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我们知道,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先来看看怎样地由具体到抽象?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底稿中以及和别人的通信中,多次谈到他的著作计划,并且其计划先后有或多或少的变动。现在就大著《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中的第一分册)导言中所说的计划来看,他是由国际经济的各种关系中抽出一国的经济关系;一国的经济关系是在其上层建筑影响之下的,由上层建筑影响下的经济关系,又单独地把经济关系抽出来;再从经济关系中又把根本方面,生产关系抽出来。经过几次的抽象,把他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的根本关系抽出来了。简单地说来,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就是这样。怎样地由抽象到具体呢?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看来:  相似文献   

2.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考察市民社会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民社会理论错误,为我们分析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出发,内在性地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及批判中如何可能,以加深对传统心理学及其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心理存在不是直观的作为自然对象的物(Ding),而是作为客观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ie gesellschaftliche Beziehung der Personen)。在心理学中它表现为作为现代发明的"心理一般"。心理一般只有沉降到历史关系的具体层面,才能完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跃迁,以此勘破心理一般带来的双重幻象。对心理一般事物化颠倒及其物化错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需要与其虚假的同路人区分开来,这个同路人就是从抽象的主体价值出发进行批判的抽象人本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将他所处的德国诊断为"时代错乱"。其表现为发达的哲学与不发达的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强烈反差。在批判了"理论实践派"与"政治实践派"之后,马克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使命赋予给新生的无产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构造了一种融汇了科学的实证精神、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无产阶级立场的"批判的经济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总体诊治。如果以韦伯考察社会的"理念型"方法为参照,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马克思"批判的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并运用的叙述方法。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这一方法受到了挑战:国内学者的误解和否认,国外学者的否认、反对和批判。这样的理论情势要求我们回归马克思文献,把真相还原出来。马克思对这一方法的表述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表述形式与恩格斯对这一方法的概括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有所区别,但内容一致。这一方法中的"逻辑"指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具体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逻辑、组织逻辑、技术逻辑、法权逻辑、人学逻辑和历史逻辑。这一方法中的"历史"指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般层面的历史及其具体化,如产业史、劳动立法史和雇佣劳动形成史等。这一方法的神妙之处在于,展叙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逻辑是"艺术的整体",但它源自和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发生的历史,是这一历史的科学反映和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理论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经典”。但本文认为,这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解实质上是由多方面的局限造成的对马克思的误读,是把马克思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普遍化,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其结果是建构了一个封闭的体系,遮蔽了马克思在历史哲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文本解读《序言》中的内容之所以被视为经典,是因为马克思自己曾明确地说过:“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左翼的认识论批判语境中,“现实抽象”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从交换抽象到抽象劳动再到资本抽象的流变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将现实抽象理解为交换抽象,虽然推动了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批判,但对抽象劳动的否定却导致其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将现实抽象定义为抽象劳动,虽然触及了马克思关于现实抽象论述的核心,但未能把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抽象结构;而把现实抽象界定为资本抽象,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具体总体”是自主的、单向度的、封闭的、抽象的统治结构,但由于其方法论的限度,又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和社会形式批判的任务。实际上,现实抽象不只是单一的社会形式抽象,而是包括了社会存在领域多种关系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的现实抽象理论应是认识论批判、社会形式批判和主体解放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考察人们在空间中进行的商品生产出发,完成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联系和发展过程的科学说明和再现。面对当代世界和以空间的生产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及其活动形式,空间日益成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核心要素,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象、方法和任务三个方面,阐释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特征和方法论内涵。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批判地认识作为社会现实之"实在主体"的社会空间及其自我运动,并辩证地叙述和再现这一运动过程。自觉地建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发展一种通过改变空间来改变世界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使空间从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事实的抽象空间,转变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每个人自身的创造和作品的空间,也就是"发展并实现着的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伦理学不是以"个体的人"为基础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建立的"制度伦理"。马克思的伦理学实现了从个体本位的"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学"向社会关系本位的"社会批判伦理学"的转变。正是因为马克思实现了上述伦理学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为共产主义的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伦理承诺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学原理。但马克思并非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在其现实性上,马克思的伦理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规律为基础的"制度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马克思揭示哲学与时代关联的基本命题,从其提出的源初语境和基本内涵而言,是完全从属于黑格尔哲学的。但从独立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整体思想视域出发,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重新揭示了黑格尔以概念思辨方式所把握到的西方社会历史演进中的实体性内容,正是这一点让许多解读者仍将马克思哲学仅仅看作黑格尔哲学的世俗翻版或简单颠倒;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决定性超出黑格尔哲学的地方,在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史前史"时期的感性活动基础和"未来社会"前景的地方,曾经高度评价最终仍然深度误解马克思的海德格尔,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对话者。换言之,以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为参照系,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处境和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瓦解了以往一切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奠定了真正的实证科学和历史科学。作为发现社会事实本质和真理路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启了一门综合的社会历史科学,理应成为普遍的社会科学世界观。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非意味着纠正这门学科某些不确切之处,也不是弥补空缺,而是意味着提出一个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新的总问题和新的对象,即以"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抗"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思辨哲学对社会历史事件的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式把握,破除了以上两种思维方式在思考社会问题上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并把纷繁复杂的社会整体作为反思和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从前苏东学界到我们自己的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边界被过分硬化了。以笔者近期对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政治经济学文本重新解读所形成的看法,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从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来说,如果不深入地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科学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无论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的早期流变过程(1843-1844年),还是科学方法论的形成(1845-1846年),特别是他在对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5.
林雅华 《世界哲学》2016,(4):117-126,161
魏玛时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信仰层面的空虚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突破时代困境,重寻意义,成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中,克拉考尔逐渐摆脱了文化弥赛亚主义,将目光转向唯物主义,构建出了一套以"去神话化"为核心概念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理性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克拉考尔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抽象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而采取了直面现实、返归具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展开了对魏玛时代大众文化"表面现象"的分析,开辟了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应仅仅在纯粹经济学的意义上,还应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意义上被加以理解。与此相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不仅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露被“物”掩盖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剥削和奴役的真相,挖掘作为资本主义文明根基的权力和权利的同构性确立的资本权力的合法性,提出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王国”的新文明理念。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塑造和引导了一种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多维批判并表现为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逻辑深化的过程。《论犹太人问题》讨论了人的权利、公民权利以及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对自由、平等、私有财产进行了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并基于实践观点重构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模式,批判功利主义,消解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分析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等价值理念与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流通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内在综合批判。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实质以及它的内在缺陷,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自由主义,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的思想转变中,历史性思想的形成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哲学的贫困》与《致安年柯夫的信》则是这一思想形成中的重要节点。与蒲鲁东等将资本主义社会看作自然社会不同,马克思强调这一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建立在这一社会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历史性思想使马克思意识到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哲学,并不能真正区别于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同样不能真正实现对近代以来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提的批判。马克思历史性思想的形成,为《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批判,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