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他人不是我     
道元,是位日本和尚。他是将中国禅宗引到日本生根发展的第一人。他到中国参禅时,一次,看到一位背曲如弓、眉自如鹤的老僧,正头顶中午的炎炎烈日,十分专注地在晒干菜。道元问:“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叫年轻的和尚来晒呢?”老僧回答:“他人不是我。”道元说:“瞧,这中午的天气多热呀,你不觉得太劳累了吗?”老僧十分平静地说:“现在不晒,什么时候才是晒干菜的好时辰呢?”老僧的话,让道元心中一亮。之后,道元一直将“他人不是我”当作开启心智的禅言。  相似文献   

2.
感情人生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3.
我不想用四海驰名的云岗石窟、万众赞叹的山西彩塑、气魄宏伟的佛光寺大殿、内容丰富的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古寺云集的清凉圣地、庄严动人的五台山佛乐来说山西的佛教艺术,实在是因为往深里说自叹无能,往浅里讲,没人要听。我想通过两件小事谈谈我对山西这个佛教艺术圣地的感想。一件是关于梁思成先生的。我曾听赵朴老讲梁先生保存着一双佛脚,他曾风趣地对朴老说:“到关键时刻,我还能抱抱佛脚。”前些日子看到林诛女士写的一段文章,她说:梁先生有一双踏在直径仅二十公分的莲花上的佛脚,是他在佛光寺后山抬来的。梁先生说:“这是唐代…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诸事不顺,心情灰暗,时不时更换QQ签名:跌人谷底,郁闷;暗无天日,崩溃;没有出口,绝望。我的“心情晴雨表”被网友“小鱼”注意到了,他给我发过来一朵花和一个笑脸,说:“去我的空间看看吧!”来到小鱼的空间,看到他刚刚更新的日志,记述了这样一段话:两个和尚走在江边,看到几条逆水而游的鱼。小和尚说:“这些鱼真傻,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老和尚说:“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小和尚问:“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舒适吗?  相似文献   

5.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如果不到河里去游游泳,那些宝贵的河水就会被浪费掉了似的。”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他竟然做到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都到城外的河水里去游泳。我说你要注意安全啊。他笑一笑说:“没事,我每次都会把一个充满了气的篮球系在身上。”  相似文献   

6.
剁时间     
我11:30的时候提着QQ上网,看到了一位陌生的老朋友也挂在网上,顺手给他发了一条问候:“中午好!”那头传过话来:“不对,是上午好!”我说现在不是中餐吃饭时分了吗?他送上一张怪脸说:“还是老兄时间概念强啊,我白天的时间只有两段,上午与下午。”这其中对我的奚落成分有多少呢?我酸酸地说:“还是小妹好啊,年轻,时间大把大把,把时间分段也比我们粗,‘时’大气粗!哪像我们,时间越来越少,当然也就精打细算,一段时间做多段来剁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记得作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夜晚散步返回住处时,在皎洁的月光下,发现自己的茅屋里有小偷光顾,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对小偷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吧,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不禁感叹道:  相似文献   

8.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9.
赵宇 《佛教文化》2023,(1):26-35
漫漫修行路佛慧法师,生于1987年,是一个典型的80后,但一米八二的大高个,却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人。他在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而人生的转折点也恰在此时出现。“当时学校办了一个宗教班,有一次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在校园里走动,于是内心产生了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家?”  相似文献   

10.
专注的魔力     
有个故事说,从前印度有位国王想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便派人到牢房里抓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个囚犯原是一位大臣。国王说:“现在你就要被处死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生机,如果你手里捧着一碗油,顶在头上,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绕一圈,  相似文献   

11.
在2013年12月的一次主题为“欢喜心过生活”的演讲中,林清玄巧说数个生动幽默的故事,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自我解嘲,而其言谈挥洒自如,展现了驾驭局面的高超能力。我站着演讲,这样你们就可以看到我英俊的样子!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听到有两位同学在交谈,一位说:“看,是林清玄,林清玄啊!”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智慧泰国寓言说,老虎看到农民使唤牛耕地,十分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锋利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牵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呢?”  于是,趁农夫不在,老虎私下请教牛。牛回答说:“虽然人的个头比我小,但他有智慧,比我聪明,有本事,所以我只得为他工作。”  老虎听罢,非常想知道智慧是什么玩艺儿。老虎找到农夫:“先生,您不用害怕,我不会伤害您的,我只想知道,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  农夫听罢,心生一计:“哦,亲爱的,我把智慧忘在家里了。”  “那您回去拿来给我看看,行不?”老虎哀求说。…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的心理课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突然有位同学说:“他们才不爱我呢!”我循声望去,看到他严肃略带愠气的脸庞,我知道他不是故意捣乱。于是,我说:“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他有点拘谨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也很好,我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可是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尤其是我爸,每说一次话,  相似文献   

14.
记者:您是一位法师.《功夫熊猫》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您当初怎么想到埔这样一部电影来讲禅? 宗舜法师:这要从佛教修行的理解谈起。如果我们把修行单纯理解为“诵经”、“打坐”、“念佛”,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每一个细节中的禅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在,基本上可以说学佛学得非常呆板、单调。净慧老和尚曾经讲过,要把信仰落实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入夏后,气温一下子陡蹿到三十七八度,临近中午时分,我给乡下的老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简单寒喧了几句,我问,爸呢?母亲支支吾吾了一会,然后说:“到山上挑石头去了,这几个月,你爸每天饭碗一搁下,就拿着绳子和扁担上山了,他不让我告诉你们几个。”  相似文献   

16.
旧事之悟     
“漂子”的故事 每到汛期,排灌站内都是盆满钵满的,这为一些淡水鱼儿提供了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2005年夏,我到浑河大堤采访时,中午恰好“下榻”一所排灌站。饭后,见排灌站的闸口内积水数米,很多人都坐在水泥台上垂钓。听人说:排灌站的闸口内大鱼无数,曾有人钓上来一条10多公斤重的鲤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芜沐 《天风》2023,(3):34-36
<正>某天,我与一位对教会颇为了解的朋友闲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教会里的某些牧师,可真不像牧师。”说者无心,但是却一下子刺痛了作为牧师的我。于是我赶紧回答:“人看人,看的是外貌,上帝看的是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底气是有些不足的。果然,这位朋友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你说的似乎没错,不应该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中国古语不也说‘诚于中,形于外’吗?  相似文献   

18.
学会尊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卖铅笔人手中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  相似文献   

19.
重担     
记得小时候,一位老爷爷曾出了一道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黄昏时三条腿走路。它是什么?”当时,没有人能猜中。他就笑呵呵地说:“你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拐杖。”“对了。拐杖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第三条腿。人出生后不久只能爬着走(四条腿)——人生的早晨;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人生的中午;随着人生担子年复一年的增添,到了老年——人生的黄昏,就步履  相似文献   

20.
编辑先生:在一些撰写高僧大德的书籍文章中常提到闭关修持方式,请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闭关?山西广弘广弘读者: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