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代人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上一代人实践的结果,这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定格”。其次,从实践本体的纵向发展看,它虽然是主体的运动形式,却又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再次,从实践的必然(规律性)与自由(发现和利用规律)的关系看,二者在同一个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具有统一性。实践唯物主义的“物”正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概括为历史决定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论的实践一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这是多年来的流行说法。但这种“推广”和“运用”从来也没有讲明白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推广和运用,就是按照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去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所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于社会存在包含有物质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还有人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在自然界是自然物质,在社会领域是“社会物质”。后者除了包括物质的生产关系外,主要是指实物、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把社会历史过程作为一般的客体运动过程来看待的,社会运动形式被看成了与自然运动形式并列的一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运动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一切自然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主体的运动形式;社会  相似文献   

5.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其热点之一,现将目前讨论的基本情况汇综于下。持“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者认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本体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实践不能作为自然的本体,也不能作为社会的本体。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着眼点在于人的实践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马克思的哲学本体,是一种以外部自然界为物质前提,以人类的实践为基础,两者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2、实践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联系。3、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在马克思著作中根据。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讲过“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话,它是针对现行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提出来的。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把实践性原则作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是把“物质”和社会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和最高的原则。因此,自然主义、客体至上、见物不见人成  相似文献   

8.
论坛荟萃     
萧前: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使之适应自身需要的积极活动,实践又是主体运用工具作用于客体的一种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同时,实践又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活动。科学的实践观贯串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之中。劳动实践使猿变成人,有了人才有精神现象。精神和物质的矛盾是实践中产生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达到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成功的实践使主观精神在改造客观物质过程中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0.
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代表了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生产力作为能力的存在形式,是劳动者的本领和生产工具的性能的总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范畴,但是,当生产力这个范畴被用来解释生产关系变更的原因,论证生产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却被当作有主观要求的能动范畴了。生产力作为存在实体的本质规定与它被看作带有主观能动性因素这种状况,引起了生产力理论中许多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第二种基本形式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人与人的主要的(并非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方兴未艾,而与之同为现代社会文化基础的“科学精神”也随之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什么是科学精神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是人类对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在观念上的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科学精神包括六个方…  相似文献   

14.
研究精神和肉体问题的一般系统方法,导源于被称作系统哲学的一般理论结构。这种概念结构将实在与功能和组织联在一起,而不与物质或实体联在一起。它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力图综合各种科学理论,形成一种揭示实在本性的内容坚实的理论,去回答那些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自然、人类和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从最基本的可使用性逐步向艺术性发展,而两者兼备的建筑实体也成为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的理解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物化体现。建筑演变发展的实质其实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记录。为理解从古至今东西方建筑的不同,文章从不同的社会发展基础、不同的社会延续核心、不同的群体特性进行了诠释,并对日后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短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哲学更是实践观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应当做它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而就哲学自身的改革来说,首要的是要确立合理、科学的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今后哲学发展的大思路,理应详加考察。以笔者之见,现行哲学的根本失误并不在于它的具体观点和结构安排上,而在于它用一种狭隘的哲学观作基础,妨碍了其视野拓展和效用发挥。而从历史的线索和马克思主义的志趣来看,哲学最关心的是实践发展问题,它总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基本条件进行多方面、创造性的研究,提出各种见解。所以,从本质上看,哲学应当是关于实践观的学问,而不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分歧在于对实践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是立足于唯物主义来谈论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的。实践不是本体,而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人化自然”的“人化”无非是改变或改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非人化自然才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重点。实践有积极、进步和消极、反动的两重作用;实践本体论是对实践作用的夸大。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这是因为:(1) 它是客观的物质力量。人类社会本身是一种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衡量它的进步的尺度自然也应当是客观的物质力量。(2) 作为衡量全部人类  相似文献   

19.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信息观点看,是一种改造人类社会内部的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信息关系和信息过程的活动。因此,为了揭示人类在信息领域中的革命及其趋势,我们必须首先在信息世界中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普遍的一般的信息过程结构:  相似文献   

20.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