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个性?承认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还指出真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自由?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这种看法没有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概念的全部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无阻碍地享用偶然性的权利,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页)在他们的论述中,是把自由与权利相联系的:把阶级社会的自由同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相联系;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同主体的自主权利相联系。据此,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范畴应当界定为人们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即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而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四有”新人与人的“全面  相似文献   

4.
正L.T.F.哈姆特著,满海霞、张璐等译《逻辑、语言与意义》一书于201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入手,探究了现代逻辑的新发展,共分为两卷:《第1卷:逻辑入门》《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两卷书可独立阅读,第1卷介绍了经典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是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卷是对第1卷的现代逻辑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逐渐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施蒂纳的代表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以下简称<唯一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2章的解读、比较和研究.理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尤其是其早期哲学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预定三卷本《管子》的第一卷,前两卷是《管子》全文的译注,第三卷是关于《管子》的研究。《管子》一书卷帙浩繁,内容复杂,是各种不同学说的汇集,包括政治经济学说、军事学说、类似《左传》《国语》的历史事件叙述、黄老道家学说、以及李克所谓的“自然主义者”的著作等,称为《管子》的只是其中某些最明显的部分。《管子》虽然名义上与齐桓公的名相管仲联在一起,但显而易见(也是长期以来的看法),其中所反映的事实更接近于公  相似文献   

7.
智者乐施     
"若人不悭能施与,见者爱敬咸亲近,入众会中无畏惧,得大利益具名闻。是故智人常惠施,能令长夜福增长。""若施福增长,冤仇皆止息,由善能除恶,惑尽证涅槃。"《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十六卷)、(第三十七卷)  相似文献   

8.
(8)静嘉堂文库藏本(八卷三册)线装本。高二十四点六厘米,宽十七点三厘米。此本,原为青木信寅氏所藏,后为松井简治博士所藏,现为静嘉堂文库所藏。卷一和卷二为一册,卷三、卷四、卷五为一册,卷六、卷七、卷八为一册,以上八卷缀合为三册。外题和内题为“参天台五台山记”。每面九行,每行十八字。各卷页数:第一卷四十五页,第二卷三十五页,第三卷四十四页、第四卷三十八页、第五卷五十三页、第六卷四十五页、第七卷四十五页、第八卷三十七页。各卷第一页均为扉页,记有题名和卷数。卷一扉页里附记有如下的《扶桑略记》,此点与其他各本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思格斯谈到将要用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深刻论断,时常引来歧义的解释。有的人以此作为说明必须优先发展个人利益的依据,其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为人类建树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它的根本旨趣被界定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之所以被定位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是由人类演进的普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这一目标的彻底实现,需要经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历史阶段。这一见解对我国今天构建现代性的价值认同系统,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当代…  相似文献   

11.
今天,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越来越多地为人们认识。人本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有意义的问题,强调人的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它作为一种思潮,冲击着传统的心理学。尽管心理学界对它的评价莫衷一是,是否自成一派也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作为一种新的势力,一种有异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第三力量,却为西方心理学界广泛承认。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心理学史部分也基本采用这一观点。①而人本心理学者更是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不同于传统的立场:行为主义仅仅从外显行为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926-927页) 时, 他是在指: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 劳动会成为自由的对立面。另一方面, 成为劳动的对立面的, 还有一个闲暇领域。这就引出了“劳动”、“自由”、“闲暇”之间关系的问题。一、劳动与闲暇“劳动”二字, 对有些人来说, 似乎意味着衣衫褴褛, 无知无识。对劳动的这种歧视性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凡勃伦在其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中分析说, 劳动的歧视性源于“未开化文化”后期对“武力取得”和“劳动取得”这两种方式的…  相似文献   

13.
殷锡智:略论自由与限制自由是否意味着主体活动不受客体的限制?自由获得的途径是否是主体独立自决的,不需要克服和扬弃客体的限制?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琴梅尔认为,“自由始终意味着不受某种拘束。”法国的卢梭认为,自由是历史主体固有的天生本性,“人生而自由”。他认为,人间的不平等、不自由是后天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摆脱这种枷锁就恢复了人性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不是主体意志的任意性,而是主体意识到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并且按必然性办事的结果。他站在唯。G主义立场上来看待主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认识了客体及其规律,就可以克服客体的限制,而获得自由自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不仅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认识论中的自由观,而且对历史观中的社会自由也做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资本论》,第三卷,第927页)人类在一切社会形态下,都要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需进行物质生产,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在完成人类必需要做的劳动终止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文摘     
金匀   《心理科学进展》1984,2(2):21-37
《心理学文摘》是美国心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情报检索刊物,1927年创刊。最初是每月一期每年一卷。从七十年代起改为每月一期,每年两卷。到83年底已出至70卷。目前每期为三百多页的一册,除分类编排心理学文献的摘要以外,并附有作者索引与主题索引。每卷的第六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编排与前五期相同,第二部分是长达一千页的一本全卷的索引。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经出版发行。今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通知》。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佛教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根据全国政协第八次主席会议的精神,现就全国佛教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有关部署通知如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从1982年至1992年期间的主要著作。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文化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文化的进步在其核心价值取向上必然是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现时代人类对文化的反思,除了对文化的社会整体性价值(如民族传统的现代转换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等)进行分析考察之外,更应对文化发展的个体性价值予以特别的关注。这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所以,研究探讨个体的文化发展与价值实现问题,对于我们面对时代精神实现文化的真正自觉,无疑具有一种前提性的意义。一、个…  相似文献   

17.
一种理想的财产权理论,应当既可以充分地尊重私人财产权,以便维护个体自由;又可以考虑到财产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从而适当地兼顾社会平等。洛克等人所代表的自然(劳动)财产权立场强调了自由而忽视了平等;与之相反,费希特等人所代表的契约财产权立场则强调了平等而忽视了自由。针对上述困境,黑格尔试图依据"普遍人格"概念,构想出一种全新的人格财产权理论。它一方面借助普遍人格的"自我决定"能力,证成个体占有对象、确立排他性财产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依靠普遍人格的"主体间性"特征,阐明将他者纳入考虑、与他者分享财产的重要性,较好地兼顾了自由和平等两个方面,在自然权利与契约权利之外,开出了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舒炜光教授瞌然辞世已近三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主编的《科学认识论》,浩浩五卷(包括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认识发生论》、第三卷《科学认识形成论》、第四卷《科学认识发展论》、第五卷《科学认识价值论》),最近前三卷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细读已出版的第三卷,我们可以说,该书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的一页,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认识时代脉搏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史》第三卷介评葛瑞冬由已故著名道教学者王明先生任顾问、卿希泰教授任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又正式出版了。此卷如同该书前二卷一样,无疑也是一部力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道教宗派的进一步演化与发展。从背景上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和各代朝...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世俗人文主义委员会(Council for Secular Humanism简称CSH)主席、美国纽约 州立大学荣誉教授、哲学家保罗·库尔兹(Paul Kurtz),以他30多年推动人文主义运动发展的经 验,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种逆向态度的增长,终于 2003年在《自由探索》 (Free Inquiry)杂志 第23卷第四期冬季卷发表了长文《从历史的角度 考察世俗人文主义者的前景》。文章对我们认识今 天世界的宗教、科学和道德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世 界宗教高涨的背景下坚持科学理性的人义主义,有 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