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行本《周易》古经展示了符号与文字相互对显的基本架构,《易传》打通阴阳、性命与万象,本着象数、义理内在一体的理路解读《易》,开显出强力引领后世走向的《周易》诠释视域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汉易易家意识到象数的关键地位,确立起以消息之象和消息下生化着的万象为基本内容的象数的视域,与从此视域出发的《周易》诠释方法,这在《周易集解》所集诸家对升卦经传的诠释中就有典型体现。借此,他们构建起独到的生存论语境,指明遵循消息之道达观天人,措置人事,守望作为此道基本表现形式的三才之道,具体构划下至个体生命安立、上至平天下和天人的礼乐人文方略规范,并最终促成有序和谐、良性互动、安宁祥和的人文天下理想境地。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经学的氛围下,虞翻开出了象视域下的《周易》诠释之路。他采纳各种象数体例与学说,用以找出经文中所涉及的象,象成了他诠释《易》的支点。这些象,广泛指向人所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人文天下的万物万象。虞翻指出,《易》开示人们的最本原之象是日月悬天所成的八卦之象,其次是卦爻符显的大千世界阴阳消息下的万物万象。立足大千世界、人文天下之整体,《易》启示了万物万象的理想境地,即大千世界与人文天下的和谐祥泰,以此彰显了这部王者之书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回顾《周易》研究十年,各类报刊发表研究文章涉及的论题主要有易学史;易的哲学思想;易与社会伦理道德及自然科学、现代管理决策的关系等。现将十年来《易》研究的成果简略述介如下。对《易》学史以及《周易》成书问题的研究关于《易》的起源问题普遍认为《易》起源于八卦,但关于八卦起源却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主要是三种观点:八卦起源于阴阳,阴阳是古人对自然观察认识的产物,是自然之象的产物,八卦起源于“象”;八卦来源于原始时代的筮数,是从甲骨文中的数字卦演变而来的,是筮数的符号化,八卦起源于“数”;八卦起源于“象”“数”的统一。对于史学阶段的划分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一种是按对《易》本身的研究阶段来划分的,认为易学史分为四个阶段,《易经》——《易传》——王弼玄学——理学——清末。  相似文献   

5.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医易相通,久有定论。《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被誉为“宇宙代数学”。其取象、运数比类思维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不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助产术”。《内经》运用的脏象分析和“比类取象”方法,同《周易》象数思维方法息息相通。《内经》创立整体综合治疗医学体系和“四维”(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综合辨证医学思想,既取法了《周易》的比应、互体、旁通等简单象数分析,也渗透着爻辰、纳甲、卦气等象数模式的内容。在思维方法上,不难发现,医与《易》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中和观、“与时消息”的节律观、“唯变所适”的常变观。此乃医易相通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港]邓立光孔子《易》教之内容,由于帛书《易传》之刊布(1),而得以述焉。孔子说《易》未能为弟子完全接受,此因孔子对《周易》性质之转换一由卜之书转化为言德之书一超过时人之认识水平所致。孔子在其《易》教中兼用象数,...  相似文献   

7.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8.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施炎平从《易经》的卦象结构到《易传》的理念体系,已明显地体现了思维方式上的系统论特征,《周易》的这种系统论思维,很难说是《易经》卦象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是通过阴阳观念的引进、诠释、阐发而形成的。本文试图证明:正是阴阳观念和《...  相似文献   

9.
正李守力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是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前者以重建《周易》经学为宗旨,继承传统的经学注疏路径,融汇《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易类著作以及近代名儒的易学著作共1500余种,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后者则是学习前者的辅助参考著作,主要内容是论证"观象系辞"体例  相似文献   

10.
郭或先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5月出版发行,全书 22万字,243页。刘大钧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李申教授为之作序。《周易》是一象数义理合一的模式,历代以象数解《易》的著作有之,但以易图系统解释《周易》卦爻辞的著作却并不多见,为此作者系统摘录了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即宋郑东卿《周易疑难图解》、明刘定之《易经图释》、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的有关资料,并附按语略加解说,读者由此可对以图释经的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为该书卷一之内容,题为《易经》六十四卦象解”。前人(特别是宋人)为解说《…  相似文献   

11.
《太玄》是拟《易》之作,同时又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辩证法,因此是会通“易”、“老”的杰作。但就运思理路而言,《太玄》明显地近于《老子》,而与《周易》有所不同。《周易》以二分法把阴阳视为两体,故而两体的“中和”、“中介”不易透显。《太玄》则不同,它以三分法代替了《周易》的二分法,凸显了贯通阴阳而兼体的“和”的作用。扬雄一方面希冀以《太玄》取代汉代经学而又未能予以取代,另方面他想超越烦琐的象数之学向思辨哲学迈进而又未能达到魏晋玄学的高度,从而成为两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2.
<正>徐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254页,22.8万字,大连市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全书分为五章,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以帛书《易传》如何诠释《易经》为主线,分别就帛书《易传》的成书年代及学术定位,由"占筮"到"德义"的诠释视野转换,阴阳、刚柔、文武及天地之义等概念对帛书《易传》解《易》的影响及其自身含义的变化,帛书《易传》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哲学视域,对<周易>诠释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在<周易>的性质问题上,认为从发生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卜筮之书;从内涵意义上看,其意蕴精微广大,乃天人之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自身有一个学术品格转换、提升、发展的历程.其二,初步揭示了占筮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指出占筮与<周易>的天人整体之学之间有甚深之诠释关系,占筮所蕴具的天地人物一体融通的终极境域乃是易学无穷意义的来源.其三,认为深入挖掘文本,澄清<周易>的表达方式,乃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就此本文主张回到<易传>以开显易学活的精神,辞、变、象、占四圣道的确立为解读<周易>精微之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刘大钧教授著,四川巴蜀书社1999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421页。该书曾于1986年初由齐鲁书社初版,旋于1988年元月再版,是年6月又予加印,是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象数易学并对其进行简要系统诠释的著作,对于人们了解易学的本来面目,恢复象数易学的学术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书中,作者以《〈周易〉泛说》和《关于〈周易大传〉》为题,对“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易》一书的性质、结构,《易大传》的称谓、著作年代、学术思想归属以及六十四卦排列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探析。在《关于<易>象》一节…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相似文献   

16.
阐发汉《易》之大蕴──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张善文《周易》哲学,原本象数,发为义理。纵览中国《易》学发展史,治《易》派别虽纷然多歧,但起主导作用的无非是“象数学”与“义理学”这两人派系。用最简中的话概括之,象数学,是研究《周易》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  相似文献   

17.
《周易》新证读《周易图象几表》札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周易》的主观能动思想《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刘先枚蒋国保金景芳杨钧唐明邦唐明邦金春峰刘蔚华潘世宪徐锡台《易经》与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方以智的易学方法论评议〔美国〕康灵撞科学易理《易经》与针灸冯子道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周易》通读手稿《易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迪智能逻辑初探(专著)罗炽安智珠麻福昌张吉良张吉良舒默尹奈“河图”、“洛书”数图试析易学方面的一次考古发现谈《周易》八卦释四位奇偶数和四位(包括五位)…  相似文献   

18.
唐明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发表《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指出,《周易》阐述的宇宙变化理论及象数思维模式对锻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思维能力、推动古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周易》象数不仅被天文学家借助显示星移斗转周期,也被地理学家用作标志地理分野。(二)、《周易》象数(如十二消息卦)被运用于历法、物候中,描述四时变化节律、七十二候的周期。(三)、针灸、气功借助于象数总结天人统一节度,具体表现在中医把象  相似文献   

19.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思维枢纽在"数",它是《周易》卦爻辞形式化、理性化的内在根据;通过《易传》对《周易》本经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易》"数"摆脱原始思维"象数互渗"的神秘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范式。从内因说,"数"助推了《周易》古经文本的形式化、理性化;从外因说,又离不开《易传》对《周易》"筮数"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周易》数物相生的思维方式实与现代"大数据"原理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