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指一挥间,一代高僧茗山法师,离开我们已是三周年了。茗山法师素有当代书僧、诗僧之称,他不仅在爱国爱教、弘法利生方面功德圆满,而且在人天乘的修行方面戛戛独造。三年来,笔者亲眼目睹了社会各界对茗老发自内心的敬仰,细细研读了珍贵的《茗山日记》。从一桩桩感人的往事和一句句朴素的话语中,深深体会到了一代高僧在做人与做事上留给后人的宝贵启示。做人的启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太虚大师是茗山法师十分敬仰的近代高僧之一。1935年,茗山法师在镇江焦山定慧寺首度拜见了心仪已久的太虚大师,深为后者…  相似文献   

2.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修持,并题诗为:"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谦称自己按比丘标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标准要求,也未能成就.但因发心行持菩萨道,所以请大家称自己为菩萨.故大师又有...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9)
<正>前言杭州历来被称为"东南佛国"。随着历史的变迁,佛教在杭州流传已有一千余年,尤其是在近代杭州佛教史上,苦难而严峻的时势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师和佛学者,如弘一、月霞、太虚、巨赞等大师以及章太炎、马一浮等佛学者,他们都与杭州及灵隐寺有着深厚的因缘,为改革和振兴佛教殚精竭虑,为杭州佛教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虽出生于浙江桐乡,但与杭州缘分深厚,仅据太虚大师《自  相似文献   

5.
张与弛 《法音》2022,(4):68-71
<正>高僧保志,又名宝志,在南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梁京师释保志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中也有数言[1],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中云:“(南朝梁)敕谥广济大师……(唐代)谥曰妙觉……(宋)太宗皇帝……赐号道林真觉大师。”[2]保志不仅被历代皇帝追赠谥号,关于他神力的记载也愈加玄妙。梁《高僧传》中,保志被归入“神异”高僧,  相似文献   

6.
太虚科学技术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高僧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中国佛教改革运动的主帅。其揭橥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使中国近代佛教,在保持基本教义的前提下,能顺应时代精神,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巨大转变的情况下,不但仍然能“续佛慧命”,且能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1,(10)
中国自唐宋以来,禅宗流行后,文艺作品普遍受到其影响。例如;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文学家王维;宋代苏东坡、王安石;清代高僧八指头陀(寄禅)、破山、竹禅。近代高僧太虚、弘一;文艺界丰子恺、张大千、齐白石等。他们的诗词、书法、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9)
<正>尊敬的学诚会长,尊敬的毛光烈副主任、楼宇烈教授,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嘉宾朋友: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12)
<正>(2017年11月25日)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历史,走出的是一条佛教中国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之路。而这条路上的引路人,佛教中国化的精神航标,便是历代的高僧大德。道安、慧远、智顗、玄奘、道宣、惠能、百丈怀海、马祖道一、莲池、蕅益诸大师,以至近代的虚云、印光、弘一、圆瑛、太虚等大师,他们的生命犹如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引擎和心灵风帆,推动着  相似文献   

10.
李虎群 《法音》2005,(7):28-32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是当时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生长寒门,二岁丧父,五岁母亲改适,遂依外祖母于道庵;于十六岁出家受学,十九岁西方寺阅藏悟得般若玄旨,自此以迄五十九岁圆寂,四十余年间两次赴日,远游欧美,宏化南洋,举凡台贤禅净、法相唯识以及世间诸学,莫不以大悲之心、般若之旨统而摄之,洋洋乎成七百万言,三教九流无不旁涉。近代佛教风雨飘摇,太虚大师发大悲愿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而又认为住持佛教,应靠三宝,三宝之中,僧宝第一,故大师一生以建僧为务。其核心就是他的僧教育思想,有大量的著述[1],…  相似文献   

11.
庞国婉 《法音》2000,(2):31-31
本刊讯1月19日,重庆佛教协会举办太虚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原汉藏教理院学生惟贤、大果、竺霞法师发起;重庆周边的汉院学生赶来参加,重庆市委统战部徐登全副部长到会祝贺。太虚大师乃近代高僧,是提倡佛教革新的导师,毕生坚持整顿僧制,弘扬佛教文化真理,净化人生,创办僧教育,培养大量人材,弘扬人生佛教。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赞扬大师"平易近人,思想通泰"。海内外佛教徒均崇敬他,奉为一代佛教领袖。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为当令广大佛教徒普遍认同,并得到实践和发扬。惟贤法师宣读了《太虚大师与人生…  相似文献   

12.
释秋爽 《法音》2021,(1):43-45
一、"十念记数法"的形成印光大师(1862-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与虚云、太虚、弘一,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是近代中国佛教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印光大师通过考察前贤的念佛方法,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创发了更为方便易行的"十念记数法",即从早期的"随息法""数息法",演变为"随念随听"的"十念记数法"。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4)
<正>密宗是中国佛教开创最晚的宗派,是印度佛教发展最后阶段向中国的输入,其思想经过千余年的本土改造,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型。唐代先后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高僧入华传教,其中不空大师驻锡大兴善寺数十年,将密宗在中国的发展推向顶峰。其杰出弟子惠果大师,长期在青龙寺弘法,将密宗传播到海外。大兴善寺、青龙寺成为最  相似文献   

14.
正近代以来,有关中国佛教的学术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历代高僧大德促进佛教中国化(或者说本土化)的智慧和创造获得了充分的彰显。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突显出来,如,高僧大德们促成佛教中国化的方便善巧有没有经典方面的依据?鸠摩罗什等译经大师对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不是准确?中国各宗祖师大德们对佛教核心观念的理解有没有偏差?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的如来藏思想是不是纯正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16.
田青 《佛教文化》1995,(4):14-16
在中国近代的文坛上,恐怕找不出一个诗人,象弘一法师这样享有如此崇高的宗教地位和精神感召力;同时,在中国近代的宗教界,恐怕也找不出一位高僧,象李叔同这样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文名了。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音乐、美术、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9月19日)尊敬的传印会长,尊敬的阿穆努加马大使阁下,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今天,中斯两国佛教界、学术界在佛牙舍利所在地——北京灵光寺集会,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东晋著名高僧法显大师西行斯里兰卡1600年学术研讨会,可谓因缘殊胜、法喜充满。  相似文献   

18.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前曾留学日本六年,三十九岁出家至六十三岁示寂,最后十四年基本住锡福建闽南。在闽期间,弘一大师在佛典方面与日本交流之频繁,为近代高僧所罕见。现择其要点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4)
<正>本刊讯为纪念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3月19日上午,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和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共同举行《太虚大师全集》编修研讨会暨项目启动仪式。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部长张灿民,市民宗局局长黄娇灵,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南普陀寺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涅槃重生。太虚法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