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庸之道”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儒家称为至德,将中庸提到“天道、天理”的高度。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不仅是美德同时本身是幸福。本文就两者关于“中庸”的思想试行比较,以求真知。一、两种“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儒家“中庸”思想的雏形早就孕藏在原始社会已萌芽的“中和”观。讲“中庸”必讲“中和”。原始人群从弓箭文化出发,认为“中”乃旗杆之正,中的之矢的“中”,使“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准则、标准的意义。进入奴隶制国家之后,“中”的准则、标准之义得到进…  相似文献   

2.
<正>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表述这一思想的概念有“中”、“中正”、“中行”、“中和”、“中庸”和“中道”等。论证这一思想的言论几乎遍于各经,但应当首推《周易》。“《易》尚中和”(惠栋:《易例上》),“《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显然而且系统的。本文拟于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周易》中的这一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近读乔卫平先生大作《<论语>“中庸”证异》(见1988年第四期《孔子研究》,以下简称乔文),获益匪浅。然品赏之余,又觉得其中关于《论语》之“中庸”是借喻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中庸”旧训“中用”(中道之实用)或“中常”(中道常道)皆可,而以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林云铬曾指出:“谭庄之家,自郭子玄始,言人人殊。”在庄子研究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的确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对庄子思想、或是《庄子》书的总体看法上,历史上绝大多数学者是有着较为一致的竟见的。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他们基本上认为:《庄子》一书是阐发所谓“自然之旨”。例如,最早对庄子展开学术批评的荀子就说“庄子  相似文献   

5.
中道,即中正之道。中道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是穆斯林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古兰经》、圣训中蕴含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本文就中道的内涵、穆圣立法原则中的中道精神,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实践中的中道路径,对伊斯兰教的“中道”内涵与实践做一浅识。  相似文献   

6.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八次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将于明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经编辑部研究,并得到大会筹备会议主席邱仁宗教授的支持,本刊将为这次会议做两件事:一是借这次会议许多国外学者来华的机会,准备组织一次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生命伦理学”的卫星会议。鉴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许多国外学者十分关心中国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复兴。与此同时,从事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也往往从各自熟悉的非西方传统中寻找美德伦理学的资源。其中,有学者根据“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所推崇的轻松自在的生活而认为,《庄子》中蕴含美德伦理学思想,特别是其良好生活观,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要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是良好生活、具有美德的生活,我们就不能只看其形式(how),还要看其内容(what),而后者就一定牵涉某种特定的人性论,因为人类的良好生活之“好”一定与动物(如狼)的良好生活之“好”不同。《庄子》里确实有一种确定的人性观,而这种人性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尊重。因此,这种尊重也成为《庄子》美德伦理学中最重要的美德,而且也是《庄子》对我们今天的美德伦理学发展所能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因为这是一种为我们熟悉的几乎所有美德伦理学所忽略的美德,同时又正是生活在这个多元时代的我们所最需要的美德。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技术伦理的讨论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技术伦理学是关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例如,2003年,在第一次中德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上,我国有学者提出研究科技伦理“不容忽视科学和技术活动中出现的违规和失范现象”(参见王国豫、李文潮);2004年,有学者认为,就“研究科技道德现象而言,科技伦理学实质上又是一种职业伦理学,既有职业伦理学的一般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杨怀中)下面就技术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关系谈谈我们的看法。1.关于技术伦理学的“不”我们认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技…  相似文献   

10.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1.
《周易》非常重视“交”和“感应”,咸卦很好地体现了《周易》当中的“交感”思想.我们认为“交感”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就是一种宇宙生成论,讲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男女交感始有人伦是一种社会伦理学,凸显了社会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交感”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对宋初周敦颐和二程的道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简易哲学纲要》等书,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伦理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生平重视道德教育,砥砺德行,品德高尚,鲜有瑕疵。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伦理思想以道德教育的思想最为突出,其中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宗旨、内容和方法的思想。首先我们来看看他所抱定的道德教育宗旨。在清朝末年满清政治经济衰微、国势日戚之际,他就清醒地看到,“革命即治病之良药也”。他总结康梁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之一就是,“不先培养革  相似文献   

14.
和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一般被认为是他的“风土”思想和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本文在这个观点上进一步认为 ,和哲郎一生的学术努力是为了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弘扬日本文化和日本思想 ,这有助于理解和伦理学中一些存在着争议的观点 ,如“风土”思想中的自然决定论倾向、逆日本脱亚入欧的主流弘扬日本民族文化、逆世界民主和平的潮流强调“国民道德”和“尊皇思想”等。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爱好和平、重视中道思想的宗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就是“顺从”的意思,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之为“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顺从者”。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坚持信仰原则,“谨守中道”,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真主),不以物配主。伊斯兰教坚决反对在真主之外还存在别神的说法。《古兰经》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真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神,除此以外,别无他神。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认主独一的原则,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正确的,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界的权威报刊《光明日报》(2003年1月28日“理论周刊”版)以“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创刊”为题,报道了《伦理学研究》的创刊情况。文中指出:《伦理学研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见朱熹集注本《孟子·万章章句上》。 ①《圣经·马太福音》10:35-37。 ②《圣经·马太福音》22:37-40 ①《论语·子路》,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②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本,第一册,第132页 ③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深度伦理学上来看,……孔子的直德亦有其根据。”也就是说,有一种深度伦理学,从这种深度伦理学出发,不管父子干什么罪恶勾当,他们互隐都是合理的。(参见《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黄裕生$中国社…  相似文献   

18.
刘玮 《道德与文明》2024,(2):110-123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Ⅲ.1和《欧德谟伦理学》Ⅱ.7-9中,亚里士多德分别给出过两个关于自愿性的长篇讨论,但是这两个讨论在论证策略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尼各马可伦理学》采取“否定性”的策略,从强力和无知这两种典型的不自愿性的来源入手界定自愿性;而《欧德谟伦理学》则采取了“肯定性”的策略,从自愿性可能等同的欲求、决定和思想三者入手,采用排除法排除前两者,最终得出了自愿性在于思想的结论,在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也排除了强力作为自愿性的原因,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排除强力的论证才是《欧德谟伦理学》关于自愿性论证的核心。通过详细考察《欧德谟伦理学》Ⅱ.7-9的文本,可以确定,亚里士多德非常严肃地看待排除法论证的结论,他意在用“思想”来界定自愿性。但是这个结论面临着一些严重的困难,而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些困难,并在“共同卷”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逐渐做出修正。  相似文献   

19.
张杰  石学军 《管子学刊》2014,(3):100-105
《保训》的中心内容"中"或"中道"既包括"勿淫",又包括利民。它是周代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桓公霸政既是齐桓公治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又是霸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桓公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保训》"中道"。《保训》"中道"中的利民思想被桓公霸政所继承,"勿淫"内容则因时代原因被齐桓公所摒弃。这体现了霸政"以力假仁"的特色。但战国学者反思霸政时,认为理想霸政理应包括王道德政内容,即继承《保训》"勿淫"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11月26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成功主办了“首届生生哲学高端论坛”。国内外20位在生生哲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知名学者共聚云端,深入研讨生生哲学,主题深刻、视野开阔。本次论坛贡献了很多原创性思想,既推进了以生生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加深了中西哲学的交流和对话。20位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出发,围绕着“生生”这一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论述。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