家知道,封建主义时期的西欧和封建主义时期的中国不一样,天主教神学在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总结了人类思想史的基本经验,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派生,是划分唯物、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依据。这不是只管那一个阶段的局部性论断,而是统摄自古至今全部哲学史的论断。它不仅为梳理过去几千年哲学史提供了科学准则,而且在发表之后的一百多年的哲学领域的斗争中,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清流派反对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是意料中的…  相似文献   

17.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哲学史家的冯契先生,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杰出代表之一。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逻辑结构的开发、基本精神的新思两个方面简要展示冯先生的理论贡献。逻辑结构的开发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子”结构上,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被描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哲学与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联系。“文革”之后,不少学者逐步摆脱“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他们以黑格尔、…  相似文献   

18.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 "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打算谈谈对德国古典哲学思辨性的理解,以及哲学的抽象理论思维的功能。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以思辨性而著称,这是当今中外学者的共同看法;但是应如何理解其“思辨性”,如何评价这种“思辨性的”哲学,意见就很不相同了。有人往往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和唯心主义的神秘性完全等同起来,并加以批判和反对,我认为,这种意见是片面的。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的顶峰,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里主要以黑格尔为例,对此问题作一点解剖。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张岱年西方哲字史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以外,还存在着二元论、不可知论、多元论。我们可以把此观象称为两极与多边。以此来看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派论争,也呈现出多种学派林立的现象。我们先来看老子的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本体论学说。道是天地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本体。老子的“道”既非原始物质,也非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他宣扬“道法自然“的观念,为以后的唯物主义开拓了道路,而他强调“道”的无形无象,也为以后的唯心论提供了启迪。再来看来明哲学。我认为,宋明哲学中有三个学派,即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本论。其中气本论是唯物主义,理本论是理性主义,心本论是唯心主义。在西方,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合流了,于是形成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两大陈营。在中国宋明时代,朱陆始终没有会合起来。我们也不能只承认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的对立和斗争,而不承认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传统。第三,在中哲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前后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老子提出“自然”观念,实是唯物主义的滥觞,接着,从《庄子·外篇》的“通天下为一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