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宏志 《天风》2004,(10):22-23
教会如何回应这个全球化的现实?"富裕"和"贫穷"是否都应该是教会的主题?教会自身又如何自养?教会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做如何回应?如何从教会的层面去理解消费主义?在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方面,教会如何从基督教伦理的角度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的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的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的创新性,并将孔子的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其诠释的逻辑理路有哲学思考的魅力,也面临诸多质疑:"义"在孔子思想中是否为核心概念?创新性是否为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特性?创造性诠释的限度与意义何在?美国汉学家的诠释为我们理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4.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13,(1):12-19,127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化"概念一直隐含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应该仅仅在肯定的层面上理解它,还是应该更多关注其批判性的意义?从德文用词的角度看,Verdinglichung(物化)与Versachlichung(物象化或事化)是否应该予以区别?是应该仅仅关注文本及其思想,还是应该首先  相似文献   

5.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科学概念都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把握它。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某科学概念(例如:概念A),可以问这样两类问题: 1、什么是A?或A的本质是什么? 2、哪些是A?或A分哪几类? 第一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内涵,第二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外延。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两类问题,可以大致认定他们正确理解了概念A。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某概念,  相似文献   

7.
"换头术",即头颅移植手术或异体头身重建手术实施于人类已经被提上日程。手术如果成功,这一技术可以实现人类长生的梦想,但也必然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思考,包括安乐死是否还有价值、对人的概念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换头者"对躯体是否出现认同障碍;同时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回避的挑战,包括"换头者"身份的自我识别和社会管理、头部与躯体的相互猎取、宗教可能随之消亡等。因此,"换头术"是否应该实施于人类,必须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 (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 ,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Λγο(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Λγο,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他人和自我眼中的人类尊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尊严是何时产生的?在生命乃至死亡方面,是否存在尊卑差异?作者从"尊严与人类状况"、"人人都应重视的东西"、"不朽与尊严"、"有尊严的生与死"、"固有的尊严,矛盾的观念"等方面对尊严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漫长的人化过程是否达到了完美的人性化结果?人类身上具有非人性的一面是否可控?人们是否能减少它对个人和人类的损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我们在把人类尊严看做固有尊严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应当从思想和行动上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宜居世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理解解释这个术语本身,我们得回到它的前提及其相关术语。解释的前提是理解,被理解的叫含义或意义。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解释已经意味着进入哲学,从来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马克思语)。怎么解释呢?用语言。传统上,我们往往从意识或概念领域接近解释学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十年改革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哲学层次上进行反思。譬如,究竟应该如何定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它们概括和指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目前理论界把经济制度等同于经济基础的观点是否科学?把上层建筑中除意识形态以外的部分仅仅归结为政治的和法律的制度和设施是否  相似文献   

14.
王庆节 《世界哲学》2012,(4):5-23,161
本文试图从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的三处基本定义,即"导论定义"、"系统定义"与"界限定义"的分析和梳理出发,将之分别解释为对康德Transzendental philosophie的起点、进程与界限的表述,并将后康德哲学的三个主要发展和"传承",即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与超越论现象学对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的解释,视为主要是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创造性批判、发掘和拓展延伸。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下,作者强调,理解现象学哲学的康德批判的关键就不仅在于施行或者限制在某种经验认知客体和绝对主体之间的"返转"或超越,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来说明这样的"返转"或"超越"活动本身是如何可能和发生的。借助这一澄清,论文最后对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在汉语语境中历时已久的译名之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布鲁诺有句名言,他说:“我们教一个科目不是去建立一个有关该科目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自行思考,象一名数学家那样考虑数学,象史学家那样思索史学,投入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三种教学水平的倡导者莫理斯·比格就是从“教学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也即学生智能不断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把教和学的整个过程分为记忆、理解、思考三个水平是适当的。作者认为,记忆水平是最“无思考”的教学,理解和思考水平是理解和领悟的产物,而思考水平又是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等直接相关的。作者还指出思考教学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体现,这一水平和学校中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协调一致的。思考水平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教学实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语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地认识与发现"孔学",以便揭开遮蔽,让"孔学"显现于当下的世界,即孔子哲学之研究仍需时人之努力。孔子关注人及人类社会,并不断地进行追问,试图寻找出自己的答案,整部《论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大抵可以简单地勾勒出孔子围绕"人"展开的"追问—回答"结构图:首先,追问"我是谁",即在"知人"层面回答人的"类"特性;其次,追问"我应该向何处去",然后回答人应该作为君子向人性的高处———"仁"走去;再次,追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存",然后回答人应该在一个现实化的理想图景中获得理想化的现实境遇。这种"追问"与"回答"就自然构成了孔子的人生哲学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 ,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 :“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 ?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 ?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哲学的本质是隐藏在直观现象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现象学的本质 (Eidos ,Wesen)则是直观呈现的纯粹意识可能性。本质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 ,胡塞尔明确地说 :“现象学在此应被确立为一门本质科学———一门‘先天的’或也可以说是‘艾多斯’ (Eidos的中文音译———引注 )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油画意象已经在当代形成了一个大众熟知的汉语词汇,并且已经开始在一些文化语境中使用。这是一个国家用来表达绘画的语言。那所谓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呢?一些名画家给出的回答是:它既不是纯粹客观地对自然对象的描述,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假设,而是一种结合作者的主观感受去表达充分观察和理解客观的自然世界。油画意象不是一种可以创造的客观的具体对象,而是一种可以抓住却不可以创造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品味。  相似文献   

19.
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被一再唤起 ,反映出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不断延宕后终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毫无疑问 ,求解这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 ,与马克思的历史语境相交融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奠定新的思考起点。同时 ,产生这一问题的历史语境表明 ,我们不能满足于对马克思文献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解释 ,而是必须自觉地带着当代人的生活旨趣去认识马克思 ,把历史的问题当代化。由此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的解决 ,应该是一个以当代的视界“回到马克思”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通过“回到马克思”来…  相似文献   

20.
当今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并没有结束 ,也不应该结束。那么 ,共产主义是何种意义上的理论 ?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被真正地阐释 ?对此 ,近来笔者有幸拜读了张奎良先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载《哲学研究》2 0 0 3年第 4期 ,以下简称“张文”)一文 ,受益匪浅。其中的许多观点笔者很受启发 ,但也有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就一些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以就教于张先生和广大学界同仁。张文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从根本上是将其确定为一种理想 ,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它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但问题是 ,这种理解是否是唯一的 ?是否与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