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3.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命题,是解读汉代象数易学《焦氏易林》背后的义理的一把钥匙。《焦氏易林》爻辞引史涉及到《左传》、《史记》等秦汉多部著作,乱世强弱的更迭和祸患无常的个体人生相交织,凸显出鲜明的变革主题与忧患意识。践履中正的治世持盈之术和以德、礼防患相交融是儒家价值使然。合规律性体现在引史合乎《焦氏易林》爻辞编撰体制,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合目的性则在于引史合乎《焦氏易林》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宗教文化构建、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神灵的世俗化与英雄的神格化、神仙体系的无序化、长生不老的成仙追求、西王母民间信仰的兴盛发展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易林>所体现出的汉代宗教文化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在学术界,《易林》是一部颇有争议的易学著作。或对其作者产生怀疑,或以为它“离经叛道”,背离易学,因而对其蕴含的思想作深入剖析者甚少。鉴此,本文除了就《易林》作者提出自己看法外,着重阐发了《易林》的神仙思想(前人均未涉及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近期出版的上海社科院院刊《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发表了著名古文论家、诗评家陈良运教授的《论(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一文。作者指出:《易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占卜书。明代中叶以后虽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诗人,开始注...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我国易学大发展的时期。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汉代易学家对以《周易》为基础和核心的筮术作了拓展、发挥与创新,编撰出一批新的篇书。《焦氏易林》(后简称《易林》)就是其中一部流传久远、颇具特色的著作。《易林》作者焦延寿,字赣,相传为西汉元帝、成帝时梁(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出身贫苦,因好学得梁敬王喜爱和资助。师承孟容易学。学成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县令,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本当把升,被当地土民挽留,朝庭准予留任,后车子小黄。其学传著名易学大师京房。有易学专著《易林》留世。关于《易林》作者…  相似文献   

9.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礼记》论礼诸篇与《仪礼·丧服》经、传中有关丧服制度的同、异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从《仪礼·丧服》经、传与《礼记》论礼诸篇三者的性质及撰作时代入手推究了形成三者内容同、异的原因。文章认为 ,《丧服传》之所以与经义偶有不合之处 ,而多与《礼记》一致 ,其原因就在于《丧服传》与《礼记》论礼诸篇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同源于孔子当年的讲学 ,而《丧服经》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依据宗周丧服礼俗遗制整理而成的仪节单子 ,孔子的讲学内容与宗周丧服遗制偶有不同之处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