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丰乾 《哲学动态》2006,(11):69-70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16~18日召开了“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合办,台湾大学东亚经典研究计划协办。来自两岸三地、北美和新加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四书集注的诠释学问题,学者们在朱子学、四书学和诠释学方面各有侧重,折射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现状和趋势。一、“四书学”兴起的可能经典诠释和哲学体系建构是朱熹学术思想的两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本是属于不同时代,各自独立的思想著作,朱熹如何把它们视…  相似文献   

2.
自元代起,国家科举考试所列入的经典注本,除了几部古注释之外,清一色是程朱理学一派的经学著作。本文首先剖析二程理学的体系架构和主要命题,继以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例来探求理学家解经的特点,指出宋儒经典诠释的成功之道:一是在于他们有一套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们对传统经典中"性与天道"问题的解释能做到得心应手;二是他们也并未抛弃传统的训诂学方法。这两点对我们今人创造性地诠释经典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宗周依傍经典诠释提出"慎独说",建构出一套颇有新意的心体学理论.他劝导儒士读书治学,将求吾心与读经典有机联结成一体,并因"得心"之故,将朱子设计的读"四书"次第进行了改变,且重释了"虞廷十六字".通过深入解读《大学》《中庸》等文本,刘宗周又将"慎独"发挥为"诚意",提出二者互为本体工夫,在"心性归一"的理路中,大力倡...  相似文献   

4.
正洛学向心学的转化,我曾依循洛学的谱系通过王蘋与张九成作过分析。(1)本文希望脱出谱系,从宋代理学共同的经典诠释中进一步观察洛学向心学的转化,以期理解宋代理学的延异及其内在逻辑。一、《童溪易传》之于《伊川易传》的意义依其自身的学术形式,宋代理学的建构是以经典诠释来展开并完型的。其中,《易》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经典,它不仅为整个宋代理学提供了理论架构,而且还提供了系统的概念体系。作为北宋理学的代表,洛学程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伊川易传》中,此书从根本上阐明了理学的精神,呈现了理学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语》诠释著作,但他在《传习录》及《文录》中对《论语》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体现了其鲜明的心学特点。他在诠释的方法方面主张反之于心、向内求理、统合归一、诸经互释,在诠释的内容方面提出以理释礼、以理释知、以乐释学、以良知释无知、以去欲存心释克己。他在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上确立了以心解经的新典范,打破了朱子对《论语》乃至《四书》诠释的学术垄断,对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初期的儒学经典诠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蔡清是明代理学四书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四书蒙引》对朱子的《四书集注》多有补充和阐发,以弥补《四书大全》作为明朝官学课本的不足。他在四书学诠释方面既注重训诂,也辨析义理,并且精细笃实,不仅继承了宋以来理学四书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还以"从道不从贤"的治学态度将其进一步向前推进,对后来理学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书》是先秦的历史文本 ,理学是两宋的时代思潮 ,它们之间存在着历史时代的差异。朱熹将《四书》诠释过程规定为 :先达之言→圣人之意→天地之理 ,就是希望通过“语言———文献”的诠释方法 ,来解决《四书》诠释中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差别问题。朱熹的《四书》学诠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不仅是由于他的理学适应了两宋以后思想文化变革发展的时代性需要 ,同时也因为他的《四书》学重新发现了那已经失传的儒学学统。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清华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朱子经学与四书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朱子学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就理学建构与经典诠释、朱子四书学与朱子经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本次会议的成果代表了当前国内朱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体现出当代视域下朱子学返本开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公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袁宗道诠释“四书” ,显示了学宗阳明的取向 ,具有与儒林学人论学不尽相同的特色。袁宗道诠释“四书”与王门主意派形似而与王门现成派实同。宗道诠释“四书”是公安派中惟一系统解说儒家经典的著作。宗道通过提升意念 ,为公安派自然抒写性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凭。  相似文献   

10.
明代王学发展到第二、三代传人时,必须溯求其在儒学传统中的正统性。正统性的要求中,义理方面就必须依赖于经典诠释。周汝登作为万历王学一位讲坛宗主,他为此作出了相关的努力和尝试,尤其是对四书学和诗学这两个最重要的经学面向。通过对这些努力和尝试的剖析,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心学那种"六经注我"式的诠释技巧和策略被周汝登发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大量明显肆意的"过度诠释",也让王学终究难以担当起真正的正统性,而面临重大的学派危机。  相似文献   

11.
二程洛学经“南剑三先生”的续传和阐发,形成了早期福建理学,为朱熹的闽学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洛学闽化中,朱熹与“南剑三先生”开展学术创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和二程“理”本论思想,二是丰富了程颐提出的“理一分殊”说,三是发展了二程“格物致知”思想,四是丰富了“默坐澄心”的修养论。此外,“南剑三先生”重视“四书”,诠释“四书”,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理论思想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标志着闽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从注重《五经》到注重《四书》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杨时、罗从彦和李侗为此作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位"与"时"都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为历朝历代的易学家、儒者们所诠释。程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将天理学说引入到易学诠释之中,将爻位与儒家时中的政治理念紧密结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将"时"、"中"视为天理在《周易》中的具体展现,希望所处不同之"位"的社会个体,尤其是君臣,在任何具体的情境中,都要遵循天理,时刻保持"中德"。程颐此解无疑强化了其易学的伦理政治性,为后代的易学诠释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程颐反对汉儒"反经合道为权"的经权观,提出了"权即是经"的理论。他将"经"视为必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从"权衡"的意义上来理解"权"。他认为,"权"是内在于"经"的,通过"权"的方式来实现行为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具有普遍性的"经"在现实道德生活中落实和展开的过程,"经"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这样,道德准则不但在抽象的形而上的层面上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也成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尽管程颐的经权观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他通过经权问题对道德准则的普遍性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对于道德准则约束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学诠释有训诂、义理之分,北宋二程的经学转向进一步揭示出经学诠释中的"德性"内涵。二程经学思想不啻是义理之学,更是德性之学,它包含了德性实践和德性之知两个维度。二程将诠释重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读者,将治经问学的目的从知性理解转向德性实践,这就脱离了形式上的训诂之学。同时,又指出以德性之知来接近圣人境界,进而理解圣人所作经典中蕴含的义理,这又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义理之学。注重德性实践,从德性出发去理解经典和圣人,最后通达"天理",是二程经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两宋"道学"或"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家经学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国儒家经典诠释思想与西方诠释学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程氏易传》中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的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的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的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中的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是北宋新兴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中"君臣共治"思想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的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李会富 《孔子研究》2024,(1):117-126+159-160
畿南王学是明代万历年间在京师以南的畿辅地区兴起的崇信阳明学(或称王学)思想、传承阳明学学脉的学术群体。鹿善继、孙奇逢是畿南王学的核心人物。《四书说约》和《四书近指》是畿南王学进行四书学建构的主要文本,它们在诠释四书的过程中采用了直接阐发义理的文本建构方式,体现了其作为心学一脉的文本诠释特点。在思想建构方面,畿南王学强调反求本心的反约之道、重视慎独为宗的修养工夫,主张明理适用的实践之学,具有和会朱王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在外部,面对西方诠释学的刺激,需搭建中西对话平台,引西方诠释学为中国诠释传统完成现代转变的参照镜像,建构问题域并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化西为中"的对话目的。在内部,因应"古今之辨",需搭建由古通今之桥,将中国经典注释学由一个"古典论题"转变为"现代论题",打开从经典注释学转型为经典诠释学的通道。只有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转型的诠释学处境作出准确分析与判断,才能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古典-现代形态转换找到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诠释是诠释者以当下时代为背景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说,任何经典诠释都无法摆脱诠释者的时代"印记"而追求纯粹的经典"原义"。与时俱新性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特性。这一特性正是源于诠释者为应对当下时代对经典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诠释。只不过,按照经典诠释的理论逻辑,强调经典与时俱新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可以完全脱离文本"原义"肆意发挥。经典诠释对于经典的创造性发挥,必须以经典原义为基础,从"原义"中延伸出"新义"。经典诠释其实是诠释者和作者跨越时间隧道的一场历史性"对话"。绵延二千年的《孟子》诠释,是经典诠释的时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