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7."功能"的整体性任何一种理论都要显示其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如此。在功能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其功能上集中体现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理论,而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之功能的一种误解,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理论功能的整体性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思维科学通讯》2006,(4):47-52
艺术表现形象是艺术的对象世界、创作者主体世界、鉴赏者接受世界交互作用的变相产物。在这三个世界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象变相的重心可以倾向于这一界,也可以倾向于那一界,从而产生变相程度、变相方式的各种差别性。实赋之象、虚幻之象、比兴之象,这三种差别较大的表现类型,就是在艺术三个世界的组合变相中,偏向于不同侧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先验自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同时也是最为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范畴。先验自我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验自我之"绝对性"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此,我们致力于澄清胡塞尔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含义。总体而言,先验自我的"绝对性"具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种是就意义而言的绝对性,"绝对性"意味着构造意义的先验自我同意义构造物比起来具有一种绝对性的地位,意义构造物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意义构造物;另一种是就实在而言的绝对性,认为先验自我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甚至可以构造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现实世界,这是一种对胡塞尔过强的解读,也是一种误读,是我们所要批判的观点。最终,我们将给出一种合理理解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社会的张力及其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的超越性与社会张力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各种宗教对于世界的态度时,引进了“张力”(Tension)概念。(Weber,p.207)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对世俗事物和利益的拒斥而同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那种完全拒绝世界并因此而遁世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那种反对世界但入世,并且试图按照其禁欲之理念来改变世界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内在世界”的。韦伯经常在这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禁欲主义”一词。在韦伯看来,具有入世的禁欲主义的人会成为一个理性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其与世界的持久张力会成为驱动之…  相似文献   

5.
王耘 《学海》2003,(1):176-180
涅是一种美。在原始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慰安。涅之美 ,染著了悲愍的色彩。在小乘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涅之美 ,融贯了理性的灵魂。在大乘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构。涅之美 ,涵摄了绝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世界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是报纸上一篇论文的标题,也是近年来颇为一些人推崇的一种所谓新观点。可是,每当我见到这种观点,不仅没有什么新颖感,反而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不可知主义。众所周知,康德是承认客观世界的,但他认为那不过是“自在之物”,人们只能依靠逻辑推  相似文献   

8.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内在关系的"韦伯命题",对世界近现代化发展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异端之辨的分析方法代表了西方学界的主流研究思路。这一思路虽细致精到,但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从而造成了理解认识的偏差。本文试图在找出韦伯这一研究的缺陷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性研究的介入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为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坚定与自信。  相似文献   

10.
香子兰是一种生长在墨西哥的豆科植物.它的果实是一种名贵的香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由于产量低,其价格仅次于藏红花.是世界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当地的印第安人部落经常为争夺它而血流成河。最初,香子兰只生长在墨西哥,这是因为只有墨西哥特有的长鼻蜂才能给它授粉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以"特性之载体"、"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质料与形式的统一"等方式对物的多种诠释都是关于物的表象之思,并不是对物的本真理解,达不到对物的真正认识。物之为物不能以对象性的方式去对待,物之物性是不同于对象之为对象性的一种性质,思物之物性不能采用思物之为对象的表象式的思物方式。海德格尔在重新剖析人、世界、物的生存论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生存论地把握物的切近之思的思想模式,揭明物乃是此在切近地把捉对象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被世界带到显示状态的一种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田园  刘可欣 《现代哲学》2002,1(2):113-120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转变的原因是语言观的变化。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跨越两种哲学传统的背景,认为哲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前期本体论的内在缺陷而导致的本体论变化,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本体论只局限于可说的“世界”,而不可说的神秘之物则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这与维特根斯坦珍视神秘之物的初衷相悖,这种内在矛盾促成了前期本体论向后期本体论的转变,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在于后期本体论消泯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接《中国宗教》2021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系统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回答了宗教领域的中国之问,即如何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三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三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三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诚 《法音》2004,(2):3-8
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一种客观趋势。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同时又可能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局势,加重贫富分化,扩大南北差距。进而加大了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难度,甚至使之变成积重难返、灾难深重的全人类危机。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1985年是43倍,到1994年扩大为62倍;1960年全球化之前,世界上20%富人的收入是20%穷人的30倍,1997年这一比…  相似文献   

16.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语境下,宗教因其组织化的结构而成为教会的代名词。与此相对照,宗教这一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并未一神化、体制化,因而各种宗教呈现出"多元通和"的局面。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方式是世界宗教的一种常态。近年来,西方社会制度性宗教呈衰落之势,追求灵性的人数则持续上升,反映出"宗教性"或"个体化宗教"这一宗教观念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身而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因而其理论活动便不可避免的会具有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性质,同时,对于一种哲学来说,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这双重功能,由于理论与实践关联的复杂性,很可能会在二者之间会出现不一致性。因此之故,这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在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的毛泽东那里,有着特别典型的体现。就当时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一方面,这种决定论的理论体系由于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上的彻底性,能够有效的用于掌握群众,从而不可弃绝之,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决论的理论不仅从逻辑上使得改变世界的行动成为不可能之事,而且还由于其抽象性、僵硬性而往往导致实践或行动的失败,因而又必须予以严厉批判。但既然这两方面都为成功的政治实践之所所必须,则尽管两个方面难于兼容,但却必须使之并存。这似乎便是毛泽东具有两种哲学之缘由。推而广之,对于任何兼具理论家与实践家的人来说,如果他既要正确地行动,同时又要掌握群众去行动,则其若要成功,必定需要两种哲学,一种用于掌握群众,另一种则用于正确地行动。这样,这种两种哲学的视野便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去分析任何政治实践中的不同理论倾向及其间的张力问题。进而,对于一个行动着的理论家或者说对于一个需要理论指导和凝聚人心的政治集团来说,分别适应于正确行动和掌握群众的两种哲学的并存也表明,要想掌握群众,或许用一种理论上彻底的外来哲学理论便可,但要想成功地行动,或者说发展一种能够成功的行动的哲学,却必得借助于传统思维方式方有可能奏效。  相似文献   

19.
张燕 《现代哲学》2012,(6):42-46
熟悉阿伦特文本的读者应该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阿伦特坚持认为任何制造活动都不属于政治领域,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作为政治领域之重要观念的公共世界却又与制造活动尤其是故事讲述者的制造活动保持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对阿伦特思想中行动、制造以及世界之关系作一番分析,揭示这一鲜明矛盾背后掩盖的事实是阿伦特无法成功地将工作或曰制造排除出政治领域,我们甚至可以说,制造对于阿伦特推崇备至的公共世界而言是构成性的,作为其结果,与制造活动相伴的暴力在政治领域也就是无可避免的现象了,改变的只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1、痛楚的问题作为气候变化之恶果,谁是致死第一人?这个问题,不像其在二十多年前是纯理论的。对干旱或暴风雨的千百万受害者来说,这已经是每日生死攸关的问题了。凭有限的资源去遏止气候恶化,这对数千位先行的决策者来说是一个痛楚的问题。而且,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死亡不是一种自然灾害,而是人为之祸——世界共同体基于此而达成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