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波  梁惠 《周易研究》2002,(1):54-59
<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而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的.它的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具有五种美的特征,即灵动美,意匠美,雅致美,材质美,工巧美.由手其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对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造型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3.
“中和美”与“和谐美”是先秦儒家哲人与古希腊先贤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境遇中,针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分别独立建构的美学话语体系。把外在的宇宙精神与内在的个体修养融合在一起,使外界的宇宙之“和”立基于人类本性内部,从而把“美”的追求与“善”的设定统一起来,这是儒家“中和美”的独特品性;古希腊先贤则从个性的独立发展,个体欲望的满足出发,把数学和形式逻辑作为其和谐美学理论的基石,使审美与认识相结合,把古希腊的和谐美学同客观自然之“真”统一起来,形成了西方美学的科学理性传统。  相似文献   

4.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王维,字摩诘,盛唐艺术家.一生半官半隐,仕时官至右丞,"布施仁义,活国济人";隐时逸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  相似文献   

6.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7.
王维笔下的自然环境表现为一个自在与和谐的生态体系,自然的山水充满禅意。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到盛唐时代,出现了一个异常华彩的时期,这一时期,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亲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原则。在用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8.
儒家对仁孝关系的理论设定,秉持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与逻辑路向,把仁爱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之上,仁的本然之源内在于每个人的爱亲之心,从而寻找到了仁的先验理据。孝既是仁的原点,"施由亲始",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思想于是具有了普遍意义。并以理一分殊与体用关系来进一步阐释了仁孝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儒家仁孝关系的理论从先天赋予人的爱心出发,把家庭、社会与生态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人我一体与人物共生的伦理图景。  相似文献   

9.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古希腊人的文艺观中,真正的美来自于生命的无憾与和谐,伟大的灵魂应当与既定的清晰的人生轨迹相契合。雕像《拉奥孔》所表现出来的庄严与静穆的力量和深刻的人性之美,不仅体现了温克尔曼的那句"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而且体现了一种由无憾而生的和谐之美,暗合了希腊悲剧的真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大歌在侗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侗族大歌内容纯洁、音乐形式多样,"和谐之美"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审美特征。这种和谐之美既体现了侗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碧辉 《哲学动态》2007,(10):31-35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是一种和谐,和谐则是一种美的形态,或者说和谐亦是一种美。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美与审美。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将愈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用审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和谐社会的建构,应从何入手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探讨:①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人与社会的和谐;③人与人的和谐;④人自身身心的和谐。前三者是人与某种具体存在的和谐关系,后者则为人自身内在的心理和谐。因此,这四者又可归结为:外在关系的和谐及内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里,就老子的和谐观及其普世价值略作论述,以求证于学界。  相似文献   

14.
对希波克拉底警句的深层解读--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图透过医学与艺术的联系,深入到医学与美学关系的层面,进而发掘希波克拉底关于"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指出希波克拉底警句蕴涵着:医学是美的职业,它具有崇高地位和独特的重要性;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既然医学是最为卓越的艺术,医务工作者就应该重视美学修养,并让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之中.换句话说,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相似文献   

15.
朱滢 《心理科学》2007,30(4):994-994
林崇德的文章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有待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迫切问题,进而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主张.该文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从而表明,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节过去了.在春节的举家团圆欢庆中,你思考过它的社会意义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7.
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所著<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从对差异与和谐的哲学探讨人手,对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等同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8.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所理解和倡导的和谐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与人与上主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按照天主教的信仰,爱天主与爱邻人互为表里,两者缺一不可,与此类似,人与自身、与他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天主的和谐亦互为表里,可以说是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依照这样的关系,人间种种和谐便具有了一种超性的实质和动机,同时说明,如果没有人间生活和社会的和谐,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就是虚假不实的。进而言之,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须从信仰者的脚下开始,从信仰者与自身、与邻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发展到唐,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它表现的是生命的情调。然而,在这样璀璨夺目的面纱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作为生命力量表现出的浩瀚才情的才子们伟大的孤独感。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以超前的艺术眼力,致力于写意的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并开创水墨渲淡这一自宋以后成为中国绘画巨流的文人画风格,传递出唐人的无限的孤独之感。王维作诗如画,以凄冷之语显露真情;他师法自然,在山水之中排遣孤寂。在人物画风靡一时的唐代,他不画春闺,不描美女,偏偏写山水;开创破墨,于无色之相感受超逸;构图平远,从虚无之境寻求慰藉。动极而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从唐代才子王维的山水里,我们咀嚼到了充满生命情调的唐人"得一知己者难"的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