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齐文化的优秀代表 ,有“春秋名相”之美誉。他以卓越的才华和超人的魄力 ,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他以非凡的睿智而“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达到了军事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他以深邃的思想 ,成为“管仲学派”的创始人 ,对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对其有“如其仁 ,如其仁”、“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的高度评价。战化军教授的《管仲评传》是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 ,全书共8章 ,2 0万字 ,主要从时代的呼唤、早…  相似文献   

3.
器小     
冀马 《佛教文化》2011,(4):46-46
从心灵的格调来看,大气的人像一棵巨树,长在旷野里,苍劲,宏阔,气势雄浑磅礴。 器小的人,像一株植物,一头扎进了瓶子里,无论怎么长,也别别扭扭的,屈曲,琐缩,难见气象。  相似文献   

4.
卢连伟 《管子学刊》2013,(4):9-11,36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但是一些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对其在为政上和私德方面多有“不仁”的评议,然而,管仲提出的“尊周攘夷”以及“亲邻”的策略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保护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各诸侯国的强盛,进而实现了一位政治家在政治上的为“仁”。此外,管仲的所谓诸多“不仁”之行与其政治家的社会角色有关,对他的“仁”与“不仁”的评价亦不能不考虑到其政治家的社会身份以及所处时代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器小     
器小的人,眼光浅近,肚量猥小,境界促挟。 从心灵的格调来看,大气的人像一棵巨树,长在旷野里,苍劲,宏阔,气势雄浑磅礴,而器小的人,像一株植物,一头扎进了瓶子里,无论怎么长,也别别扭扭的,屈曲,萎缩,难见气象。  相似文献   

6.
宋金元人论管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事功和政治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宋金元三朝,管仲和《管子》仍然对社会政治以及士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宋代主张革新、务实尚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多崇尚管仲尊王攘夷的事功,尊之为贤相能臣的楷模,赞许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评论。空谈心性的宋儒既讥讽管仲“器小”,也贬低管仲的事功,孟子对管仲的评判影响了这类宋儒。金元人尊崇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事功,尊其为贤臣之首,对管仲的所谓“器小”几无苛责。金元汉儒多讳言管仲攘夷平戎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5,(5):60-65
"君子不器"是揭示《论语》中对于"君子"的规定的关键,它昭示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使命应是修德、弘德,而非局限于某些专门的才能。由于孔子对君子使命的这一规定,历史上儒门子弟基于"君子"的士阶层社会特征,认为只有从政和治(儒)学这两条路才是正途,其他如农、工、商、医、卜等等都是"小道"。士阶层是以"务德"为本,不崇尚专门化才能训练的,这与孔子对周代兴衰的反思、与其对政治制度的思考有关。但当受教育人群大大扩充、"君子"概念逐渐下移之后,如果仍然从"务德为本"、鄙视"小道"的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则会造成空谈流行、"实学"不彰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创作了《管晏列传》,而且对管仲充满敬仰与赞颂之情。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与义利观显然受到管仲的深刻影响。他们二人分别走的是“立功”、“立言”的道路,但都具有“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个性特征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不知礼与如其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不过,对于管仲的评价争议颇多。在这些争议中,多涉及儒家的关键议题,因此,也必然成为孔门师徒经常讨论的问题。《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所体现的可能逻辑结构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由"说"而"乐"进而"君子"之平和的递进结构、或"说"或"乐"或"君子"之平和的并列结构、"说"统"乐"与"君子"平和的总分结构、"君子"之平和统"说"与"乐"的分总结构、"乐"统"君子"之平和与"说"的分总分结构。特定的结构所呈现的生活场景各有分殊,但皆通过对文字本义的探寻来实现。其间所体现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及其关系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1.
"学"在孔子的思想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孔子之"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至今鲜有严格依托《论语》及相关经典文本的论证。通过文本证据考察孔子所志与所好,可以证知,孔子"学"的本质是"为己之学",主体是以"周学"为代表的"古学",目的是修习君子;孔子"学"之灵魂特色在于其方法,尤见于《学而》开篇三问,其中"学而时习之"指明"学必力行"的方法总纲,"有朋自远方来"提出以"友善士"作为外部手段,"人不知而不愠"则强调树立"为己"的根本修习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身体的认识是古人认识自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政治的认识则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面,二者的关系值得思考。清华简《管仲》的整理与出版,提供了新的材料。古人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心与四肢五官并列,到心主宰四肢五官的过程。这种主宰关系大致在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同时,战国中后期,文献中出现大量政治与身体的互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以政治喻身体和以身体喻政治。这种互喻在战国中后期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二者的相似性:身体层面——心主宰四肢五官,政治层面——君主主宰臣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治与思想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战国中后期身心关系的变化以及身体政治互喻的大量出现,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动,大一统与帝制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论语》"学"论,是对《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做哲学证明。本文通过对孔子一以贯之"为学之道"是"仁且智"的中庸之道的讨论,对《中庸》"学"—"德"—"道"、"道"—"德"—"学"的天人双向回环路径的构建,对中庸之道"不可能"与"不可离"的悖论的分析,开启了"学"作为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论题。在《中庸》中,构建了"天"-"性"-"道"-"教(学)"的整体"为学"境域,为"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何以可能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并对《中庸》中的不同类人对中庸之道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分析,论证了"学"作为道德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  相似文献   

15.
吕逸新 《管子学刊》2011,(4):59-63,68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关于《武》未尽善的原因,历来的主流观点是:周武以征伐取天下,不如虞舜揖让而受。此观点或导向德由天授,或导向仁义两难,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相悖。除此之外,古今学者又提出了未致太平说和声淫及商说,这两种解释同样各有漏洞。考察《论语》中善字的用法,可以得出:尽善并不是指道德无亏,而是指达到完满的境界。进一步分析表明,美与真的统一是实现尽善的途径,《武》乐因夸饰伐纣的正义性而有违于此,所以孔子称其未尽善。在孔子的理想中,美具有伦理的意义,伦理具有审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2,(2):99-104
在孔子心目中,“文武之政”可谓理想的政治样板.孔子时代,周朝“方策”典章一定还有不少存留,新近问世的“清华简”可以旁证,“清华简”《保训》篇对认识“周政”和儒家思想意义重大,该篇关于“中”的论述,印证了儒家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周政”的极大影响,说明孔子儒家思想与“文武之政”的确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0”之趣话     
一个离群的“0”对始终站在队伍里的“0”讥讽道:“老兄,你怎么老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来转去呢?不觉得有点掉价吗?”站在队伍里的“0”,谦逊地回答:“老弟,我只有站在这里, 才有存在的价值,一日离开数字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我和友人一块去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旅游。听导游说,这里是原始风貌保持最好的风景名胜区,各种珍禽异兽数不胜数。在天子山上我和朋友失去了联系,走进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谷。那里荆棘丛生,树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部分语句,古今歧解丛生,使《论语》初读者无所适从。《泰伯》篇的"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为政》篇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卫灵公》篇的"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宪问》篇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述而》篇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等,即是其例,有必要本着重据重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加以讨论和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