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易·象传》是对《周易》卦象和爻辞所作的解释,实乃存性明理、修身养德、安定民众的典籍,是一部圣人"学易,可以无大过"的教化之书。《象传》极力主张设立教化以化民成德,并与不言之教、无为之化共同构成人文教化的根本途径。强调个人的修身明德,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又特别重视培育圣贤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原则,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易》对中国古代乐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为中国古代乐论家探讨音乐本源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二是易象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古代乐论中乐象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路多与易象相关联,即以“观物取象”为方法,以“立象尽意”为目的;三是《周易》易简原则植根于天地自然之性,着眼于王道教化功能,这又使得它与乐简理论发生了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巫蛊信仰是一种在我国起源很早且流传久远的民间信仰,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信仰者。《周易》蛊卦就体现了这种信仰。先儒释《周易》蛊卦之"蛊"为"事",为"败坏",或"败极而有事",均不符合蛊卦之本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勘中西,如果说西方文化以科学式的意识符号系统而见长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审美式的身体符号系统而取胜.而中国文化的这种身体符号系统,最初发端并集中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符"的<周易>的"易象"之中.对<周易>的"易象"分析表明,该身体符号系统具有有别于意识符号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也即其具有符号的亲身性而非祛身性,符号的感情性而非思知性,符号的家族性而非个体或整体性.无疑,对<周易>的"易象"这一身体符号系统特征的重新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其特有的本来面目,而且也为我们克服今天人类符号学日益深重的"唯心主义"的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周易·系辞传上》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化而裁之谓之变"和"生生之谓易"四个命题,这四个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构成了《周易》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语言表达、价值取向和矛盾解决方式等方面,可将欧美的辩证法概括为"矛盾斗争辩证法",而中国以《周易》为代表的辩证法,则可概括为"矛盾和通辩证法"。中西方辩证法思想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周易》中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创造心理学思想。本文从创造之"境",创造之"法"以及创造之"人"三个方面对《周易》所蕴含的创造心理学思想作出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唐明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发表《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指出,《周易》阐述的宇宙变化理论及象数思维模式对锻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思维能力、推动古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周易》象数不仅被天文学家借助显示星移斗转周期,也被地理学家用作标志地理分野。(二)、《周易》象数(如十二消息卦)被运用于历法、物候中,描述四时变化节律、七十二候的周期。(三)、针灸、气功借助于象数总结天人统一节度,具体表现在中医把象  相似文献   

11.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12.
帛书《易》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汉初今文本的原貌,而最可贵者,乃是帛书《易传》各篇中多有对经文的解释,虽不系统完整,但亦可使我们窥见不少汉初今文《易》义。今试举《缪和》篇中数条较为完整可观的卦例,并将其与《经典释文》、《周易集解》所引汉魏诸家之解作一对比,以期为我们重新认识汉《易》,特别是今文《易》与古文《易》,提供一些重要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易传》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对“易道”作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概括,指出乾坤是易之门户和根本,“一阴一阳”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本原和根据。由此展开了其易道本体论哲学体系。这种借助《易经》八卦象数和取象比拟思维的探究型理解和创造性诠释,使古老的《易经》完成了由占筮之用到形上学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诠释路径,深深影响了之后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中的"子"即是孔子,其中蕴涵着大量孔子易教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和其他古籍中所见孔子思想相互印证而又富新意。孔子晚而好《易》,不仅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更主要的是他对易之教化作用的阐扬。挖掘这两篇中的孔子易教思想不仅可以推动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更可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二程集》易说虽不全是程颐之语,但仍是研究程氏易学的重要资料.其中不仅记录了《程氏易传》撰作与传习之情况,而且畅论读《易》之方,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易学,要求学《易》先识卦义卦体,并对《周易》经传之义理多作发明,堪与《程传》推阐相发.且《二程集》易亦颇有可以雠校《程传》者,亦颇有可增补《程传》对《易传》未加阐述之内容.  相似文献   

17.
《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经》重占卜,《传》在诠释。《易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天意、卦象与言辞之间关系如何?《周易》认为,天是本原;象是符号,天的象征;辞是陈述,再现符号、指称命运。天意经过卦象,由言辞得以彰显。三者实现了统一。这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依然体现了性的问题。它是儒家人性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周易》将圣人神化,为言辞提供了权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兰香》是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它模仿《易经》,采用了以“数”谋篇布局的叙事方法.《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六十四是《易经》卦数之总.《林兰香》叙事以八回作为一个单元,每八回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主题.这个故事或主题又往往孕育着与之不合谐乃至对立的因素.《林兰香》“倚数”结撰,其谋篇布局之法,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艺术上则形成了“循环往复”之美.  相似文献   

19.
沿着班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思路,后人就会寻求《太玄》与《周易》的对应关系,结果却发现二者有诸多不合。以此回溯汉代《易》经存在的实际情况:三《易》并存、《周易》尚未定型,说明《太玄》不仅仅是模仿《周易》,而是综合参照了当时存在的古《易》。本文通过分析《太玄》与《连山》、《河图》、《洛书》的具体关系,揭示《说卦》是《太玄》与古《易》联结的纽带,明晰三《易》发展的实际线索。  相似文献   

20.
试论《易传》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本文依《彖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的顺序,分别论述《易传》七种对《文心雕龙》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