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2.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了吗?”“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惟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神像听后,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语言、逻辑和语言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近年来有一部分逻辑学工作者比较注意研究语言逻辑的问题。这里所谓“语言逻辑”,实际上是“自然语言的逻辑”的简称。国外有称“语言逻辑”或“自然语言的逻辑”的,也有称“自然逻辑”的。对于什么是语言逻辑,语言逻辑在整个逻辑科学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用什么方法研究语言逻辑,提出这么一种语言逻辑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逻辑界人士中还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1992年第6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上发表了张力同志的《什么是正确的推理?》的问题求解。提出了“所有形式正确的推理都是正确的推理呢?还是有些形式正确的推理是正确的推理呢?”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前提真实”是不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争论的焦点是:我们应该给“正确推理”下一个狭义的定义(正确推理是形式正确并且前提真实的推理)呢?还是应该给“正确推理”下一个广义的定义(正确推理是形式正确的推理)呢? 我同意《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的观点:“正确推理”应当理解为形式正确的推理。我赞成“形式正确前提虚假的推理仍然是正确的推理”。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  相似文献   

5.
读郑功伦、吴坚《立足日常思维实际,搞好逻辑教学改革》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4期),颇有同感。文中指出:“我们评价逻辑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能否适应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需要。”那么,日常思维对“逻辑”需要的是什么呢?文章也有交待,那就是“如果逻辑学不但能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而  相似文献   

6.
《美学正说》(以下简称《正说》)出版了。有人问:文集何以命名《美学正说》?“正”在此究竟所指什么?言下颇有责备之意,似乎“正”字暗示着某些不该有的东西。 然而,这显然有点想得多了。 实际上,“正”在这里只是“本所应有”之意,从而《美学正说》也只是指一种“美学本所应有的理论形态”。为什么要产生那么多不必要的联想呢? 什么是一种“美学本所应有的理论形态”呢?《正说》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具体体现的。 一.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不断推动学术的发展和前进。文  相似文献   

7.
1985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邦瑾的《制约逻辑》一书。1986年8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王友恭采写的一篇报导《制约逻辑诞生记——中年学者林邦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造》(以下简称《诞生记》)。《诞生记》对制约逻辑作了下述这样一些评价:“向逻辑史上的前两座丰碑提出了挑战”,“一个崭新的逻辑体系”,制约逻辑“将会提高全人类在一切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8.
逻辑的范围     
科学的范围是科学哲学的问题:哪些知识领域(或“知识”)可以视为科学呢?例如,应将炼金术、占星术、社会学或者心理学视为真正的科学吗?凭什么来包括或排除一个给定的研究领域?类似地,逻辑的范围是逻辑哲学的问题,因此逻辑哲学的范围问题也是逻辑哲学问题,它包括:逻辑是什么?哪些形式系统是逻辑系统?是什么使得它们如此?  相似文献   

9.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正>约翰·范本特姆(Johanvan Benthem)教授是当今最著名的逻辑学家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模态逻辑、语言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等领域。从1970年代到现在,他撰写了6部专著和约300篇学术论文,主编了4部具有权威性的逻辑手册,其影响从学术界对他的著作的引用程度可见一斑。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资助,2006年10月开始启动的"逻辑之门"项目旨在将范本特姆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使汉语地区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他在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逻辑之门》第一卷《逻辑、信息和互动》已经于2008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卷《逻辑、语言和认知》也于2009年10月出版。第二卷收录了他在自然语言逻辑以及逻辑与认知领域的17篇经典论文,这些论文写作的时间从1983年开始至今,时间跨度达25年,按照研究主题的不同被分成三个部分:"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中的量词"、"范畴语法与证明论"以及"逻辑、计算与认知"。参加翻译的都是国内年轻的逻辑学者,2008年10月项目第二期的翻译工作顺利完成。同年,由中国逻辑学会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资助,翻译小组在清华大学举办了"Logic,Language and Cognition(逻辑、语言和认知)"的学术会议,范本特姆教授应邀做了"关于自然语言逻辑发展及现状"的主题发言,译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所译的论文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此次会议的一个内容是著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交流自由而广泛,涉及了自然语言逻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译者各自的研究兴趣和自身研究所面临的困惑,等等。我们现将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对话翻译整理如下,与广大读者共享。刘奋荣问:据我所知,当您开始步入学术圈的时候,您是一个更倾向于数学技术的逻辑学家。从《逻辑之门》第一卷您关于模态逻辑的工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您是如何对自然语言这个有点"软性"的领域开始感兴趣?我们都希望能通过跟您的这次对话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四月二十一、二日两天,上海某报广告栏上刊登了几个高校的招生广告,标题分别是:《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招生通告》、《北京舞蹈学院招生启事》、《上海市体育院校(专业)联合招生通知》。在这种情况下,“通告”、“启事"、“通知”三个概念究竟应该用哪一个? 通告这个概念,通常是在向社会公众或向本单位所属人员发布有关事项并要求遵守时使用的,它和布告、公告是并列的概念,性质相同。向社会公众发布通告的,一般是政权机构或行政部门。一个基层单位,怎么能向非所属人员、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报纸上公开发出“通告”呢?  相似文献   

12.
英国逻辑史家齐亨在六十多年前(1920)说过:“在近一百二十年里语言科学的长足进展也造成了机缘,使人们深入地去研究逻辑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些研究从许多方面推动了逻辑。”(见王宪钧、吴允曾等《逻辑史选译》第163页) 我们知道,语言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对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当然也有符号性,不过主要是前二者)的系统分析。从这方面讲,文艺复兴到近代的逻辑思想家们也还未达到此一水平。虽然如此,然而历  相似文献   

13.
1985年3月15日,《光明日报》以头版位置发表了山篇题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韵精神支柱》、并署名“本报评论员”的重要文章。但很遗憾,就是这样一篇带指导性的文章,从标题到正文,从概念到判断直至论证,都存在着严重而明显的逻辑错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中存在的那种说话、写文章不讲究逻辑的倾向的重视和警觉,有必要对《支柱》一文的逻辑错误作一番评论(本文不涉及逻辑以外的其他问题)。首先,基本概念混乱。《支柱》一文  相似文献   

14.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5.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16.
从70年代末起,我国一部分逻辑学家对自然语言的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专门组织了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这个研究会成员,发表了不少有关逻辑与语言方面的论文.虽然大家对什么是自然语言的逻辑(简称语言逻辑)的观点不尽一致,但是都承认存在一种自然语言的逻辑,并且认为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前不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佩教授主编的《语言逻辑基础》。这部书代表了一部分同志的学术观点,是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出的第一本专著,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  相似文献   

17.
1844年1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英国社会》一组论文的第一篇——《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历来总是指出这样的问题:神是什么?德国哲学这样回答问题:神就是人。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  相似文献   

18.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辽史》成书仓促,辽代燕云地区继承中原行政系统之官府组织,职官名称,修史时即无完整的资料。《辽史·百官志》第三说“几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征者不书”。过去金石家所著录的文献中,巳有一些官名不见于《辽史·百官志》。今由房山石经的题记中发现更多的史籍以外的官名。这部分材料现在初步整理一下,把不见于《辽史·百官志》的一些职官名称列举于后,并注明其出处。《辽史·百官志》在“南面”这个大标题之下所列的官名下面常常注明某人某年曾为此官,由此可以看出本文上文所引的“无征者不书”的含义,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0.
读《古尊宿语录》,内中的一则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一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却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反问道:“你现在都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