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巴姆的生平与著作胡传胜美国比较哲学家、系统哲学家、有机哲学和世界哲学的倡导者阿奇·巴姆1907年8月生于密歇根州伊姆莱城附近的农场中。他祖籍德国。他父亲是农场主,曾在密歇根工程学院学一年工程。他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在巴姆刚出生不久,举家迁至底特律,巴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智慧——冯契先生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与智慧——冯契先生的哲学沉思杨国荣与历史上一切真正的哲人一样,冯契先生毕生从事的,是智慧的探索。直到其生命的最后日子,先生依然没有中断哲学的思考。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先生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锲...  相似文献   

4.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说起“某某哲学”(如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时,我们意指的是一类源自我们思考这某某事物时的想法。这些想法必定是哲学的,也就是说,它们一定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诸观念意外地联系起来,例如,框定的讨论与艺术思想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6.
寇征 《哲学动态》2001,(5):14-14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的“历史哲学 :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 2 0余人。会议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历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现状 ;(3)历史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联系 ;(4)如何在中国推进历史哲学的研究工作。何兆武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会上比较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哲学研究上的变化 ,认为现在正是开展历史哲学研究的大好时机。涂纪亮先生则特别指出了…  相似文献   

7.
从巴姆的比较哲学看《佛陀哲学》张华巴姆目前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资深哲学教授,与本世纪初叶经胡适鼓吹而蜚声中国学坛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相比,巴姆的名字在我国哲学界少为人知。但据我所知,他是一位辛勤耕耘哲学园地的老兵,一位勇敢开拓比较哲学领域的健将。自从19...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1~3日,“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法国、日本、中国台湾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120多人与会。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发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冯契哲学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会学者首先对冯契先生的高尚人格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冯契先生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全兴教授指出,冯契先生…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与哲学》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汇集了张岱年先生1983—1987年近五年来发表的关于文化与哲学的文章共40篇,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15篇,关于中国哲学的25篇。张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慧识,培养出素养较为全面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本科生则是培养的起点.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心理与知识结构,学习与实践能力,反思与批判精神等.正是基于这一教育哲学思想,2001年,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先生与哲学系的诸多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以下简称比较班),目的就是想在哲学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探索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1999年8月12—15日,全国首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与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祖国大陆和香港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邱仁宗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陈筠泉研究员发表了演讲,他强调了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阐明了分析哲学的价值及其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意义。他指出,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研究都有促进…  相似文献   

12.
韩东晖 《哲学动态》2022,(12):57-61+124
<正>2022年适逢贺麟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30周年。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贺麟先生以其集原创与会通于一体的中西哲学研究,信达典雅与艺术功力兼备的现代汉语哲学译著,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最重要的现代中国哲学家之列。25年前我在苗力田先生指导下,开始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时候,贺麟先生关于斯宾诺莎的译著和论文,是我出入斯宾诺莎哲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每念及此,总是觉得贺麟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之间颇多冥契会通之处,甚至不乏得意忘言之机。  相似文献   

13.
俄国哲学研讨会概述马寅卯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苏俄东欧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七次苏俄哲学研讨会4月下旬在宁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学者共30余人,著名苏俄哲学研究专家、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詹姆斯·斯坎兰先生也参加会议并...  相似文献   

14.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科书体系",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从"学说""学术"和"学养"的统一来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孙利天先生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和会通中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落到实处",而贺来先生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来挖掘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这四本书共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从"教科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世界哲学》2009,(4):F0004-F0004
2009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传人洪谦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洪谦先生,为推进国内青年学者在分析哲学领域的工作,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在2009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分析哲学会议上决定,在武汉大学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启动“洪谦哲学论文奖”(简称“洪谦奖”)。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汝伦 《哲学动态》2022,(12):48-52+124
<正>贺麟先生是对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作出独特贡献的人,但是正如张祥龙曾讲过的,贺先生对中国现代哲学事业的贡献还没有为学界所充分认识与估计。因此,在他诞生12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贺麟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建设上的突出贡献。我认为,贺麟先生对于中国现代哲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中国的西方哲学之引进与研究,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引进与研究的贡献。贺先生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当然不限于德国古典哲学,还包括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新黑格尔主义、  相似文献   

17.
密切联系实际,繁荣哲学研究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动态》办得很成功。她既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又贯彻了双百方针,客观地介绍了各方面不同的意见,较全面和较准确地报道了哲学的动态。若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则希望能从动态中指出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训诂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门类,历史悠久,积累丰厚,在文化经典的保存、整理、传播、解释和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诸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书本子上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必须注意古代经典的一体多元性和汉字本身的特殊性。本文申论了饶宗颐先生所提出的训诂哲学,初步提出训诂哲学就是以训诂的方法研究及阐发哲学范畴。具体内容包括考论特定的,作为哲学范畴的语词,追溯其发生、发展的途径,梳理哲学史层累的端绪,进而建构新的哲学思想。但是,训诂哲学不仅仅是文字学意义上的训诂。而更侧重文字的哲学意义。认为“哲学”本身可以作为训诂的对象,欲明哲学,必反之于经典,研习经典,必落实于字词;同时,求得字词的内涵,认识经典的价值,必依赖于哲学。  相似文献   

19.
巴姆看中国传统哲学陈华中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关注。人们看到,很快就来了美国的杜(威)先生和英国的罗(素)先生,两位哲学大师相继在中国各地讲学,同时也将他们亲身接触的中国传统和现状介绍给...  相似文献   

20.
正王齐研究员在编辑叶秀山先生的遗著时,经黄裕生教授提议,以《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以下文章中均简称为《哲学的希望》)为其书名,恰当地反映了叶先生晚年关于"欧洲哲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深入反思。~((1))本文以"哲学的起源、危机与希望"为主题,既是为了应和叶先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为了把"哲学的希望"当作一个问题来追问。一说到"哲学的希望",一定是哲学出了问题,所以才有"希望"的企盼。这等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