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史记》等古籍中征引的孔子言论,与今本《论语》一致。说《论语》在结集过程中“愈改编愈失真”根据不足。《论语》的重要编者张禹,本受《鲁论》,兼治《齐论》,未曾“背师谀君”,妄改《齐论》。《论语》中“五十以学易”等句中的异文,来自文字假借或传写笔误,并非出自政治、学派斗争需要的篡改。因此,今本《论语》仍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为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年定州汉墓出土竹简《论语》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论语》抄本,通过统计对照简文避讳用字,我们认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当属汉高祖刘邦时期抄本。因为《古论》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而《鲁论》与《齐论》的产生年代又晚于《古论》,所以竹简《论语》已经超出了传统已知汉代三论的范围,属汉初今文隶书《论语》。  相似文献   

3.
《论语》结集脞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并非研究孔子的唯一可信可据的材料。它的结集、流传、改编、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论语》的原始结集,西汉时的刘向、刘歆、匡衡等已众说不一。当时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抄本流传,汉元帝时张禹编了《论语章句》(即《张侯论》),逐渐取代三家。后又经过东汉经学家们二度以至三度的改编,直到郑玄时,《论语》的结集才基本定型。在此过程中,空白与混乱交替出现,学派纠葛与政治干预相互作用,愈改编愈失真,不少疑团和问题,仍有待于澄清索解。因此,应当重新清理今本《论语》,第一步是对今本《论语》进行分解式的研究。否则将很难取得对孔子研究的显著突破。  相似文献   

4.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发现的《论语》最古抄本。在 将其与《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对勘的基 础上,我们认为:此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 《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与熹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和 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此本原 本残缺,后来曾据别本补抄。  相似文献   

5.
郑玄的《论语注》全本今世不传,其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的《论语》郑注,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参照今本和敦煌出土的相关经卷,校订和迻录其中的S.3339残卷,试图稽考古本《论语》和《论语郑注》的部分原貌。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撰《魏石经考》等文,使经学研究具有了现代学术的品性与格局。他在书信和论文中的推论与结语,表明其研究已非传统的训释文字、订补文献之阙,而是以汉魏石经为切入点来探寻中古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断裂之处,因具有知识考古学的性质而呈现出新面貌。他通过考证汉石经以一家为本、兼刻诸家异字,推论东汉求同存异之学风,揭橥东汉民间古学与官学论衡的历史图景,论证《魏石经》古文源自孔壁,揭示出汉魏之际经多转写、字指学兴起以及学术"竞技规则"的转变。王国维早年研习译介叔本华论著,其西学渊源表现出消化西方哲学的东方效应,然其于具体论证又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延续性思考,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固守。  相似文献   

7.
日本杏雨书屋2009年刊布《敦煌秘笈》影片册,其中李盛铎旧藏《论语》之《雍也》、《子罕》、《卫灵公》残卷三纸,尚未经过整理。现对此残卷进行录文整理,并略作校勘。《雍也》残卷为《论语郑氏注》本,或为南朝梁代写本,保留了郑玄注本的原貌,可以补吐鲁番出土《论语》郑氏注相关篇目之阙字;《子罕》、《卫灵公》残卷为《论语集解》本。在抄录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对帛书《系辞》下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另一方面,由帛书《系辞》之易旨,结合历史背景,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由帛本"易有大恒",及师卦"开国承家"一句的今、帛、竹本异文,探讨对刘邦、刘恒、刘启之避讳,以证今、帛本确为汉人所抄成;今本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体现了儒生们在整理今本《系辞》时,为迎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字修改;观象制器章中,针对观离卦之象"作结绳而为罔罟",结合今本《说卦》、帛书《衷》篇、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探讨离卦作"罗"为水、而坎卦为火的古义。与今本《系辞》相比,帛本缺少"大衍之数"章,我们认为,此非帛书本漏抄,而是其原本就无此章内容;今本之"大衍之数"章乃是汉代博士整理《易传》时所添入的。  相似文献   

10.
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有《知道》篇,其中的"王道之昜昜",可对应传世本《礼记》"王道易易"。经考证,今本《礼记》的"易易"应该是"昜昜"的形近而讹,当以"昜昜"为古本,"昜昜"读为"荡荡"。  相似文献   

11.
《论语谶》与《论语》相涉的十数条佚文,多径取《论语》本文加以解读、发挥,而在径引本文的同时,也有对其旨意大要的解释、词语的训诂,以及对孔门事迹的再演绎。其文献意义在于:可资考证异文,审校《论语》早期版本;训解文本,间出新见,为后世《论语》注释所采信;补充文献,增益史料。因而我们有必要视《论语谶》为《论语》版本研究的参考文献和《论语》学史讨论的必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试论《论语》的结集与版本变迁诸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孔子研究》创刊号,载有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一文,考察了《论语》从结集到定型的历史过程,对《论语》内容的可靠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疑向。今本《论语》的可靠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孔子研究终觉缺少牢固的基础。兹就《论语》的结集时代、汉代齐、鲁、古三《论》与今本《论语》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章”所记应该是同一件事,但两者在称渭、篇幅、结构、文字方面却差异很大。从这一现象推测,当年孔门七十子后学有记录孔子言行的风气,他们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孔子言行的素材,今本《论语》就是从七十子后学的笔录素材之中精选出来的,它是孔子语录的“节本”或“精华本”。而在另一方面,七十子后学又在原始笔录素材基础之上进行扩充和阐发,大小戴《礼记》中记载孔子应对弟子时人的文章以及上博简《仲弓》、《子羔》、《鲁邦大旱》等,就是孔子语录的“繁本”或“扩写本”。  相似文献   

14.
郑玄校经取向之分析--以郑玄《论语注》"从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鸣 《管子学刊》2006,(2):107-110
以《论语注》“从古”为例分析郑玄校经取向,发现从古形式中不但隐含着古学孔安国本、马融本,而且隐含着今学包咸本。在其取舍中,郑玄似乎并不关注今古学之间的对立,甚至有意无意地抹杀二者之间的差异,他关注的仅仅是以往文本,不论其为今文本还是古文本,与通行本鲁读之间的差异。为消除这种差异,他回到《论语》语景中,以孔子的原创思想为参照,以经义为尺度,进行取舍,展示出郑玄以经义为取向兼采今古学的校经倾向。  相似文献   

15.
《群书治要》与《说郛》所录《鬻子》,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通过对两种文本的交叉阅读,可知今本《鬻子》亦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今以《道藏》所收《鬻子》为底本,参校《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必定对《鬻子》文本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笔解》并非伪作,它成于韩愈、李翱之手,曾与韩愈《论语注)并行于世。后《论语注》渐佚,而《论语笔解》独存。在《论语笔解》中,韩愈、李翱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为此,他们不惜改易经文、颠倒经文次序,所以,如果从忠实于文本的角度看,《论语笔解》自然被目为师心自用,标新立异,但如果从《论语》学史的发展角度看,《论语笔解》作为一家之言,在《论语》学从汉学系统转向新的宋学系统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亦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17.
今、帛本《易传》都有一系列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这些解释体现出了它们各自解《易》的不同义理或哲学倾向。本文拟通过对今、帛本《易传》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的对比分析,力图把握它们思想内涵的差异,并由此对今、帛本《易传》的关系尤其是对今、帛本《易传》各篇成书时代与先后的关系做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汉代有三家《论语》,其中《齐论》已不可考,《古论》和《鲁论》材料则在《经典释文》中有所记载。根据《释文》记载异文的比堪可以看出,《古读》多用本字,《鲁读》多用借字,可以证明《鲁论》是后出于《古论》的解释文本。从表意上看,《古读》大多表意鲜明,用字切合上下文,而《鲁读》因多用借字,而颇有些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9.
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补证。深人探讨汉晋《论语》注中的援《易》注经及其所彰显的时代风貌,并从中管窥孔子形象及其流变,既能显微出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学术传承及其转向,更可对后者的中心问题——圣人观及其玄学家所发挥之玄学新义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