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笔者寡识,现存3种高道宽碑传,即《甘水仙源录》之《洞观普济圆明真人高君道行碑》、《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之《圆明真人》和《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之《圆明真人传》。据之,考述高道宽行事。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全集》之《年谱》和《年谱附录一》皆称《山东乡试录》出于王阳明之手,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一观点存有争议。查考明朝相关的科举制度和上海图书馆所收藏之《弘治十七年山东乡试录》,可以确证《山东乡试录》非出于王阳明之手。  相似文献   

3.
<正>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汪仲鲁撰《文公先生年谱序》有云,“当时《年谱》与《行状》二文并传,故《年谱》所载,求师取友,注述本末,出处进退,居官蒞政,前后次第,悉详年月书之。而《行状》则惟以发明求端用力之精义微旨,造道成德之渊奥要归。所以承先圣,道统之传,信有在也。”此《年谱》与《行状》之大别也。《年谱》指朱子门人李方子所撰之最初《年谱》,久已失传。王懋(?)《朱子年谱》沿之。《行状》则指黄榦之《朱子行状》。《行状》、《年谱》  相似文献   

4.
《系辞传》总论《易》卦之象有四,曰:得失之象;曰:忧虞之象;曰:进退之象;曰:昼夜之象。此皆作《易》者设卦所观之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遂成得失之象。分聚必有尊践高下之位,于人成优虞之象。遂有动静之常体——道,变化之总名——易。究其本原,莫不寻言以求象。《左传》所载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及《系辞传》所谓“是敌易者,象也”;今人如台湾易学家吴康先生在其旧作《周易大纲》中尝云:“审是则元和惠氏以《象》为书名,谓《古易》只名为《象》,仪征刘氏谓《周易》本有《象经》,立说  相似文献   

5.
许蔚 《周易研究》2006,(1):17-21
《左传》、《国语》所载之易例,向为历代易家所重视。其间在“卜史”名义之下,掌易者实际身份之差异及《易》之实际应用方式之差异之于考察春秋时代或谓《左传》、《国语》时代《周易》文本之传播、接受及其形成情况皆负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6.
皋陶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考论韩玉德关于皋陶的称谓,文献所记不同:一曰皋陶。见诸《尚书》之《尧典》、《皋陶谟》,《左传》文公五年,《论语·颜渊》及《荀子·非相》等;二曰咎繇。见诸《世本》之《作》篇、《氏姓》篇,《史记》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及《汉书》之《武帝纪》、《古...  相似文献   

7.
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秦简“易占”与《周易》相应之卦存在的不同卦名来看 ,前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简单直观 ,后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则复杂抽象 ,故秦简“易占”之卦名当即先于《周易》之卦名而存在的殷易《归藏》之卦名。秦简“易占”之占辞中存有与殷易时代不合之数条 ,但其余占辞显然绝非后世所能编造 ,当即殷易《归藏》所收夏商旧有的占筮记录之辞。秦简“易占”虽非殷易《归藏》之原貌和全貌 ,但大体为殷易《归藏》之内容。  相似文献   

8.
战国中晚期的荀子盱衡当时之政局,企图规划更完善的治国之道,乃以《王制》为总纲,以下再搭配《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仕》《议兵》《强国》等篇,共同组成较完整之治国施政系统。由于《君道》《臣道》《致仕》攸关其以礼义治国,以达到王者之国的一贯常道,将另辟专题进行讨论。本文之重点,则放在其余与其王霸问题高度相关之各篇,且以成就霸道为主轴,与稷下学之创建宗旨最为相近。全文在前言之后,其次论述稷下学宫成立之背景与目的,然后三论荀子与稷下学宫之因缘,接着,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分析荀子王霸理论之内涵,并随文述说该理论与稷下学之关系,最后则稍作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9.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认为《易传》为孔子所整理,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否定,然而,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易传》是儒家作品。通过对《易传》与稷下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对《易传》基本内容所显示的特点及稷下学对《易传》之影响的探索,认为不仅《系辞传》是稷下之作,而且整个《易传》就是稷下黄老学派之作。 一、《易传》的功利性特点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其功利性与齐文化紧密相联,这表明《易传》应是齐学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朱子语类》中对《太玄》的评价。朱子基于儒学正统立场,对扬雄的拟《易》之作《太玄》的主要方面都进行了评说。朱子认为扬雄的模仿不足道,《太玄》高处乃是道家之学;其以三起数,失《易》之本义;《太玄》只是在作历,其数零星凑补得可笑,而其卦气有气无朔,是没有道理的;且《太玄》的“爻位”吉凶太笃定,把《易》变动不居之理说死了。总之,朱子认为,扬雄虽费力安排,但《太玄》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足道。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4)
正很多基督徒都很喜欢词句优美的《诗篇》,也会在祷告中使用其中的祷告词或音乐伴唱的神圣诗歌。阅读《诗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经常出现"上行之诗"的小标注,那么什么是"上行之诗"?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诗篇》中的"上行之诗"。何谓上行之诗"上行之诗"又称为朝圣之歌、升阶之歌。《和合本》中《诗篇》120篇括号中小字为"上行(或作'登阶’)之诗",《吕振中译本》翻译为"上殿之诗",《思高本》翻译为"登圣殿歌"。更复杂的情况在《武加大译本》中翻译为canticum  相似文献   

15.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为传经之儒,他与《诗》、《书》、《礼》、《乐》、《春秋》的关系,经前人与时贤考释,都已略见端倪。然而,他与《周易》的关系仍朴朔迷离,其论《易》、用《易》、阐《易》、传《易》之功,尚未得到彰扬。 荀子,自刘向起就被称为“善为易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和胡元仪的《荀卿别传》在彰显荀子传授《毛诗》、《鲁诗》、《韩诗》、《春秋三传》及《礼》之功后,都曾致力于考证荀子与《周易》的关系,然除重申刘向的结论外,于实证上并无多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本是儒家的伦理范畴,但是儒家的孔孟  相似文献   

18.
《易》乃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晶。为我中华民族哲学、科学之祖,对各门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易》与《医》之关系来说,则医理本于易理。《易》对《医》能起指导作用,而《易》不可以代替《医》。然通达《易经》之理而从事于医,可以不固执,  相似文献   

19.
《二程集》易说虽不全是程颐之语,但仍是研究程氏易学的重要资料.其中不仅记录了《程氏易传》撰作与传习之情况,而且畅论读《易》之方,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易学,要求学《易》先识卦义卦体,并对《周易》经传之义理多作发明,堪与《程传》推阐相发.且《二程集》易亦颇有可以雠校《程传》者,亦颇有可增补《程传》对《易传》未加阐述之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向被称为"帝王之学"。真德秀在《大学衍义序》中说:"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其实,历史上被称为"帝王之学"的,不只是《大学衍义》,如唐太宗所撰的《帝范》、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范祖禹所撰的《帝学》等也属于"帝王之学"。《大学衍义》一书同其它讲"帝王之学"的书,究竟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