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时间距离对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首先启动个体不同的时间自我知觉,然后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使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中止,以检验对价值偏好的影响。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当消极情绪词语和自我词语同时启动时,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回落到未激活前的基线水平,并使得远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可能自我差异或近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当前自我差异减弱,从而导致价值偏好不再随时间线索发生系统改变。研究最后讨论了这一发现对自我调节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鹤  丁妮  董奇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356-361
行为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消极情绪的辨别、注意和记忆都有所下降,而对积极情绪并未表现出类似的现象。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边缘系统(尤其杏仁核)的激活强度低于年轻人,但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却有所增强。研究者对该结果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是功能代偿假说,另一种是策略改变假说。功能代偿假说认为老年人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增强是为了弥补边缘系统功能的下降,反映了大脑功能的代偿;策略改变假说认为老年人主动使用了不同于年轻人的策略,情绪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组人群大脑活动的差异。未来这方面研究可以从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封面故事、选项框架和损益概率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彦  许洁虹  陈向阳 《心理学报》2009,41(3):189-195
以股市投资为背景设计决策问题,考查了问题的封面故事类型、备择选项框架和风险项的概率水平对327名股民被试和465名大学生被试的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民被试的风险偏好不同于大学生被试,前者在所有实验处理上呈现出稳定的风险回避倾向。大学生被试在不同类型的封面故事下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只受到备择选项框架的影响,不受损益概率的影响,即出现经典的框架效应现象。在好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到备择选项框架、损益概率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即在高概率水平上出现框架效应现象,在低概率水平上出现框架效应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佤族大学生的跨期决策偏好,本研究采用多领域的跨期决策任务,通过对比佤族和汉族大学生跨期决策和时间知觉特点,探讨了民族文化对不同领域延迟折扣的影响,以及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金钱领域中,佤族与汉族之间的延迟折扣率无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和环境领域中,佤族延迟折扣率显著低于汉族,更偏好将来更大的收益;佤族的时间知觉显著小于汉族,并且时间知觉在民族和各领域延迟折扣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彩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匹配和选择两种反应模式及其先后顺序对被试偏好反转的影响,以及被试性别与其偏好反转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反应模式的变化导致偏好反转的发生;(2)偏好反转存在反应顺序效应,先匹配后选择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显著大于先选择后匹配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研究结果不支持后悔理论;(3)不同性别被试在选择和匹配任务中的偏好及其反转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时间折现是跨期选择研究的核心问题。指数折现效用模型(DU模型)是描述时间折现现象的基本模型。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大量违背DU模型的反常现象表明,DU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在跨期选择中的真实行为。文章从时间知觉、建构水平、参照点和价值函数、情绪激活、情绪麻木、期待效用等角度探讨了造成各种反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Ellsberg选瓶任务为决策材料,探讨了不同任务特征下个体不确定性容忍度对模糊决策中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获益情景下:高概率时高、低容忍度个体对模糊选项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均偏好模糊规避;中概率时低容忍度个体比高容忍度个体表现出更低程度的模糊规避,前者倾向于模糊中立,后者倾向于模糊规避;低概率时两者对模糊选项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均倾向于模糊中立。损失情景下:高概率时两者对模糊选项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均倾向于模糊寻求;中概率时低容忍度比高容忍度个体更偏好模糊寻求,前者倾向于模糊寻求,后者倾向于模糊中立;低概率时两者对模糊选项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均倾向于模糊规避。这表明,不确定性容忍度对模糊决策偏好产生作用,但这种作用会受到损益概率和损益结果的影响,具有情景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以66名应届或往届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何小蕾(2004)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和信息板技术探讨了决策时限、选项数量及情绪智力对职业决策过程中线索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影响职业决策过程中各条线索的平均点击次数和平均加工时间,说明完成信息板任务过程中被试加工线索的策略会因为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情绪智力水平对职业决策中的信息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高情绪智力水平者倾向于采用基于选项的复杂搜索策略;(3)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对职业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平均决策时间、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对决策时间和搜索深度均有显著影响,理解情绪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利用情绪对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而情绪发展对决策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情绪唤醒度和愉悦度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机制.以5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为情绪诱发材料,使用时间两分法和泛化法考察唤醒和注意机制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距下,(1)唤醒度和愉悦度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是独立的,两个实验中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情绪主要通过唤醒机制影响时间知觉,被试在高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间显著长于在低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以90名和7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的方式,探究童年环境、当前环境压力、时间感知和跨期选择四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环境影响时间感知,相比童年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高估时距。(2)在正常环境下,个体时间感知完全中介作用于童年环境和跨期选择之间的关系,童年环境通过影响个体时间感知进而影响个体的跨期选择。(3)在当前环境压力下,时间感知并未起到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时间感知在童年压力与在当前环境压力条件下,对跨期选择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利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采用跨期选择经典范式,考察“现在享乐型”和“未来定向型”两类时间洞察力个体在跨期选择上的偏好,从人格特质角度来探究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1)现在享乐定向组的延迟折扣率显著高于未来定向组;(2)未来定向组在时间洞察力量表“未来维度”得分与延迟折扣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时间洞察力对个体延迟折扣率具有预测作用,支持了跨期选择的时间感知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14.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 既无纯粹获益, 也无纯粹损失, 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 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 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 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 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 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 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 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 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时间感知差异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涛  张锋  赵国祥  李红 《心理学报》2014,46(2):165-173
本研究从人格特质差异角度出发, 采用简单跨期选择任务考察了由时距复制任务筛选的两类时距估计倾向不同的群体(时间高估者和时间低估者)在跨期选择中行为倾向的差异, 旨在探讨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无论任务难易, 与时间低估者相比, 时间高估者在跨期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兑现的较小奖赏。(2)时间高估者和低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二者的反应时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时间高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不受任务难度的影响, 而时间低估者在任务困难时的反应时比任务容易时明显增长。这些结果表明, 在跨期选择过程中, 时间感知倾向差异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选择倾向。时间高估倾向个体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会导致其在跨期选择权衡中对收益成本的高估, 进而做出冲动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preferences between lotteries with chances presented either numerically or linguistically. Presentation mode is predicted to affect preferences due to the 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chance as skewed distributions of risk. Based upon weighting functions incorporating risk/uncertainty aversion from ambiguity theory and 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 we predict that presentation mode effects on risky choices will be detectable in very small risks and in large risks. In two experiments, subjects chose between both gain and loss lotteries with constant payoffs and equivalent numeric and linguistic chances. Presentation mode affected choices when chances were above 50%, where lotteries with numeric chances were more frequently preferred in gains while lotteries with linguistic chances were more often preferred in losses. The effect of presentation mode for low-chance lotteries (5% and less) also affected choices such that numeric choices were generally preferred more frequently in losses and linguistically expressed choices were generally preferred more often in gains.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ories of the effects of second order uncertainty on risky choice may be used to model decisions involving linguistic risk. They also suggest that th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risk assessments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behind the weighting functions proposed to depict decision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 Finally, the result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since information providers can affect decision makers’ choices by controlling presentation mode in such a way as to alter the relative attractiveness of uncertain events.  相似文献   

17.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4,46(5):677-690
通过考察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心理过程的相似性, 并检验不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是时间距离(实验1)、社会距离(实验2)、还是概率距离(实验3), 心理距离越远, 被试在跨期选择中越倾向于延迟选项, 在风险选择中越倾向于风险选项。研究认为, 在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中, 选项的表征结构和选项整体评价时不同选项特征的相对权重具有相似性。随着心理距离增加, 与高识解相联系的金额特征的相对权重增加, 与低识解相联系的时间和概率特征的相对权重降低, 这使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金额较大的延迟和风险选项。同时, 研究发现三类心理距离对两类决策有相似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心理距离的本质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2×3混合实验设计,通过控制时间距离和表征的建构水平,对不同问题启动下的跨时选择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问题启动是影响跨时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问题启动下的未来结果价值折扣存在显著差异。Why问题启动使个体的时间距离敏感度降低,How问题启动使个体的时间距离敏感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Similarity models of intertemporal choice are heuristics that choose based on similarity judgments of the reward amounts and time delays. Yet, we do not know how these judgments are made. Here, we use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 to assess what factors predict similarity judgments and whether decision trees capture the judgment outcomes and process. We find that combining small and large values into numerical differences and ratios and arranging them in tree-like structures can predict both similarity judgments and response tim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e can use machine learning to not only model decision outcomes but also model how decisions are made. Revealing how people make these important judgments may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to help them make better decisions.  相似文献   

20.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