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都市美学,其研究的不是都市中的美学问题,而是立足都市,以都市的眼光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学问题。当下,中国正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个背景下,处于西部现代化建设前沿的大都市成都,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形态和研究这种美学形态的学科,必然应该是崭新的,并且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的都市美学。因为在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美学形态与都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经济由农业占主要地位逐渐向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导致民众的居住生活状态快速从村落化转向都市化,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与都市化有着不解之缘。都市社会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文化属于都市文化之一种。都市美学的应运而生即与建设都市文化、打造都市精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赴日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重点考察了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如觉王山日泰寺、新胜古寺、奈良东大寺、高台寺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的是,日本在战后恢复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视将古寺庙作为珍贵的活态历史建筑和原生态文化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陈国强  马西恒 《学海》2011,(5):12-19
城市动拆迁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难题,也是众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通常将其作为一个私人问题对待。本文认为城市动拆迁是一项公共事务,其中的难题也即公共事务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需要运用公共事务治理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在Y区动拆迁的成功实践中得到证明。对Y区的案例研究同时发现,动拆迁实践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区分这些公共事务类型并明确其各自的内涵、资源及主体范围,是进一步保障治理规则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油画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当时都市题材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我国社会现实与当代文化生活中对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进行描绘,对人们面对钢筋水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进行描绘。  相似文献   

5.
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都市佛教的兴盛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着城市所特有的要素。二、中国都市佛教逐渐形成居士佛教信仰团体、信仰理念,居士佛教以城市为平台、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城市理念,与僧团佛教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有才 《法音》2009,(12):14-18
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其通过发达的资讯、集中的资源、多样的传媒、便捷的交通和流动的人口对生活于其中以及辐射范围所及的人们产生种种的影响,它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旋涡不断将人们吸卷其中。人们甚至毫无察觉而为其所牵引,当代诸多西方思想家早就对工业文明对社会生活和人造成的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现代性是正在降临的命运,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遗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很少有人给他的时代留下的烙印能与毛泽东相提并论,也没有谁的命运比他更为模糊不清了。毛泽东诞辰一百年周年纪念为我们思考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当然它并不是什么神奇的试金石,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出一个权威的论断。从毛泽东经历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比1976年多得多(那一年在《中国季刊》的支持下很快出版了一部探讨毛泽东在各个领域的贡献的书),也比1982年多得多(该年我斗胆提出了自己的评价),但还有很多地方依然是模糊的,他一生的事业所产生的最终影响更是难以确定的。毛泽东的个性既是多面的,又充满了矛盾。他在他的时代扮演了很多角色。一篇简短的论文无法涉及这样一个人物的方方面面。我这里所关注的不是毛泽东这个人,而是他对中国所做的事情,这样,对于他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属于公共领域还是私人品质,只有在它们影响到毛泽东所能成就的事情时,才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遗产的保护     
先辈传承的环境形态已经在许多方面发生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由自然和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最重要的动因是人类自身.几乎地球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类,虽然目前无法预知我们进化的前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们是一种非常优势的生命物种.  相似文献   

9.
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历史中重要的线性交通遗产,具有丰富的物质性遗产、非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角度对滇越铁路予以继承保护,将结束目前滇越铁路遗产保护领域零散化、无序化、学者各自为战的现状,开启具有高度可行性和高效性的滇越铁路遗产保护新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语境中,集市往往因其系统内部的无序,导致其处于“负面”“边缘”“非正式”的状态。但集市本身所彰显出来的空间活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理论,探究日常都市主义与城市集市空间的适用性,归纳总结城市集市空间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集市空间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蒙田:《随笔集》在不断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中,始终重复几乎单纯针对其经济和金融侧面的同一个话题,而忽略了与同现代共生的文化和文明的全球化历史过程相关的一些重要因素。在这个广泛的过程中,多不胜数的“主义”历经数个世纪走向融会,其中既交杂有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普遍启示,又汇合了“社会党国际”当做典范模式的“国际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政治“世界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政治“世界主义”,倡导人权的普遍计划,以及建立以普遍原则和价值为基础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具有各种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角度确定都市人类学在社会科学图景中的定位,并试图辨别都市人类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作者回顾了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并从概念上对都市人类学进行了界定,通过对人类学和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的传记的研究,追溯不同学科之间联系的根源。作者认为,都市人类学也陷入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之中,但保持了一种行动的方向以及介于一种批判的自我评价与一种实用的田野调查进路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4.
15.
<正>城市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经常被称为"都市人类学")与民族志方面的所有发现引起了非人类学家、许多专家、决策者、立法者以及公共政策负责人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来的一些出版物(帕尔多和普拉托,2012b;普拉托和帕尔多,2013)引致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自2013年以来,《都市性》(Urbanities)杂志举办了"都市人类学"论坛(2013,2014),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这一现象今后将持续。即将由  相似文献   

16.
17.
“人们所知的受制于人们所不知的”。这是原名为奥萝尔·迪潘夫人的小说家乔治·桑的看法,其中阐明了由于不了解每个社会固有的文化特征而产生的对我们的经济学认识的限制。当经济学家意欲明确经济学的普遍性程度时,文化的多样性迫使他们采取谦逊原则。我们分两步考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研究基于在马来西亚槟城的若干次实地考察,以及历史学和社会人类学有关该城的丰富文献,阐述了目前在槟榔屿人口中仍占多数的华人社群的文化及社会复杂性。作者旨在分析南洋的华人社群长期以来所建立的社会组织的种种形态,并指出其社会组织是如何主要以行会、帮派和网络这三种形态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