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说谎时行为表现的研究、对说谎识别准确率的研究及测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谎言识别     
现实生活中,谎言愈来愈成为人们大伤脑筋的问题。我们常常认为“言为心声”,但诈骗犯在骗取他人钱财时,语言往往是很动人的,其姿势也会像演双簧一样与语言的欺骗默契配合,令人难以辨别。一些人,特别是善良、单纯、并怀有某种幻想的人,极易成为诈骗者的牺牲品。然而,虽然有人称说谎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但说谎也难做到天衣无缝。说谎给说谎者带来心理障碍,在行为上  相似文献   

3.
董安邦 《心理学报》1994,27(2):176-183
在心理测验过程中,有些受试者往往会说谎,作假答案,导致测验结果失真。本文使用逻辑推理的理论,探讨了在测验量表中设置“逻辑陷阱”来捕捉说谎者的方法。详细论述“逻辑陷阱”的测谎原理、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推理过程的数学描述和证明。  相似文献   

4.
仁慈的谎言     
栖云 《思维与智慧》2005,(11):32-32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被谎言欺骗或是用谎言去欺骗别人的经历。谎言的本质是欺骗,而说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说谎者所希望的目标:但是谎言并非都是恶意的,在某个时刻,它仁慈的光辉同样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一文中提出的“对凶犯不可说谎”的主张,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义务概念的层次性寻求解决的出路。康德对义务首先作了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区分,其中法权义务又被区分为“基于契约的义务”和“作为这些义务之基础的义务”两个层次。“真诚”或“不可说谎”属于后一个层次的义务,它事关公民社会的根基,因而是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违背的,即便个体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须在所不惜。德性义务中的说谎虽然也是对人格中的人性尊严的伤害,但它只涉及我们自己作为“纯然道德存在者”时的义务,而不涉及公民社会的根基问题。从德性义务的角度来看,说谎虽然“不应当”,但毕竟“可以”现实地存在,尽管说谎者为此必然要受到别人或自己的蔑视。然而,说谎在法权上是绝对不被许可的,因为作为公民,任何个体都没有这个权利,即便在面对凶犯时我们也只能说真话。不过,对凶犯说真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朋友的生命,因为既然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个体的生命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朋友,也是我们出于法权义务而应当采取的必然行动。  相似文献   

6.
玫瑰谎言     
长期以来,“说谎”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虚伪不诚实的表现,是奸诈而可耻的行为,受到诚实正派的人鄙视和不齿。但我要马上指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说谎可不一定是坏事或“奸人的所为”。说谎也可以完全出于善意,有时谎话“非说不可”。这种善意的“说谎”——可称之为圣洁的“玫瑰谎言”,不但不会有人责怪你,反而是“认可的行为”,事后甚至会受到当事人或周围人的感谢。 余老师16岁走向教坛,辛勤耕耘了30个春秋,教育教学成绩卓著,桃李遍天下,人们真诚地称赞他为浇灌幼苗成长的“园丁”、把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的“蜡烛”,  相似文献   

7.
ERP,尤其是P300测谎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很多研究中达到较高的鉴别准确率,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说谎相关的P300效应是否会受到动机准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一个指示性说谎的范式考察了动机准备对说谎和诚实反应相关的P300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动机准备条件的反应更快,旧词反应比新词快,诚实反应快于说谎反应。ERP结果发现,在动机同步条件下,P300波幅表现出了欺骗效应和新旧效应,其潜伏期对欺骗效应不敏感,而在动机准备条件下,P300波幅只能反映新旧效应而不能反映说谎效应,但是,Cz和Fz点的P300的潜伏期可能能区分说谎和诚实反应。  相似文献   

8.
语义悖论是逻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语义悖论的研究是人们获得逻辑和语言新观念的丰富源泉。语言分层论就是基于对语义悖论的深入分析所获得的崭新成果。它的主要思想是,为了正确使用和了解语言,必须区别语言的不同层次,语义悖论就是由于语言在语义上混淆层次而产生的。 1.语义悖论何谓悖论?何谓语义悖论?简单地说,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其中含有一个命题,由它的肯定可以推出其否定,而由它的否定又可以推出其肯定。语义悖论则是指一种与真假、意义等语义学的概念有关的悖论。例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说谎者说:“我在说谎”。试问他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  相似文献   

9.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及时有效地识别说谎, 在人际交往和司法安防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说谎的自主性, 将说谎研究的实验范式分为被动说谎范式、主动说谎范式和混合说谎范式三大类。个体说谎时具有较高的认知负荷、较强的情绪唤醒和刻意的自我控制等心理活动特点, 这些心理活动会导致眼睛运动、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变化, 且非言语视觉线索存在个体差异。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说谎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心理意义, 加强真实情境下说谎行为的研究, 并借助新技术实现对非言语视觉线索的精准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初始信任是许多重要关系的开端,也是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信任形式。缺乏可靠线索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初始信任往往依赖于直觉。基于直觉判断的初始信任可从信任者自身和信任对象两方面获取启发式线索,同时还会受到来自个体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启发式线索的相关研究、拓展直觉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启发式线索和影响因素提高初始信任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邵珊 《天风》2016,(4):29-30
正抛开有无宗教信仰,"人不能说谎"、"说谎是恶"等观念已是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因此,人们经常教导孩子"不许撒谎"。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谎的情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犹太人,将犹太人藏在自己家中的隐蔽处。当遇到德国军人前来质问家中是否有犹太人时,他们应该如何作答?是因为不能说谎而如实告知犹太人藏身之处呢,还是为了拯救生命而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说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谎呢?从说谎被解释为“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地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来理解,说谎与个体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产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大约是从3、4岁开始说谎的。 孩子说了谎话,父母会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应如何对待孩子说谎呢?  相似文献   

13.
说谎,作为人性的一方面,已经成为心理学、生物进化学、实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点。说谎会受到多种文化的谴责,说谎行为也是人们所不支持的。但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不诚实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不诚实行为并没有影响被试诚实的自我概念。因此了解这种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和识别不诚实行为,提高人际互动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重点介绍了不诚实行为的研究范式、认知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1)实验结果的解释水平低;(2)变量操纵不严谨;(3)研究方法局限; 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情景故事法,探究了7~12岁儿童对不同身份(老师、同伴)说谎者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人际信任程度。结果发现:(1)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在7~9岁逐渐增加,而9~12岁逐渐降低。(2)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3)相较于同伴,儿童对老师实施互惠和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信任程度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儿童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并为研究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儿童说谎的现象较为普遍,说谎的动机也较为复杂。每一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坦白诚实、不撒谎。奇怪的是,即使在很严格的教育条件下,儿童说谎仍然像吃家常便饭一样来得容易。儿童何以说谎呢?一、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儿童的说谎心理,一般是在三岁后才开始的。由于知觉经验贫乏,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想象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例如:儿童骑着一根小木棒,使一头着地。冲向爸爸,嘴里还喊着,“我的大马跑来了,快闪开,要咬爸爸了。”还有的儿童时常向人夸口爷爷给她买了一艘大飞船,还带她上天去看星星和月亮。儿童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常常会表现出歪曲现实,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现象,而把想象  相似文献   

16.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说到测谎器的原理,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们在不得已时,不得不说谎的时候,脸色都会变,额头冒汗,手也会紧紧地握着。这样,很容易被人看出在说谎。不过有时或惯说谎话的人,脸上则一点也不会露出慌张的神色;他只会冒些令人看不出来的冷汗,或脉搏加速跳动而已。  相似文献   

18.
风险与信任     
现如今,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外有些学者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但是,不管是在宏观还在微观层面上,信任显然比不信任的管理成本低。信任(trust)与信心(confidence)又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信任包含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信任缺失的情况又普遍存在。不管政府或者个人,其实都需要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这些策略会帮助政府或者个人看清潜在的危险,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傅根跃  王玲凤 《心理科学》2005,28(4):859-862
研究探讨了291名7、9、11岁小学儿童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结果表明,集体观念已经对11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产生显著影响,11岁儿童在为集体情境下更少将主人公的话判断为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个人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对集体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当诚实原则和集体观念发生冲突时,7岁儿童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9岁儿童集体观念与诚实原则几乎是并驾齐驱,11岁儿童主要受到集体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和为集体两个方面陈述评价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考察了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同时探讨了说谎行为与说谎概念理解、道德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但4、5岁儿童在说谎的人数上要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上,年龄间差异显著,从3岁至5岁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是否说谎与说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在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说谎组儿童与没有说谎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