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既是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实践的指导,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因此宗教伦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学理论,在教徒中有着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对教徒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道教以其“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尊道贵德”的社会伦理、“敬神感通”的神学伦理以及“道法自然”与“知和曰常”的生态伦理,涵盖了人与个体(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多重道德关系,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社会系统的思…  相似文献   

2.
家庭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建构家庭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经历了“等级式”到“契约式”的关系变迁、“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结构变迁、“严格化”到“自由化”的功能变迁,在家庭经济、婚姻和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需坚持以伦理自觉树立正确家庭伦理观,以伦理自信培育优良家庭伦理文化,以伦理自强健全现代家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的行政伦理诉求明确而系统,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伦理境界;提出了“守朴去智”、“以慈为怀”、“崇俭寡欲”、“谦下不争”、以民为本等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主张与民休息的治政方略,并进一步提出了省刑罚、轻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具体实现路径。先秦道家的行政伦理思想对于提高领导者素质、改进领导方法,对于推进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及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显明了日常实践的一个基本组织特性,即一种广泛运作在话语实践中的自主调适是促成日常生活的整体趋向性与个体行动的情境自主性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生活形式”无疑标示着一种实践策略,它旨在印证一种“日常—生活—实践”之联动场域的内在规范;进一步地,这一实践化的伦理品格呈现在日常实践的两种组织层面,即基于规则叙事的情境认定和基于意向叙事的行动导向,二者合力在时间构型中将话语实践的自主调适深化为一种非范导的、动态自主的“伦理反应”,后者为一种基于实践指引的行动伦理权衡提供了新的思考契机。  相似文献   

6.
宋代:伦理的普遍性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至汉唐,宗族制度或盛于王室,或盛于贵族;而宋以后,宗族制度却普遍下移于平民。汉唐期间,学问教育乃经学之天下;迄于宋,经学衰微,理学兴盛。由此,教育也出现了由知识向伦理的转向,在宋代,其最具导引性的形式即是书院,与此同时,伦理与教育的结合进而贯彻于族学。最终,伦理直接落实于族训与族规。自宋代起,伦理较之以前任何时间更具有普泛的性质,就社会意义来看,伦理在基层得到了更为切实可靠的发展。由春秋奠定的儒家伦理思想在真正社会意义上获得了推广,思想伦理终于落实为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7.
教育伦理的理念之思,并非一种脱离具体主体性人格和现实情景的抽象玄思,而是有着具体的所指,是基于对教育实践活动之自我纯粹性境界的道德理性诉求与伦理价值期许。面对来自技术、市场和资本等的冲击,现代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始终面临着不仅仅基本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困惑与冲突,而且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内部,同样面临着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生态(有机)观念的恢复与重建的伦理使命。着眼教育的本质,现代社会的教育伦理观念的建构以及实践展开,必须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变动了、变革着的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现实,着眼并始终贯彻"教育是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通途"之一崇高的教育价值理想,着眼健康生命与健全人格养成,以创制、引领新的文明形态的气度,创建具有典范性、超越性的优良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现代教育伦理文化的高度,切实推定以灵动的整全性生命、丰盈性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高尚人格的养成为基本伦理价值追求的"美好生活"本位的现代教育伦理建构以及相应的高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吾淳 《现代哲学》2005,(4):93-98
先秦时期的儒家伦理是一种精英伦理,这种伦理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从宋代开始的中国后期社会,中国社会的伦理始以真正基层伦理亦即家族或宗族伦理的形式出现,由此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亚伯拉罕系统的宗教伦理及其普遍性是相当的。具体来说,这一伦理的实现或展开是以宗族为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族规以立伦理,通过守则以呈伦理,通过强制以行伦理,通过教育以养伦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的百年演进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既表现为党在某一个阶段面对某一特定时代课题时的道德追求与精神风范,也表现为这些“精神坐标”串接起来所展示的完整图谱。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伦理精神,就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既要考察作为整体和系统的伦理精神,也要考察一个个鲜明具体的“伦理精神”。厘清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百年演进的点、线、面,是纵向把握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演进轨迹的必然逻辑,也是横向理解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展现形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浅议旅游伦理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盲区”,表现为只注重对旅游伦理的研究,忽略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只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忽略对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只注重旅游活动的道德教化功能,忽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由于这方面的成果不多,因此,对有关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特征、实现途径等问题的把握还在探索之中。根据旅游伦理教育对象的不同,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公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经济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法官的角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官的角色伦理研究是一个有别于法官职业道德研究的理论视角。法官是一个角色丛 ,包括了官员和司法者二重基本角色 ,所以 ,法官的角色伦理不只是对其作为一个职业者的规范 ,而是二重角色规范的综合体 ,它反映了社会对法官的综合道德评价。作为“官”的角色 ,它被赋予的特殊道德要求是公仆意识、廉洁和公正 ;作为司法者 ,其特殊的职业伦理是刚毅、谨慎和勤勉。法官角色伦理建设是以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为人性假设前提的 ,其基本思路是立足于制度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适度进行奖惩。总之 ,一个有别于法官职业道德的理论视角 ,对于法官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乡村公共伦理建设的难题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现代化运动提出了建设支持“人的普遍联系”和公共生活的公共伦理的历史性要求、致力于乡村公共伦理建设,必须寻求解决三类难题,即基础难题、结构难题、操作难题。  相似文献   

13.
强以华 《伦理学研究》2004,(1):55-58,75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建构的经济模式 ,实质上是一种“逻辑一致的理想的客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通过排除经济行为主体的伦理动机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非本质因素 ,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道德贫困 ,导致了两难选择的伦理困境。因此 ,必须变革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基础 ,用“生活的逻辑”置换“资本的逻辑” ,依据“生活的逻辑”保持经济增长与人类美好生活之间合理的伦理张力 ,从而走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旨趣不在于对“应用伦理”(applied ethics)范畴一般泛泛内容进行阐释考察 ,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切入 ,在历史的视野中揭示其真实内容规定。笔者以为“应用伦理”的核心并不是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对于一般伦理学原则规范要求在具体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它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新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至善”为理念的大学德育,应以美德伦理还是底线伦理为其价值取向,尚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大学教育的“至善”理念决定着大学德育应该在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上坚持美德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伦理诉求是对道德动机和行为价值目标的综合判断,是理解公益慈善活动的内涵及意义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实践内容,公益慈善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其伦理诉求是其文化内在伦理精神的体现.相较于西方旨在“公共领域之善”的社会改造诉求,传统中国公益慈善的价值目标更倾向于维护既有的伦理秩序,构筑“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为何全球伦理不是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振明  冯平 《世界哲学》2003,(3):106-110
“全球伦理”这一概念已得到世界上各种不同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提出《全球宗教伦理宣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是,“全球伦理”不等于“普遍伦理”——西方哲学家对于地理概念意义上的“全球”性与道德哲学家自古以来试图通过实践理性所要建立的伦理之“普遍”性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然而,中国有些伦理学界人士却表现出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倾向。本文将要阐明的是,“全球”概念  相似文献   

18.
袁祖社 《道德与文明》2002,(3):52-54,66
西部大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入 ,需要营造一种必要的“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呼唤一种为西部社会群体所需要和普遍认同的新伦理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个性追求、内在气质 )和集中表述应该是 :“生存本位”的新发展伦理价值观 ,即 :以发展求生存 ,以发展促生存 ;新发展伦理价值观所包含和要求的伦理规范及其现实践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博弈——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和谐——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理想目标 ;三是“社会”与“国家”的功能分殊——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神经植入、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上述技术的医疗手段实现人类“情感增强”逐渐成为现实。“情感增强”关涉到人类精神状态,所关联的技术手段相对前沿,且在实践中存在“治疗”与“增强”边界模糊的问题,因而导致公众在相应临床实践中的相关权利被忽视或被剥夺。有必要从“情感增强权”、知情同意权、“不完美权”、受试保护权、个人隐私权等维度构建权利体系,明确公众在“情感增强”临床试验及实践中享有的权利与适用范围。要实现上述目标,应遵循安全有效、道德底线、知情同意、信息保密、公平可及、差异发展等伦理原则,并通过优化专项伦理审查的治理体制、建立独立动态管理的顾问专家库、强化专项伦理教育培训和宣传普及等具体路径为权利体系的平衡与充分实现提供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