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有一句俗语叫"生米煮成了熟饭",意思是指事情已经做成了,不可能再改变了,也就是说,事情已经到了无法再逆转、无法再挽回的地步。是啊,生米都成了熟饭,熟饭还有可能再回到生米吗?但我们为什么要让熟饭回到生米呢?为什么要在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上去逆转呢?在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上去挽回呢?为什么非要向后看而不向前看呢?向前看,哪怕生米煮成了熟饭,也会看到前途和希望。生米煮成的熟饭,熟饭就成了最后的结果吗?当然,如果你向后看,要想熟饭回  相似文献   

2.
范清心 《天风》2006,(10):16-17
祷告,是基督徒每天的必修功课。今日与大家一同反思和重整我们祈祷的生活。一、何为祈祷祈祷是宗教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之一,每一个宗教都有祈祷。为什么要祈祷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祷告属一种天赋的省思性反应,也就是栽植在人灵魂和生命中宗教苗种的萌芽。多特信条也说:“在人里面还保留自然之光的余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遇到了贵人会怎么对待他/她?信任,尊重,甚至有些小崇拜?要求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要略低于现实评价,这不容易做到。人对于自我价值的保护不亚于对自己银行账户的保护,因为那是我们信心的源泉。所以,对大部分的人都信任、尊重,甚至小崇拜是需要勇气的。这不是让你不自信,也不是让你忽略自己的优点,而是要让你用这样一种人人皆贵人的心态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态度,也就是  相似文献   

4.
失败的背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人在小小的绣花针上穿线,这时,你越是全神贯注,你的手就抖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作"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中所做的很多事,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失败的心理准备呢?为什么不能用正常的心态正视失败呢?要知  相似文献   

5.
正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6.
正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农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  相似文献   

7.
采访乞丐     
笔者:你这么年轻,为什么要跪在这里行乞?乞丐:我跪在这里,是让自己的虚荣一败涂地,面子无地自容,虚假彻底崩溃。我不是因为吃饭而做乞丐,也不是因为乞丐而去吃饭。笔者:你为什么要在教堂门口?乞丐:为了帮助你们传教。因为我的存在,让你们看到世上需要求助,需要施爱,需要慈善,需要怜悯,人如果没有怜悯之心,世界就是地狱。笔者:你来这里乞讨,感觉羞愧吗?乞丐:我如果羞愧,就不会来这里乞讨了,别人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2):36-41
当前,道德冷漠、道德怨恨等社会现象的频繁讨论,使得"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认同问题成为现代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在现代道德哲学家的探究中,认同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于一种现代社会新自我观的形成与盛行。而诸道德哲学家为之提出的解决方案虽异彩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源自两大思想传统即康德与黑格尔。在泰勒、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等代表性的现代认同理论形态的辩驳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如何对待形而上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的分歧,生发出伦理型认同与道德型认同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实质展现出现代性道德难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到底是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尽管辩驳仍在行进,但对于处在现实伦理生活场域中的道德自我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过一种属人的精神生活,那么,对伦理认同问题的未来思考就必须舍弃非此即彼的对立式思维模式,开创一种有关"我们"的全新和解式思维模式,以此来迎接伦理道德发展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9.
涂智进 《天风》2001,(8):33
人一生中要尽量多栽花,少栽刺。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却透露出许许多多哲理的光辉。是的,人一生要比日月星辰短暂得多,但比起花草来又漫长得多,不是一天两天能变老的。那么,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怎样去与周围的人相处呢?怎样去对待人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呢?怎样去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存空间呢?这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要做到此,我认为对自己应该有一些原则要遵守。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作为一种永恒价值,它已不再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衡量标准的传统心灵美,它更是一种生命的情怀,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人性美.在我们物质生活愈加富足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反思人性,而不应在物欲中迷失自己,迷失本心,要让心灵之美引导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很伟大的一家公司Netflix,在其文化准则的第一条就写着:"我们只招成年人。"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不是句废话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为什么要放在最开头,浪费这个最最重要的位置。后来我才明白,这里成年人的意思,是指心智成熟。我现在能深刻体会到,其实很多成年人,只是年龄大了,身体成年,而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太少了。包括我自己,也经常自我反思,我自己过去是一个多么不成  相似文献   

13.
感到忧虑吗?然而你们忧虑得还不够。这实在是等于要人们用更多的时间为某一个问题而忧虑。为什么要发表这样一篇报导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鼓励的是忧虑,而不是行动。假如所有的人都更加拼命的忧虑,问题说不定会自然消失。  相似文献   

14.
晓蓉 《天风》2002,(5):51-52
基督徒不是一名蔽世的超然隐者,他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同样要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同样要应付婚姻家庭中出现的诸多局面。那么,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对待婚姻家庭生活的态度如何?怎样学会用信仰指导生活?怎样让我们的婚姻和谐美满,从而为神作见证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是以神为本,基督徒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  相似文献   

15.
正本书出自"未读·探索家"系列,书中汇集了你经常想到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比如:蠢人是否都长着一张傻瓜脸?为什么我们要躲起来上厕所?……让人在笑声中认识科学。——编者因人长相就对人有偏见是不对的。但话说回来,有些人头一眼看去就是蠢人样,然后,再看第二眼,他们真的是,蠢人。当然,我说的"蠢",不是指智商。问题的真正含义是:人的相貌与他的性格是否有关联?为了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纳粹头目这里开始。到互联网上寻找一下他们的嘴脸吧。鲁道夫·赫斯和艾尔曼·格林带着棱角的嘴脸直接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8)
<正>辩证地对待互联网很重要,我们在使用网络时要存着谨慎的态度,要让网络成为我们基督教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的新平台。作为基督徒,我们如何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大潮,是盲目地投入,抑或孑然地跳出?这二者或许都不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辩证地对待互联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辩证地对待互联网呢?一、合理地利用网络——"四可"1.可利用网络交流正当的信息在当今时代,除了书信、电话等传统的通信方式,QQ、微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尚红习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红色情有独钟,将红色运用最广的民族.红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蕴涵着哪些独特的审美特质和象征意义?为什么中国人会对红色情有独钟呢?在今天,如何让古老儒雅的中国红走向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思考和值得做的事.  相似文献   

18.
精神家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阁 《哲学动态》2005,1(10):3-10
马克思哲学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咀嚼一个生活在100多年前的哲学家的著作?问题并不是对一名普通哲学家的思想的评价,而是对一种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的理解,是一群信奉者的"自我反思".它们所折射的是这些信奉者们在生活变迁面前的"迷惑",反映的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努力,映证的是马克思哲学所提供的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解决现代消费社会的问题时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无论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这一季《朗读者》开始的时候,我焦虑得不得了,因为第一季反响太好了,盛名之下,你还能怎么去做第二季?第二季的开篇,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我觉得还是咬牙要做。为什么一定要克服所有的困难去做这件事情呢?因为有很多人在等,很多人会问,怎么没了?可能也许是我自作多情,我就觉得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上,或者在今天的中国电视的这个行业里,还是应该有《朗读者》第二季的出现。它应该继续往前走,让喜欢它的人看到。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