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璐 《美与时代》2023,(3):66-68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骇”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人物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参与绘制的木版画《水浒叶子》以《水浒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蓝本,在与刻工的合作下塑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研究陈氏人物画艺术特征的典型作品。从人物造型特点、平面装饰意趣、线条笔墨、文人画因素、形神观五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末动乱的时代,版画兴盛,"叶子戏"流行。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表达了其对水浒英雄的赞赏和敬仰之情,他把希望寄托在水浒英雄人物上,并运用强劲有力、方折直拐的线条和动态的人物表现形式,同时又大量融入了民间版画雕刻的装饰纹样,刻画出四十位水浒英雄的不凡英姿,同时也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对后世版画的创作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洪绶的人物画源自明末市民文化中的民间版画,在继承晋唐文人画的基础上,创造出卓尔不群的的绘画风格。陈洪绶从《水浒叶子》到后来的人物画创作,都很明显地走向文人气质与民间细致装饰相参合的特点。他的成就,扩大了传统绘画中沉着含蓄美的境界,也丰富了他高古奇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陈洪绶是17世纪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人物、花鸟、山水样样皆精,版画作品也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结合他的生平与交游,理清他背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本身对他产生的影响和塑造,探讨其版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文人情怀和素养,从刻工角度出发论述其版画在制作过程中所要处理的问题。陈洪绶的出现,填补了人物画历史的空白,开创了新的人物画风格,他的参与提高了当时版画插图的艺术层次,进而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围绕其版画作品,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及联系,对陈洪绶的研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徽州版画之所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号称中国版画之最,是因为有众多著名画家参与版画和墨谱图谱的绘画创作,与木刻艺人协力配合,融绘画与雕刻于一体,使徽州版画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丁云鹏是众多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为徽派版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墨谱版画的设计创作,为版画和绘制了大量的图稿,经过刻工精工细雕影印成书,这种图文并茂的图书,就是徽州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徽州版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徽派版画这一流派,徽派版画是中国版画其他流派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推进了中国版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代画家陈洪绶《张深之正北西厢秘本》系列插图之一《报捷》作为压台戏的最后一幅,画家通过对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繁密刻画,对人物表情与道具的悉心经营,暗示着即将到来的衣锦还乡、美满姻缘和大团圆的结局。该画画面构图由于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使得画面的布局与经营与整个系列的其他画面有所不同,画面的景物刻画与人物表现都有其独特的创意和代表性,是陈洪绶在插图创作高峰期不断创新、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的人物画造型奇骇、风格独特、气息古雅,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一般性特点,进而探讨"高古奇骇""僻古争奇"的高古特点,通过对陈洪绶"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轴画"高古奇骇"风格的形成与世俗版画创作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体现出在陈洪绶时学古人、追逾近人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生活背景,对其人物画"高古之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过伊犁版画家的不断努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伊犁版画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繁荣时期,并成为新疆版画的重要创作基地,对新疆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犁版画发展陷入低谷。在21世纪,伊犁版画要走出发展困境,开拓创新是其必由之路。要重视艺术交流学习,加强版画创作队伍建设。同时要做好版画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广泛的版画群众基础。只有不断打破发展的"瓶颈",伊犁版画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新时期的现实主义版画创作,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版画富于战斗性、贴近生活现实、关注民生的特点的同时,赋予了版画艺术全新的面貌和精神内涵,同时将我国现实主义版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彦涵、力群、王琦、李焕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版画艺术家皆有佳作问世。版画家们在坚持走现实  相似文献   

10.
石濂大汕是明清时期创作自画像数量最多的僧人,其被清廷禁毁的文集所附《行迹图》,是一组以版画形式呈现的自画像传,但它并不以刻画描摹相貌样态为目的,而是用以表达像主的意趣志向、塑造作者的自我形象,且含有明显的遗民意识。《行迹图》接近于传统的"行乐图",在主题选择、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等方面,受到《隐居十六观》和《天形道貌》等画谱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陈洪绶《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大加借鉴和摹仿。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文化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重要题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868)刊行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扉画《说法图》也是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存世最早的版画作品;版画艺术首次出现技术革新——彩色套印版画,就是元代资福寺刊刻的《金刚经注》中的“无闻和尚注经图”。在明代,中国版画艺术达到鼎盛期。随着雕版印刷业在宋元基础上的进一步兴盛,不同地区的版画创作也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杨涵是中国新兴美术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从小受"铁"与"木"的熏陶,爱好美术。青年时,受新兴木刻运动和报刊上的漫画成为他木刻之路的契机,成为一名军旅版画家。苏中报时期积极开展木刻工作,身兼数职,刀工和技术不断进步,是他版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取材绘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成为鲁迅版画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3.
陈洪绶以其独具特色的白描技法和情感表现,在创作中融合传统与当下时代的元素,创造出深远意境,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引领观者超越现实的局限,实现艺术与情感的融合。深入探讨中国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白描绘画美学意蕴,通过对其作品特点、线条运用、构图布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陈琪 《美与时代》2014,(1):45-45
作为版画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丝网版画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它在发展中逐渐融合了当代艺术的概念,这使得丝网版画在版画艺术形式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受工业和商业印刷原理的影响,现阶段丝网版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丝网印刷设计教学中,在其他方面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实际上,丝网版画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满足人的诗意需求,它在商业开发方面也有很深的潜在价值,因此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挖掘丝网版画的商业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革初期版画因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特殊的面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批判与歌颂贯穿于整个版画创作中,掀起了自新木刻运动以来第二次版画创作的高潮,出现了版画之花的一次畸形绽放。文革初期版画创作,虽然因为政治因素,造成了版画创作的不自由,影响了中国版画创作的健康发展,但在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上仍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版画教学的特殊性,版画基础课创新在创作课程中能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意识和创新的潜能。通过技法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使创作品更充满活力。同时,利用工作室的完善设备及开放形式,提高工作室利用率,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7.
明代江浙地区是女性画家的集中地,出现了名媛、姬侍与名妓等三类书画创作群体,三者之间"交相辉映"。文章从师承、题材、造型、审美、目的与形式等方面,探讨明代江浙地区闺阁(名媛、姬侍)与名妓画家之间的不同。与此同时,对其作品的市场行情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8.
在版画艺术的创作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不仅取决于版画语言的独特性,更是人们审美的需要。版画语言是指在版画艺术创作中包括材质、刀法、韵味等有别于其他绘画的造型手段。形式美在版画艺术中往往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版画作品的语言拓展是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从自身的创作入手,对比不同时期对人物头像的创作手法,分析了木刻版画创作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试图探讨在木刻版画中让每种媒介材料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一个更大概念的创作意图中,使媒介材料脱离作为简单使用工具的状态,成为作品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数码版画艺术是在传统版画和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由于当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交流,便产生了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形态数码版画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世界艺术文化发展的格局.数码版画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版画艺术概念的扩展它还开拓了版画艺术家创作的新思路.版画的艺术语汇被极大地拓展欣赏者对版画艺术的接受能力无形提升.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这对促进版画艺术的进步必将产生极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