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佚名画工的民俗意识作为出发点,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宋元时期宗教佚名作品的形质和气韵,以此来探究宋元时期宗教绘画中佚名画工所绘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状态、世俗情结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佛画与功德     
李翎 《法音》2013,(2):53-62,73,76
当历史成为过去,许多的灿烂变为天际的一点星光,作为后人要想知道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就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材料,将这些历史的碎片复原为当时的画面。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宗教绘画史上,敦煌地区归义军政权前后的画工创制佛教绘画时出资人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画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绘画的题材与画面构成。引言  相似文献   

3.
姚婉缇 《美与时代》2014,(12):93-93
宋代是花鸟画的鼎盛时期,两宋画工画与文人画、画院画一起,形成总体性的雅俗结合态势,使宋代绘画达到鼎盛。其在艺术成就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历代乃至今日都是无法被超越的。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便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倡导、社会财力的富足等原因,使寺院数量极多且规模宏丽。在这样的背景下,图壁刻塑等佛教美术活动成为唐代民间绘画的主要内容。佛教美术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以画样、粉本为主要教育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带教育形式,并初步发展为中国古代民间绘画教育的基本形态。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孕育出了盛极一时的唐代绘画,造就了唐代美术辉煌灿烂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流传到国外,对国外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轼在文人画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从苏轼开始,画工和文人画得以区分,他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比较提倡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单一地追求形式美的画工风格,尤其重视写意文人画,他的主张的提出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导致后世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总是力图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所提出的文人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的画风,使得中国绘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苏轼的文人画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刘颖 《法音》2013,(8):49-57,29,32,73
敦煌莫高窟的维摩变承袭了中原流行的图像样式,吐蕃时期,因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信仰的要求,画工的绘画兴趣转移到绘制经文中的故事画,宣扬人物的神通力。维摩变的艺术风格和画面细节表现都有了变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吐蕃洞窟当  相似文献   

7.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这首论画诗对后来的美术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苏轼的诗句,使得中国美术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吴道子和王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金农生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等,有"扬州八怪"之首的美誉。金农有诗名,善画工书,尤"漆书"自创一格,为清代书法名家,亦是清代碑学运动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所做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并称之为南宗之祖。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并出现了"关家山水"和"黄徐异体"的花鸟画。  相似文献   

10.
张欣华 《美与时代》2023,(3):123-125
唐代是敦煌壁画最为鼎盛的时期。唐代飞天作为敦煌飞天历程中的一个高峰,其风格的转变体现了唐代画工绘画技艺的高超。首先通过敦煌飞天形象溯源并介绍其在整体敦煌莫高窟中的位置,而后论述唐代飞天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风格特征,进一步结合唐代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具体形态,分别从肢体动态、色彩变化以及衣着服饰方面概括其艺术特征,最后总结其整体风格特征的转变趋势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世界文化不断兼容并蓄,在此时机,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衍变与发展,其过程蕴含着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家坚实的画工,与现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的技法,使我国卉老的中国书画艺术不断走向现代,被后世书家所师法。本文主要就如何展现中国书画多元化及其衍变过程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在泼墨与泼彩上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创作的仕女图作品自成一体,特别是当他从敦煌临摹学习壁画回来以后的仕女画作品更是产生了质的变化,令人惊叹不绝。文章对张大千敦煌壁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张大千相关艺术理论与实践创作研究者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一、蒙古族唐卡的起源蒙古族唐卡,其蒙语译音为"布斯吉如格",藏语即"唐卡"或"唐嘎"。唐卡的汉语意思为卷轴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唐卡这种以藏族画工为主体的绘画艺术,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传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起,为广大蒙古族民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正明末清初,苏州道士李朴"善画工诗",不仅精于道教正一派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还丹宗旨》等丹道修炼著作。此外,他还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刊刻的道教内丹学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写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问》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解释"本生"内涵着墨,着重考察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这则故事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对此画构图、山水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即画工匠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佛教艺术"象征主义"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将时代生活与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外来佛教艺术逐渐地形成印度、边疆、汉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佛教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休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高僧,受戒于新都宝光寺,后出蜀云游,足迹半天下,住持寒山寺等多个寺院.大休精于佛法,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工琴,留有文、诗、词、联、画等众多作品,后人辑为《大休上人遗著》.书中收录了大休生平所作的文10篇、诗22首、词12首、联7副及附有大休所画的百怪石图102幅.这本书为研究大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3)
<正>水陆画属于道释画范畴,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应用于水陆法会而得名。水陆画主要有卷轴和壁画两种形式,另外还有部分水陆版画与水陆雕塑。卷轴式水陆画主要为纸本和绢本,依据水陆仪轨绘制,完整的一套水陆画称为"一堂"。一堂水陆画的数量,从几十幅到一二百幅不等。水陆壁画则是在寺观中将水陆画绘制于殿堂四壁,用于供奉瞻仰。水陆画作品大多由民间画工以工笔重彩画法制作而  相似文献   

18.
正1989年,高淳县文物工作者在淳溪镇居委会旧房拆修中抢救出339幅明清时期的神像画,包括"神轴"和"斗牌"两种形制,内容以道教神祇为主。这批神像画中的224幅在2006年由高淳县文化局以《明清道教神像画》为题付梓南京出版社出版,濮阳康京、陶思炎、苏金成、高致宇、胡知凡与赵伟等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批神像画为民间画工所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序列完整的道教主题的神像画。  相似文献   

19.
浙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尤其在董其昌提出"南北画论"以后,文人更是"褒吴贬浙",将浙派视为职业画工,地位极其低下。吴伟作为浙派领导者,后世对其的研究也相当稀少。因此文章采用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气说"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具体画作,从主观方面:吴伟其"气"——吴伟戏剧性的生平经历与其怪诞的性格对他画风的转变;到客观方面:吴伟其"文"——吴伟对浙派的继承与发展等两方面来研究吴伟画风中的突破和弊端之处。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21,(4):58-65
正甘肃榆林窟第29窟(下称"榆29窟")~([1])是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窟内壁画显密图像并存,同时具有相对完整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有营建年代和画工姓名,在西夏洞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洞窟平面呈方形,内为覆斗顶,顶心绘有梵文的莲瓣,已残。窟内中央有四方形台基,上有五级圆坛,除去供养人像窟内四壁共9铺壁画,分别为正壁的灵鹫山说法图、两铺水月观音图像,西壁的阿弥陀经变画、文殊变及不动明王图像,东壁药师经变、普贤变及金刚手图像。关于榆29窟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