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淑芳  李志 《美与时代》2015,(1):127-128
"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艺术史、绘画类课程的"纯艺术"性教育满足了有高雅审美需求的部分学生自我修养的建构,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根植于民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民俗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将丰富既有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发展。灵活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民俗艺术教育走进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曾经签发了艺术的死亡判决书,即艺术已经走向终结。这一观点其实是在服务于黑格尔本身的哲学体系,而就现实而言,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的确已经背离了艺术作为真理的表现形式的维度。可是在日常审美的私人化下,艺术也以新的形式在生活和审美中不断前行,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死亡其实更是一种涅重生。  相似文献   

5.
通感在艺术审美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沟通人的各种感官,突破思维定势,实现艺术的互通有无。艺术通感不但能融会贯通各种艺术审美,还能沟通艺术家和鉴赏者审美经验和共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视、听、嗅、触、味觉的相通与挪借,实现身心的无界交流,体味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金秋 《美与时代》2014,(3):131-132
宗教与艺术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宗教艺术的特点使这一类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赋予浓郁色彩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部分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与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关键决定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这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显得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残缺美是我们经常在艺术作品上看到的一种审美形式,自然、历史、技术和表现需要都是其产生的原因;而它本身又具有引人注目、令人悲壮、让人联想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成都青羊宫:彰显道教审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羊宫以具体、生动、形象的宫观建筑和艺术形式,将抽象、深奥的道教教理教义和美学思想表现出来,又通过艺术的想象与象征深化了道教神仙信仰的内涵,具有独特的道教艺术魅力和审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包括年画、剪纸、皮影、木偶、雕刻和各种民间雕刻等,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为创作装饰绘画的人物形象和装饰提供了很大的资源和灵感,把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装饰绘画的造型设计中可以提高艺术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1.
<正>艺术创造在审美心境中发生,艺术形象在审美心境中孕构,主体在心境的吐纳之间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凝定着深厚的审美意识,创造着无穷的艺术意境,启示着高远的人生境界。一、审美心境外界事物以其光、色、形、味、韵等感官形象吸引着主体,引起主体对它的注意,使主体进一步去观察、注视对象,在认知意识、生活意识等经验意识的支持下辨认对象。此时主体深蕴的审美欲求被唤醒,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对象深深吸引着、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中国画创作常见的造型问题大致有四种,即再现性作品在具象写实的表现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达;在个性化形象的表现上忽视了艺术形象的个性与社会共性;再现性作品刻画不合常理,忽视了艺术想象与主题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表现性作品造型片面强调主观意识,忽视了作品追求视觉通感和传播正能量的当代艺术要求。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应当以先进的人文理念来提高审美境界、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想象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漆画的质觉审美潜质、触觉审美潜质以及个案漆画创作观出发,探索并发掘漆画的艺术潜质。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使现代漆画的发展呈现出了多种风格,也使漆画家在艺术审美上对漆画的潜质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西方美术,以全新的理念激发出种类繁多的艺术样式,纯粹的观念展示和形式创新,打破了传统艺术遗留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但其中的实验型新绘画浪潮,却使架上绘画这一艺术样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后现代艺术情境下,绘画以其强烈的当代性和富有传统艺术意义的"视觉美"而构成一处绚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王芳 《美与时代》2020,(2):74-75
社会的多元化使跨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跨界现象不仅提升了设计师和大众的审美水平,而且推进着艺术的演变。目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已经进入高峰期,完善的地铁空间只是满足了大众出行和换乘的需要,随处可见的是传统媒体艺术有限的表现形式。而新媒体艺术博采众长,将科技与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地铁空间设计与新媒体艺术跨界合作,不仅将地铁空间打造成为传播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流艺廊,而且在赋予空间互动性和人本概念的同时,形成静态地铁和动态人群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宗教、建筑艺术及道教美学思想,从建筑的环境、布局、形态、装饰和造像五个方面对新津老君山老子庙的建筑艺术进行了探讨,认为老子庙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并将易学的符号理趣和义理融贯其中,其建筑艺术紧扣道教文化精髓而展开,体现了道教特有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具有独特的道教审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艺美学以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即把艺术之美当作鉴赏活动所产生的纯粹主观体验,失落了艺术的原初本质,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康德坚决拒斥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享乐主义,把鉴赏力规定为对美的普遍有效的合目的的形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因而鉴赏是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而不是感觉问题。艺术的原初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先验的不可见之美是高踞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和无限性的世界,它不可能止步于外观之美和形式之美,因为它不是经验现实中直接存在的东西,而是知识的对象和先验理解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