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记忆是一个共同体有关自我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理想等知识生产与传承的精神生活。因其记忆的信息既非个体生活史亦非普通社会史,而是通过"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所创造的集体共享假设,具有关于世界的公义与秩序、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超越日常之上"的价值维度,故它多以宗教类文化为承载形体。中国文化记忆亦与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因其记忆形象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气脉相通而传承着中国文化记忆,而且它的运作机制、所使用的信息载体以及激活、唤醒文化记忆的积极过程,也奠定了其中国文化记忆承载基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创新的三重权力价值认同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化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共生和不同文化间的双赢,同时在文化共生的力量博弈中获得尽可能多的集体认同,其核心是文化中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自我的身份以及身份正当性的问题,通过自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扩散,把我变成我们,确认我们的共同身份;同时,又通过自我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我们同他们相区别。因此,  相似文献   

3.
王亚杉 《世界哲学》2023,(3):135-145
现代性社会在“祛魅”的过程中逐渐兴起,人类走出了由神灵鬼魔支配的力量,重新确定了源于自我本身的理想和共同体背景下的道德秩序。如何平衡个体对正义的捍卫和真实自我体验的追求与共同体中社会身份和伦理目标的认同成为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社会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霍耐特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同以泰勒为首的北美学者在此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但均未能形成承认理论中个体和共同体的有机结合。通过梳理承认理论的逻辑谱系后发现,存在一个全新的模型来论证承认理论的道德—伦理和本真—自主维度,它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对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产生影响,最终促使个体在共同体中达到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从而向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靠近。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5.
总的说来,有关世界主义的探讨基于共同体已经存在或仍待实现的假定。这种假定的一个共同点是共同体代表包容"我们"并排斥"他者"的界限。相应地,将手伸向"他者"的纷争构成对宇宙——秩序的寻求,其实现是世界主义。这样,世界主义以倾向于综合的对立存在论为基础。这里辩护的主题是,作为一个联结点,而不是作为排斥"他者"的一个环节,界限存在论既是对"我们"必然的重新肯定,又是对"我们"的补充。这种存在论得到我们地球上民族和文化间的多方会谈的支持,是超越世界主义以及构建一个全球范围的人类共同体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肯尼亚,要从一种尊重差异的共同认同出发构建共同体,需要跨越族群分裂和代际断裂两大鸿沟。2007年12月总统选举期间肯尼亚民族之间以暴力相向,今日肯尼亚人能否在价值和认同上具有共同理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建立一种共同的肯尼亚"国家文化"的要求往往被提出来。文章首先概述了奥科特·普比泰克、弗朗茨·法农、贝思韦尔·奥戈特和恩古吉·瓦·提昂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论述。然后考察肯尼亚哲学家亨利·奥德拉·奥鲁卡的论述,奥鲁卡深受有关国家文化的论战的影响,推出了"智慧哲学"项目,认为这种方法能够在肯尼亚国家文化创建中发挥作用。查温戈·巴拉萨接任了这个项目。最后,文章分析了肯尼亚大学界人士是如何努力描述和打造国家价值观的,相对于肯尼亚政府往往将文化视为旅游商品的观点,他们提出了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V.格哈特2007年刚出版就在德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的政治哲学著作《参与——政治的第一原则》的浓缩精华。格哈特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作为有理性、有生命的自由存在者的个体性;他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寻求政治原则的结果。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参与、代表和建构,这三个原则一起构成一个政治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则是被创造出来的公共领域。本文是他对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的参与的论述纲要。格哈特认为,政治构成人类行动的核心领域,一切人类行动的出发点是自由,因此政治基于自由。凡是自由的人都是自我规定的;自我规定是有生命存在者的自我组织的特定人类形式;自我规定的方式是人类个体通过自己的理由来进行。这是政治的先决条件;政治的本性就在于独立的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在政治中,行动个体的自我规定的惟一可能方式是集体共同规定。因为一个人若要使其行动是政治的,他就必须满足于影响他人,同时也必然依赖于他人。因此,参与是政治的第一原则,政治只能基于自由的行动个体的参与。参与作为政治的第一原则是以关切或同情为基础的共享。参与允许我们把个体的自我规定转移到一个共同体内部集体的共同规定、而又不终止自我规定;它创造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朝向某个共同目标、而又不侵害其中构成个体的意向;它构成一个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许多个体意志在一个意志中联结起来、而这个意志又允许许多个体意志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认同"具有"归属感"或"身份感"的含义。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者的比较,力图发现自己与他者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处,从而达到对"我是谁"即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因此,认同是对于"我是谁"的不断追问过程。通过这一追问,自我可以确认自身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属性。与之相对应,国家认同就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季中扬  李静 《学海》2014,(6):37-41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维系城乡居民相互认同的文化纽带,包括共享的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形象、文化记忆等,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为人们在情感上所认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构城乡文化共同体可以破解社会排斥,有效化解来自乡村的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新兴城市文化尽可能吸纳、包容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社会的文化观念、民间信仰,以及可以转化为现代视觉经验的文化符码与民间艺术形象,从而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