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认为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和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最高、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决定”一词,是有其严格的确定的含义的。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是本源的,物质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这种决定和被决  相似文献   

4.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剖析,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作了集中论述。我国理论界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对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经典概括。然而,就在马克思的这一概括中,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 三形态理论的提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创立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结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第二步,马克思从一般研究转向特殊对象的研究,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剖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揭示出它的矛盾和历史运动过程。从马克思的一些论述可以看出,他对资本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划,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关系具有这样一些新特性;一、工人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过程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形成的社会变革的自觉性;三、上层建筑在与它相应的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达到更高的阶段。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经济基础,直接反映着在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方面出现的变化,并反过来决定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的消失,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社会关系不会过时而变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工人阶级在作为阶级消灭之前始终是历史进步的最坚定的旗手,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再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不再具有政治-社会革命的性质,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由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团结一致性和社会生活各方而协调发展的新特性,也表现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一般说来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而发生联系的。那么,两者之间还有没有直接联系?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直接联系表现在: 1.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它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不可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产生,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上层建筑问题。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所以能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建立,绝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是生产力直接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政治上层建筑的规模具有某些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政府官员、军队、警察的数量,一般来说要受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的制约;武装力量的装备,国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不加限制地提出任何时候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而上学的。而现在在报刊上,有的文章提出以生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是否恰当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本质讨论述要鲍刚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于后。一、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邓小平是用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马克思曾讲过“共产主义是用实践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践的运动”。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直接有关的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二者是目的与基础的关系。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而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发生矛盾,先富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使两大目标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过去人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割断了两者的有机联系。现在有人又以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只讲生产力,其实他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加以阐述的。同时,这一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制度、本质与现象、革命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等,即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独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历史的主体,即关于人的问题。似乎一提人的问题就把唯物史观拉向倒退,就陷入费尔巴哈抽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认为,从理论上搞清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当前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增强改革实践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在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标准起到了总的方法论作用。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生产力分析方法”。邓小平并未对生产力标准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作过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服从于社会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它并具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基础就是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些生产关系不能以现成的经济结构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比如,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主义的内部所产  相似文献   

17.
姚润皋  陈建 《学海》2007,2(3):5-9
“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它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视角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尤其本质地审视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合力点,即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等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张力和勃勃生机,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行和发展,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讲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时候,常常举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例子,说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对此我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根据内容和形式互相关系这条道理,现行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现发表下述一点意见。生产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生产关系的两重性,是指它既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一般的生产关系),又表现为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生产技术的需要而形成的生产过程中的分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含这样几个层次: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物质利益同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有序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用人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