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张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在近些年的文化讨论中,胡适的文化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也产生了分歧,胡适与“全盘西化”论的关系便是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论者或曰:胡适是“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从胡适到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时期到 2 0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近代文化自觉在学术领域的重要表现 ,是具有了关于近代学科的自觉意识。本文分析从胡适到冯友兰所显示的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自觉 ①。一、学科独立性的自觉 :疑古和释古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自觉 ,首先表现为对这一学科的独立性的自觉。胡适的“疑古”和冯友兰的“释古” ,是他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标帜 ,对其具体内容已有不少的讨论。这里主要分析它们对待传统的精神实质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自觉的关系。胡适的“疑古”是对“信古”即盲目崇信传统的反动 ,其精神实质是扫除对传统的偶像崇拜。就否定…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胡适自本世纪初跻身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舞台以来,他的不平凡的生平经历和异常丰富而复杂的言论著述,都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政治文化思潮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当代中国学术界,胡适是很值得人们化力气研究的历史人物之一。 近十多年来,大陆理论界一改过去对胡适只作“批判”对象的片面性,对其学术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现将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情况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道家     
胡适对道家的研究属于他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部分。他有关道家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关于老子的年代考证和确认。(二)关于道家源流的疏理。(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说明的是,胡适虽然说不上是“新道家”这一类人,但道家思想的确对胡适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构成他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现代学人(以胡适为中心)在道家历史与思想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胡适治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7.
柴文华 《哲学研究》2012,(9):40-46,127,128
墨学为先秦显学,至秦汉以后几近中绝。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却出现了一股研究墨学的热潮,如胡适、冯友兰等人都有大量的墨学研究论著发表。如所周知,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冯友兰则是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二人的文化立场可谓"大异而小同",但就他们对墨家学派的态度和看法而言,却是"大同而小异"。那么,为什么中国近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禅宗思想是其西化思想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具体实践。借助于敦煌禅籍的发现,胡适用"科学"的方法,重构了初期禅宗的历史。其"神会革命说"也引发广泛的质疑。钱穆的禅宗研究基本是回应胡适的问题而起,但结论往往针锋相对,维护传统的"惠能革命说"。钱穆与胡适的禅宗思想都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建构的。钱穆是传统文化的固守者,他对西化派胡适禅宗研究的批评,恰是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来,孔子是中国的“至圣先师”,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孔子和儒学却受到新学家们越来越猛烈的冲击。中国近代的批儒反孔斗争,是中国近代的社会大变革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反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革命”、文化重建运动走向深入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也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其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0.
李鼎铭先生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 ,利用工作之余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写出著作多种 ,可惜大都毁于兵火 ,仅有一部《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与民族传统概论》 (中国文史出版社 1 997年出版 )付梓传世。这部著作虽然文字不多 ,却凝结着李先生一生的研究心得。1 学风的转变 在五四时期 ,曾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借以表示人们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愤慨。那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对于掀起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 ,在思想文化界也弥漫着一股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胡适曾把中国文化说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进规律和理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进规律和理论倾向洪晓楠文化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反省和反思的理论结晶。胡适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指出,梁漱溟讲的是“主观化的文化哲学”。这大概是“文化哲学”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出现...  相似文献   

12.
邵建 《学海》2004,(5):34-38
一《〈政治概论〉序》是胡适 1 92 3年底为《政治概论》这部书所写的序言。该文在胡适等身的著作中并不为人注意 ,但在今天看来 ,它却是 2 0世纪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文本。1 92 3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消歇的年代。胡适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与主将 ,曾经一道推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而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成为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的思想基础。这为我们确立现代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4.
医疗与中国佛教[日本]冈本天晴樱庭和典1936年,胡适博士在为了庆祝哈佛大学创立300周年纪念典礼时,曾以“中国人的印度化”为题发表讲演。在讲演中,他着重谈论中国通过印度佛教而使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化”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佛教理论中“天”的观念、善恶...  相似文献   

15.
晚清来华以林乐知等人为代表的自由派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儒家学说的看法和态度存在着“合儒”、“补儒”、“批儒”、“代儒”等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其中,“合儒”是一种文化策略,“代儒”———基督教征服中国———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补儒”、“批儒”则是从“合儒”到“代儒”之间的必要手段和桥梁。西教士对儒学中的缺陷、不足和劣根性等批语是完全站在西方人立场和基督教的角度进行的,但也应该承认这对动摇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不无助益,因而在近代中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易学通信     
(一) 刘大钧教授台鉴: 1987年冬,“国际周易学会”在中国山东大学召开,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众所周知,日本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纵观日本哲学发展史,我不得不说我们日本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恩惠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周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儒、道两教的共同源泉,是中国思想的源泉。甚至  相似文献   

17.
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关系如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至建国前的孔子研究与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四个不同发展时期。辛亥革命的批孔,是维新变法时期“排荀”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反对清王朝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时期对孔子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缺点是把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一时期的尊孔是一个政治概念应与学术研究中对孔子有所肯定相区别。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继袁世凯之后掀起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第二次尊孔高潮,宋庆龄、鲁迅等对蒋介石的尊孔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围绕孔子的史料、阶级属性、思想体系、思想核心、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真孔假孔等问题,有较深入的讨论,出版了一大批带有近代学术色彩的著作。但多偏重于考证。抗日战争时期,经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毛泽东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孔子研究进入了批判继承的新阶段,一批学者用唯物史观研究孔子结下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1923年,中国曾发生了一场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一方(“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另一方(“玄学派”)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对这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通称为“科玄论战”的重大事件,从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是反动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混战,是地主和买办之争,他们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一直为中国现代史和各  相似文献   

20.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