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平等打扮成天赋人权,这是资产阶级的杰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武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喊得最响亮的政治口号。资产阶级正是高举这几面大旗登上自己的政治舞台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 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的呼声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可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们也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自由和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2.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自由主义自由,是一个美好的词。它在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名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中占了第一的位置。它是人类反对专制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自由主义,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的一股重要思潮。“初期的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它维护宗教宽容……它崇尚贸易和实业,所以比较支持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4.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代表。美帝国主义的实用主义,虽有皮尔士、詹姆士等人首倡和阐发于前,但只是在杜威的工具主义形式下才获得其完整的理论表现,为此,资产阶级哲学家把他称做“实用主义神圣家族中的家长”。杜威在数十年的反动理论活动中,写了三十多本书和八百多篇论支,长时期来一直以“科学”、“自由”、“民主”等滥调来掩饰实用主义的反动本质和宣扬其反动观点,因此,他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和博爱方面的言论也特别多。现在将我们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分成四部分辑译如后。  相似文献   

5.
自由、平等、博爱既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著名政治口号,也是可以用以对人权理念的不同层面进行高度哲学概括的重要范畴.一般而言,自由所体现的是第一代人权的价值诉求;博爱所体现的则是第二代人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般认为,“平等”是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经济概念,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的革命口号,要求推翻封建等级制度,使人们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决策权,“平等”一词的政治内涵尤为明显。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随着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不断获得与扩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种经济不平等的状况日益突出起来,“平等”的主题发生了转移,呈现出更多的经济涵义:即如何确立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平等秩序,达到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平等分配。这个问题可以说已成为西方经济哲学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形成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成熟。他的基于“民生史观”的道德起源和本质论;张扬“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为主义而奋斗”的人生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积极宝贵内容,值得认真地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谈民族民主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问题。作者大谈“不发达国家在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却避而不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国家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把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首要的革命斗争任务。作者完全混淆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线,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企图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阶级斗争观点,用改良道路代替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者胡说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亚非民族民主国家里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定职能”,它“在客观上体现着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则”。按照作者的看法,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可以完全放弃在民族民主革命甚至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作者企图对亚非人民进行说教:他们完全可以建立没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似乎不经过革命斗争,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亚非国家就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文章的后半部详细叙述了一些亚非国家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过程。作者大谈这些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因素”,似乎这些国家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政党空喊几句“社会主义”的口号,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工作,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了。因此,作者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已初露端倪。孙中山敏锐地意识到妥善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试图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使自由、平等、博爱真正落到实处。正如美国学者史扶邻所说:“他为之奋斗的不仅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是带有社会正义与公平的现代化。”[1]孙中山在处理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一自由与平等的冲突自由是智慧之源,自由释放出的智慧与力量,有善有恶,有利有弊,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自由产生的恶、弊而藐视自由,剥夺人们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如果是这样,就会导致对人类生活的奴役,从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纯粹的个性”、“抽象的个性”、“个性的绝对自由”等谬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这些谬论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论为基础、用以腐蚀劳动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作者说,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单纯由人的生理方面的种种特征所决定,而是由种种社会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阶级意识是决定个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规定和制约其他因素的作用。在阶级性的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种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仍然存在。但任何时候,个性总是复杂的客观世界的产物,决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是受到束缚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提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口号,虽然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个性却得不到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解放。作者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全人类的爱”、“全人类的道德”等口号的虚伪性,指出这些口号所隐藏的企图是要使劳动人民放下武器,停止阶级斗争。作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面地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发展个性,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则会加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发展。作者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才能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集体主义制度下,每个人享有真正的人的待遇,可以过真正的人的生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就是集体主义的实质。作者强调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同个性自由之间毫无矛盾,反对个人主义和不守纪律的无政府状态。作者最后说,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千里马作业班运动,这个运动是全面发展个性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所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家都告诉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国家正如观察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决不能离开阶级分析和阶级观点。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怎样,国家的性质就是怎样的。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就“政体”而言,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就“国体”而言,不外这样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专政或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联合专政;一类是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两类国家中,无产阶级的地位是不同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处于被统冶地位,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则是处于统冶地位。由资产阶级国家到无产阶级国家过渡,就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代道德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的口号,使人们将斗争的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的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的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毛泽东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元 《学海》2006,5(4):97-103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源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晚年错误总的思想理论根源。毛泽东何时开始形成这个思想,在理论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确处理》)中,就开始形成或已经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为《正确处理》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提供理论根据的,最早见之于“文化大革命”中。例如,1975年张春桥在其《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中就说,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奠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张文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先后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虽然,道德革命的口号是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道德革命的历程实际上伴随着我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道德革命,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中说:在历史上,人道主义既与唯物主义哲学有联系,也与某些唯心主义流派有联系。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人道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同在经济、社会和精神上使人解放出来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把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的神话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对于人来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是马克思所宣布的一条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这个原则作为准绳,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一切贬低人、侮辱人的尊严的事物,清除一切使人的生活失去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必须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统治、等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性质,最充分、最全面地表现在它与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它不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实际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它体现出人类的最光明的、最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优秀革命家们在过去所提出的理想。这篇文章原有四节,这里译出的是第一、三节,第二节“决定论和自由”和第四节“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现实”未译。  相似文献   

17.
苏共纲领强调指出,现时代的基本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共产主义正在实现使一切人摆脱社会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伟大历史使命,确立各国人民的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从而开拓了地球上真正的人类历史。共产主义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式。与以往一切社会形态不同,共产主义既  相似文献   

18.
这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批判奥地利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文章。它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奥共现代修正主义者菲恩伯克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歪曲和攻击。一九六五年奥地利共产党举行了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奥共总书记菲恩伯克在这次大会上作了一次报告,题目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还有效吗?》。他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这篇文章就是对菲恩伯克的有力反击。本文作者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菲恩伯克完全抛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这个学说是划分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试金石。接着,作者无情地揭露了菲恩伯克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行径:公然宣布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过时”,避而不谈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胡说什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不过是政府的更替而已”,把所谓“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道路”宣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一种继续”。作者正确地强调指出:世界的变化丝毫也没有改变奥地利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菲恩伯克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落后”和“愚昧”作为他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论据”,这只能暴露出他对人民革命力量的极不信任;菲恩伯克攻击斯大林,这只不过是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借口而已;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是复活剥削制度基础的历史倒退;奥地利共产党和奥地利社会党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奥地利共产党已经完全堕落到社会民主党的立场上去了。最后,作者确认:社会主义只能从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革命中诞生。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主要观点及其错误、违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宣扬抽象的价值主体。认为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具有共性的即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决定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直接对立的。 2.歪曲价值关系的实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的价值关系则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道主义”的关系。比如萨特说,“人即自由”,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在于它是自由的。这种抽象的价值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关系。 3.宣扬绝对民主、绝对自由、绝对平等是人类的价值目标。其中民主是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和无穷无尽的“最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的资产阶级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为了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从历史上搬来人道主义、人性论作为理论斗争的武器来对抗马克思主义。但是,没落的资产阶级在同革命的无产阶级进行决战时期所使用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理论武器,和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所标榜的人道主义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一方面以人道主义的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以人道主义的个人自由主义与“个人尊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