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批判周、孔,后来的孟、荀又批判墨子。20世纪以来,儒学几经波折,然根基从未断过;墨学不温不火,却亦有复兴之迹象。近年来,儒、墨两家在思想形态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一,新儒家内部当中,"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其二,在应对现代性问题上,以新墨家为代表的新子学开始跃跃欲试,正逐步跻身主流学术交锋的行列。基于以上内容,从逻辑、义理两个角度出发,即可得出"兼以易别"乃墨家思想之逻辑起点的结论;而以"兼别之辨"为切入点,可便于探讨古今儒、墨两家论战当中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曾昭式 《现代哲学》2012,(2):121-125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辩名析理"角度看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其所辩之"名"包括:集百家之言提供"辩名"的基础;在文本里开展田野工作,寻求《墨辩》逻辑学之意义。其所析之"理",引入两个"新学",即西方逻辑和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西方逻辑框架下的墨家逻辑和先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逻辑。这两点是建国17年研究中国逻辑史学者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逻辑观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开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墨辩》是指《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它们是后期墨家所写。 《墨辩》有完整的、深刻的逻辑思想,其中包含着卓越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李约瑟教授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  相似文献   

5.
释“彼”     
“彼”是《墨辩》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墨家辩学性质的认识。自近代至今,有关“彼”的释义,众说纷纭,如“中词”说、“非”说、“矛盾命题”说、“一个命题”说等等,但我以为这诸种解释都失之确当,与《墨辩》“彼”之原意不符。近代比较逻辑研究大师梁启超释“彼”为“研究之对象”。此说虽较接近《墨辩》原意,但仍失之确切,过  相似文献   

6.
墨家的"类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在丰富的类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事物间的类同和类异的考察,概括出了推类的称谓,明确了类推重“类比”的逻辑性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全面地阐述了有关推类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从而使类推成为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但由于墨家的类推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思想交锋,即“辩”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又凸显出服务于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性、语用性的色彩。虽然推类也具有由“所然”进到“未然”的认知形式,但这是它的“弱势”,它的“强势”是描述、论辩、说服。所以,它所探讨的推理形式与思维内容相结合,所阐发的逻辑思想与政治伦理观点相结合,它是带有中国思想、文化、语言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亦是墨家推类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 12月 27日—29日, 由中国墨子学会与中国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以及墨子故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 150多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提交论文 110余篇。大会以墨子的科技思想为中心议题, 兼及交流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1. 关于墨学研究的概况、方法和当代价值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墨学研究的概况, 指出墨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对近代以来《墨辩》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评说, …  相似文献   

10.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有理由认为,尽管孟子没有对名实关系作出直接论述,但他在论辩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后来的名实之争有明确联系。从孔子的正名说到战国中后期名实观的发展进程中,孟子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孙龙与后期墨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恰恰建立在对孟子所遗留的语言难题的回应之上。  相似文献   

12.
墨子世系考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小邪国(在今滕州市)人。他是墨学创始人,我国科学鼻祖,中华民族三杰(孔子、墨子、老子)之一。墨学“晚出于儒学,高出于儒学”。墨学异军突起,儒墨两家互相驳难,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学说,在战国初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自孟子大批杨、墨之后,其势稍衰,到战国末期,墨与儒尚能‘并称显学’。“关于墨子的一里籍及身世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一,本人试就墨子世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先秦諸子的著作,經过几十年来历史、考古、哲学史各方面工作者的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成績之一就是把先秦一些整部的大丛书进行了剖析,从內容、思想体系上分别出里面各部分的时代、作者等?热缍浴兑捉洝芬皇榍挚妗兑捉洝泛汀兑讉鳌?包括《十翼》)的时代,这就有助于說明古代辯证法发展的道路;对《墨子》一书分別出哪些是前期墨家,哪些是后期墨家,从而有助于說明墨子和他的继承者的发展变化;从《管子》一部书中分析出宋鈃、尹文的著作,从而有助于說明从老子的唯物主义哲学如何过渡到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等等。先秦古籍需要整理、剖析的远不止以上这些,对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墨学研究史上,章太炎的墨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地位.章氏在墨学研究上的最重要贡献是"述学",即学术思想的诠释与贯通.章氏抽绎墨学根本观念,认为兼爱、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至于墨学"十论"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兼爱、尚同的补充或扩展.他对墨学其他思想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来进行的.章氏对<墨经>研究也相当重视,主要集中在墨家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章氏的墨学研究在求是与致用之间,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长红 《孔子研究》2024,(1):108-116+159
《周易》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维范式和思想内容不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发展的形上根据,而且与部分诸子学说的思想架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较《系辞传》和《墨子·节用篇》语言文字、逻辑理路的异同,可见《易传》《墨子》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周易》古经的思想元素与《墨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可见《周易》古经在墨家思想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管窥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原道》2017,(2)
"节用"诸义作为墨子背离儒门之初衷,于墨学形成堪称首义,"贵俭"品格亦为墨学留予他派及史家之印象。究"节用"之义:首先,揭明事物之利,尊奉圣王之法,显露回归事物本质之哲理及实利原则。其次,强调温饱需求优先于娱乐享受,提倡以人为本、尚质贵俭之理念。再次,关注基本生存权利,批判奢侈等级特权,表达国家整体化与君官民权益协调之旨趣。最后,主张开源节流,自强兴利,勾绘福利共享、慈善和谐之图景。可见,"节用"论已然构建一套调处基本物品与衍生功能、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基本权利与等级特权、公平分配与社会互助关系的正义原则与制度原理。墨家"节用"之法不但在战国乱世堪称符合公众利益的救世良方,而且是一种培养社会公众恪守躬行以使个体、社会、国家共同达致和谐理想的德性,于人类文明亦富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墨子"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有两个根本理由,一为不义,一为不利;前者具有义务论的性质,后者具有功利主义的性质。墨子又经常通过以"小"见"大"的逻辑来论证侵略战争之不义,把侵略战争之害还原为关乎个体的两个基本事实即盗窃财物与伤害无辜。正是坚守盗窃与伤害无辜为显见不义的义务论立场,使得墨家的功利主义不同于西方典型的功利主义,后者认可为了功利的最大化可以牺牲无辜,而墨家则绝不认同。  相似文献   

18.
辩论与言说很早就受到我国思想家的重视和研究。《论语·先进》载,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把“言语”列为培养教育和考察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并使之与“德行”、“政事”、“文学”并重。因此,不仅儒家创始者孔子“善为说辞”,且弟子中亦多有宰找、子贡等擅长言谈辩说之能者。(参见《孟子·公孙丑上》)墨子更进了一步,他直接了当地把“谈辩”做为墨家在天下实现“义”事的首项要务。“治徒娱、县子顾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管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  相似文献   

19.
蔡莹莹 《管子学刊》2012,(1):115-122
本文介绍著名西方汉学家葛瑞汉的墨子研究,主要以"墨子十论"为讨论重点。本文第一部分简介葛瑞汉之学术研究概况;本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葛氏提出"墨分为三"与十论篇次关系之理论,共有:其一,《非攻上》归属问题与《天志》诸篇关系;其二,《非命》诸篇之错简问题;其三,导致三派分歧的主题研究三大主题,逐一述评葛氏之研究成果,并参照相关文献,检讨其得失所在;本文第三部分则略论葛氏提出的墨家分派及其"十论"研究的效用与限制;最后则说明中、西学界治学方法、风格之异同,而吾人若能两者并参,截长补短,则必能双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春秋时代,儒家提出‘隐恶而扬善’,认为批评是不道德的。对此,《墨辩》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墨辩是从逻辑角度提出问题的,因而是有力的,无法否认的。《墨辩》指出:‘非诽者誖,说在弗非。诽非,己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意思是,反对批评的主张(‘非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