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杀问题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卫生症候之一,从关怀哲学的视角探究自杀防控理念的历史源流、现实境遇、临床困境与价值诉求,经由医患关怀的和谐转化,医务人员可以在防控自杀病人的进程中达到“关怀”与“防控”的知行统一,一方面为自杀病人提供文化关怀的防控脉相,另一方面为医护人员在自杀防控的实践运用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自杀素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自杀的心理学研究概况,自杀素质主要体现在悲观主义倾向和冲动/攻击特质上,而自杀的认知神经机制主要包括归因模式的改变、情绪和认知调节能力的降低以及自杀行为的实施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自杀致病理论、自杀评估理论、自杀治疗理论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概况,同时重点介绍了致病理论中的应激—易感模型、逃避自我理论、杀死自我理论;自杀评估理论中的SSF评估、四阶段过程模式;自杀治疗理论中的SATIR理论和荣格艺术治疗理论等,并做了简短评论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由严重心理危机导致的行为.通过描述自杀高危人群存在的时代状况,从社会学与心理-精神病学的维度分析了高危人群的自杀成因,进而对其自杀前的异常言行表现、自杀的方式及当前各种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同时,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自杀及其预防展开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绝望感、自杀意念状况,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自杀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在校高中生300人,利用应对效能量表、贝克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杀意念者的检出率为15%,数量分布无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乐观主义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种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挺  张小远  王喆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87-1295
在西方国家,自杀“守门人”培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杀预防策略之一.自杀“守门人”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基础知识、识别自杀征兆、初步评估自杀风险和转介自杀高危个体等4个方面;研究发现自杀“守门人”培训对受训者的知识、态度和干预技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其对自杀率的影响仍需今后的研究详细探讨;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随机对照研究少;2)难以评估培训对自杀率的真实影响;3)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统一的评估工具.未来的研究应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重视自杀“守门人”培训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希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全国七个省份八所中学共845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忽视、自尊、希望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和希望在父母忽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忽视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自杀意念: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忽视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酵母的适应性自杀、动物界的类自杀现象、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自杀的事实及目前对于自杀行为生物学机制的探索认识,提出自杀行为可能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并且还可能具有一定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在漫长进化中获得的人类强大自我意识对于自杀行为起消长性作用,但似乎这种强大自我意识并不能彻底压制自杀行为,也不能把人类顽固的自杀行为完全归咎于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人类自杀行为可能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根源.  相似文献   

10.
自杀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灾难,而且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发达国家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美国的自杀率在世界各国中不是最高的,但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最为突出.通过美国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区域等自杀人群的分析,了解美国自杀人群的特点,以期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被欺负、自尊、情绪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网络被欺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负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情绪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网络被欺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时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时,而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或无认知资源时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无差异显著。说明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外显行为量表对云南省33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并探讨了包括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在内的自杀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27(13.2%)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卡方检验显示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154(4.7%)名大学生有过自杀企图,男女生人数没有显著差异;(2)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自杀意念上,女生、独生子女、文科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而在自杀企图上,只有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3)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心理症状、生活事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4)在结构模型中,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和自杀行为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情感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而问题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事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青少年自杀具有突发、难预测的特征,同时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既脆弱又有潜力,青少年期是家庭、学校等支持、帮助其塑造完善人格的最佳时机。文章通过一例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报告,从精神动力学角度展开分析,理解青少年自杀的背景和动机,为提供及时有效的青少年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自杀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 ,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趋势 ,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日本学者对自杀的内涵、分类、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动机、手段、自杀前的心理特征和自杀预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分析和干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学生的自杀已成为社会、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自杀已成为社会、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江西赣州九所公立学校三个年级的1311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自杀意念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孤独感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即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因此,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