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犹太教的本质体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其律法的遵从。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只是被视为是犹太教的前提,犹太教一向不注重对上帝本质的论述,因此,对其律法的遵从便成为犹太教事实上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律法是犹太教有别于其他一神信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犹太人是否守教的主要标准。当今北美犹太人在践行犹太律法中表现出的"多样性"突出体现了犹太教这一"自由"解读律法以及在自身内容上添加新思维的传统。了解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新表现有助于认识犹太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彦 《学海》2011,(2):166-171
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相似文献   

3.
许广灵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72-177,194
犹太律法的来源异常复杂,吸收融合了古代近东地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法律,以《托拉》为律法核心,加之历代犹太教学者不断地解释、扩展和补充,最终形成了以《塔纳赫》、《塔木德》等诸多宗教经典为载体的律法体系。古老的犹太律法的表述是简单而模糊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律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犹太教学者采用了"实用性的阐释方法",在不违背律法字面意义的前提下,使背离律法的行为合法化,同时这种实用性阐释方法维护了犹太律法的神圣和权威。  相似文献   

4.
迈蒙尼德的十三条原则具有某种教条性,囊括了犹太教三大核心要素:上帝、《托拉》、以色列人,是他为犹太教所设立的理论根基。为清除谬见而导致的偶像崇拜、回应教内外对《托拉》的挑战、树立一种出于爱而敬拜上帝的理想信仰心态,并为建立一种理论与律法并重的真正律法学而奠定理论基础,迈蒙尼德设立了这些原则。这些原则虽具救赎意义,但并未取消律法,自觉自动地遵行律法是一个人完全理解并相信这些原则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515千字,495页,定价76元。在"引论"中介绍了什么是犹太教,共分十一章:"希伯来人与以色列宗教"、"《希伯来圣经》"、"拉比犹太教"、"《塔木德》与犹太教律法"、"基本信仰、生活及伦理"、"犹太教哲学"、"犹太教神秘主义"、"犹太教在中国"、"近现代犹太教思潮和运动"、"犹太教与现代民族国家"、"当代犹太教的教派发展","结语当代犹太教面临的挑战"。我国对犹太教本身的学术研究起步甚晚,实至20  相似文献   

6.
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对改宗犹太教的外邦人,拉比们一方面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现出怀疑排斥的消极态度。从根本上说,这种矛盾态度是由犹太教对自身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一方面,犹太人将自身看成由律法塑造的宗教共同体;另一方面,犹太教又始终将自身理解为一个民族,甚至其改宗程序,也是为了在象征意义上建立改宗者与犹太人的血缘关系。犹太教对其民族性的坚持是她无法向外邦人敞开怀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总结了数百年来的中国犹太教研究史,及其3个历史分期的特点;归纳了犹太教研究的3个专题:中国犹太人(尤其是开封犹太人)与犹太教、美国与以色列的犹太教、犹太教与犹太文化研究,并对主要的犹太教著作与译著加以评介。最后提出:除开封犹太教研究专题之外,目前我国的犹太教研究依然处于打基础阶段~翻译、介绍阶段,有关犹太教历史、文化、经典、伦理、律法、神秘主义、哲学、现代思潮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性专著、译著和论文依然极为匮乏,加深此学科的发展尚需要多方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雪峰 《天风》2012,(12):52-53
腓立比是一座外邦人居多的城市,由于没有犹太教的信仰背景,这里的居民比犹太人更容易接受福音,所以腓立比教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令人遗憾的是,教会成立不久,就有犹太人潜入其中,向已经归入基督的外邦人大肆宣传律法、鼓吹割礼,致使部分信徒对信仰产生了疑惑,有人甚至萌生出改信犹太教的念头。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雪峰 《天风》2012,(12)
腓立比是一座外邦人居多的城市,由于没有犹太教的信仰背景,这里的居民比犹太人更容易接受福音,所以腓立比教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令人遗憾的是,教会成立不久,就有犹太人潜入其中,向已经归入基督的外邦人大肆宣传律法、鼓吹割礼,致使部分信徒对信仰产生了疑惑,有人甚至萌生出改信犹太教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哲学王"概念经过中世纪阿拉伯宗教哲学家如法拉比的讨论影响了迈蒙尼德的宗教哲学思想。迈蒙尼德在探索如何处理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传统之间的关系时,面临如何处理个人对终极幸福的追求与理想城邦的治理之间的张力问题。他指出尽管所谓"哲学王"在凭其智慧治理城邦时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具备至高无上地位的神圣律法才是维持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城邦社会中公平正义以及个人实现终极幸福的基础,同时迈蒙尼德也强调对犹太教律法所作的任何修订都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施特劳斯主义的视角对迈蒙尼德哲学进行阐释,并尝试论证迈蒙尼德的解经学在根本上更加接近柏拉图主义。迈蒙尼德以古希腊理性原则为基础,在充分尊重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前提下,对庞大驳杂的犹太教口传律法作出了抽绎整理和融贯性的义理发微,塑造了耶路撒冷-雅典和解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13.
查常平 《宗教学研究》2007,1(1):109-114
保罗的反对者的共同特征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使人得救的恩典本身是非自足的,必须在这恩典之外增添上人遵守的律法作为、接受世上的智慧与知识,否则,人就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救赎。基于这种背景,在保罗神学中,他关于恩典与律法的关系,是他讨论社会正义的基础。他否定了所有犹太教形式中两个共同的柱石:以色列的神选和对于摩西律法的忠诚,将上帝的拣选范围扩大为包括外邦人在内的教会,用因信称义取代以律法称义。基督教正是在这两个方面而区别于犹太教。因信称义的教义落实到个人身上,保罗认为肉身与圣灵是对立的,他进而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按肉体生活,另一类按精神生活,认为存在着自然的人和精神的人,未皈依的人和皈依了的人,堕落了的人和得救的人,尘世之子和上帝之子。第一类人源出于亚当,第二类人来自于基督,提出旧人与新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律法与信仰———试论新、旧约宗教观念的演变王学成本文主要从律法和信仰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对新、旧约圣经进行思想分析,阐述了新、旧约中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的演变。作者指出,以色列宗教经历了一个神权政治宗教、先知的伦理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文章在对律...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5,(6):185-192
大卫·弗里德兰德作为门德尔松之后德国犹太启蒙运动的代言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门德尔松的启蒙思想;在争取柏林犹太社区解放的背景下,弗里德兰德批判了传统犹太教的形式主义,提出了按照理性宗教和自然宗教的要求,对犹太教律法和仪式进行彻底变革的主张,从而将犹太启蒙运动引向激进化的道路。在当时条件下,弗里德兰德的犹太教改革思想因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而不为基督教社会所接受,又因过于激进也没有得到犹太社区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6.
希伯来先知是"轴心时代"图景中以色列宗教的代表,其言行和经典对于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犹太传统对待先知的态度和阐释方式不同于基督教,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从重视到冷落的转变。先知在早期犹太传统中居于"显耀"地位,然而,经过后世犹太教拉比的刻意处理,最终导致先知在犹太传统中几近消失。犹太传统中长期占据主流的"律法中心主义"是拉比有意采取措施对主张伦理改革的先知进行颠覆和解构的决定性原因。  相似文献   

17.
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卷是《塔纳赫》 ,也叫作《圣经·旧约》 ;《塔纳赫》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 ,也叫作《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妥拉》经卷是记录《妥拉》全文的羊皮经卷 ,也是每座犹太教会堂的必备之物。因为它的内容是神圣的 ,所以 ,这部承载着《摩西五经》的经卷自身就是一个圣物。犹太教规定 ,《妥拉》经卷必须使用希伯来文方体字母、没有标点 ,没有元音字母标示 ,不得刻板印刷 ,要以手工方式誊抄在248片羊皮纸上。誊抄规定也十分严格。如 :整部经卷抄写上不能有任何错误 ,书写的方式必须与古代习俗保持一致等 ,因此只有具备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犹太教中有3部典籍,第一是《塔纳赫》(Tanakh,希伯来语音译,即:《圣经·旧约》),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其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塔纳赫》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是《塔木德》;第三部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犹太民族特有的心理感受和防御同化机制有一个历史形成过程,当其定居开封之时,其防御机制尚未达到固不可化的程度,而中国各代帝王对异族宗教一向兼容并蓄、一视同仁,使其防御机制和排外心理失去任何意义;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使犹太人失去生活质量的相对优越感,从而无必要荷守犹太教律法。中国的抑商政策限制了犹太教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科举制度又诱使一些犹太人步入仕途;此外与中华民族的融合及本身的封闭性都是其被同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以色列圣约的神学构成、历史背景及其宗教隐喻,指出尽管它具有与整个古代近东相同的立法与司法习俗,但它更强调的是神与以色列立约和日后重立约的宗教经历。以色列对古代近东契约观念的使用使得神人关系概念化,神人之约被最深刻地体现于西奈经历中,并从中衍伸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意识,形成守约得福、背约遭祸的神学历史观。此后,随着古代希伯来历史的发展,律法地位的提高导致了犹太宗教的结构变化,并产生了两种神学倾向:一是“约”的概念的淡化,二是律法被绝对化并赋予了其外在的形式。这使得律法被本体化,逐渐取代约而成为犹太信仰的基础,犹太教也因此成为以实现律法的要求为目的的宗教,公义的外在化由此极大地削弱了信仰的精神内涵。本文正是通过上述对希伯来神人之约与古代近东契约的对比研究,试图深入地领会契约律法发生和发展的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思考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诸多思想和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