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2.
陈伦敦 《管子学刊》2012,(1):113-114
《荀子集解·赋篇第二十六·诡诗》小歌部分“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一句历来难解,特别是“力父”指谁,未有确解,故兹试解如下.“嫫母”是黄帝妃,虽貌丑,内政却处理得很好.“是之喜也”乃“莫之喜也”之误.“力父”乃“力牧”之误,力牧辅佐黄帝,天下大治,乃黄帝得力助手.“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当是“嫫母、力牧,莫之喜也”之误.荀子在此抒发了其心中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3.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4.
《天风》1997,(8)
中国基督教协会负责人指出,近来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基督教(新教)进行攻击,把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说成是“政府建立的,用以控制基督教发展的团体”,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是一种恶意的歪曲。 这位负责人指出,“自治、自养、自传”,是在中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过程中,由中国基督教徒自发形成的爱国运动。19世纪,第一个到中国来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随后来的德国传教士郭实腊都为东印度公司服务,参与向中国人贩卖鸦片。马礼逊之子马儒翰与郭实腊参与了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  相似文献   

5.
“沐椁”一词见诸《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椁”即棺外之套棺;关于“沐”,郑玄注曰:“沐,治也。”一些大型语文辞书如《词源》、《辞海》、《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等,皆取郑说,训“沐”为“治”,在“沐”字下列有“整治”义项,书证便是“夫子助之沐椁”句。将“沐”释为“整治”,“夫子助之沐椁”句在语法上即为兼语式,句中的“之”做“助”的宾语,又是“沐”的主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子帮助他(原壤)整治椁”,这样的解释是有违原义的,为便于分析,加引原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底,传出一条消息:被称为“车中之王”的劳斯莱斯汽车厂,因财务不佳,有意出售。今年3月30日,英国维克斯集团宣布,决定以3.4亿英磅的价格,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售给德国的宝马公司。德国沸腾了,德国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等全国性的报纸,还发表了评论文章。与之相反,英国人更多的则是无奈与惋惜,这将预示着,英国将再没有自己的名牌车厂,而大不列颠的形象也将又一次受到打击。一位在劳斯莱斯公司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工人责问公司:“德国人在二战期间轰炸过我们厂,…  相似文献   

7.
李锋  刘睿 《中国道教》2004,(1):33-36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一、“母”、“子”喻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们开始干一件事时,总难以完全避免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你将一事无成。 在失败中反思和奋起,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本领。你想长大成人,想超过别人的话,就更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  相似文献   

9.
由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大人文学院哲学系、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The Philosophy Sum-mer School in China:China,Britain,USA)联合举办的“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11—13日在浙江杭州举行。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纪念列维纳斯100周年诞辰(“A Century with Levi-nas”)的十四个小型会议之一,由美国列维纳斯伦理遗产基金会(The Levinas Ethical Legacy Founda-tion)和英国欧洲哲学论坛(The Forum for European Philosophy)提供主要资助。会议收到论文35篇,汇集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德国、加拿大、比利时…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1,(12)
(一) 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日:“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13.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1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提出“夸克球”设想,并认为这种新物质形式可能给人类提供几乎用之不尽的能源。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夸克球”的概念是根据“超对称”假设提出的。这一假设将自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术界知道有“络日伽”(Logic)是自1631年李之藻译出《名理探》始;1896年英国人艾约瑟译出《辨学启蒙》,人们才较系统地知道了西方逻辑学;1897年孙诒让受西方逻辑学及印度因明的启发,首先关注“中国逻辑”的探究,认为《墨经》“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注)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方授楚,第219页),受此启发,梁启超开始在普通逻辑语境下研究墨家的“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1904年,其著作《墨子之论理学》问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学。1917年胡适完成了《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又称现象学伦理学,或道德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兼有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伦理学流派。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及其信徒德国哲学家舍勒尔和哈特曼等人,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和直觉主义伦理学大致是同时产生的。它和直觉主义有许多共同之点。布伦坦诺的《正确知识与不正确知识的形式》和直觉主义伦理学奠基人穆尔的《伦理学原理》,都是一九○三年出版的。穆尔很赞赏布伦坦诺的著作,说布伦坦诺的观点比他所知道的其他伦理学家的观点“更类似于我的观点”。(穆尔《伦理学原理》,台湾版,第17页)。直觉主义主要流行于英国,而现象学伦理学则主要流行于德国等日尔曼语系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传到美国。  相似文献   

17.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18.
古蘭经译注     
我与母撒约期三十夜,我又经十夜補足之,故他的主的約期,共計四十夜(十二)。母撤对他哥哥哈倫說:“請你代我統率我的宗族,你当改善他們的事务,你不要遵循作恶者的道路。”当母撤为了我的会期而来,而且他的主对他說了話的時候,他說:“我的主呀!求你昭示我,以便我看見你。”他說:“你絕不能看見我,但你看那座山罢。倘若它能在它的本位上坚定,那  相似文献   

19.
(一) 世人每以为“哥特式”建筑仅包括各大城市中主教座堂(Cathedral),其实为数众多之一般教堂(Church),修道院(Abbey),小堂(Cbapel),甚至于民用建筑,亦属“哥特式”珍品。雕塑、绘画、家具、纺织品、器皿、彩色玻璃等方面,亦有“哥特式”存在。此一切,在世界艺术历史内占重要地位,为人类智慧之结晶品。本文就“哥特式”之兴起,从建筑史方面作一介绍。“哥特式”(Gothic)一词大约产生于公元第十世纪,意为“属于哥特人者”,盖公元第五世纪后,欧洲之东北部(比利时、荷兰、德国、波罗的海海滨)有哥特民族蕃息。文化甚为落后,与灿烂之希腊、罗马文化实无法比较。但自八世纪查理曼帝国建立后,欧洲政治中心北移,哥特民族逐渐强大,于是多次由北向南侵袭,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嫉妒”的概念嫉妒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早就被人们大体以基本相近的意义来使用它。欧洲著名的伦理学家斯宾诺沙明确提出: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品德上是个卑鄙者,必然嫉妒光明磊落的人,举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