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成明 《中国宗教》2019,(10):80-81
近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中国化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各界围绕宗教中国化义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实践宗教中国化之路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讨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化加剧过程中社会思想相互交融的积极主动回应。2019年6月,高占福研究员和敏俊卿博士共同完成的《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内容上在宏观概述了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与实践后,从7个部分具体展开论述,包括: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历代中央政府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伊斯兰教育和思想文化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习俗的中国化、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以及新时期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显然,这是一本系统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述著作,既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引未来。  相似文献   

2.
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制度。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不同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清真寺内的教育,而具有中国私塾教育特色,且充分凸显了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一、教育模式的"中道"精神。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创办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教育形式,它对于经学人才和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1991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度过了三年美好且难以忘怀的时光。助我圆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创办的一所伊斯兰教高等学府,这所学府为新中国培养出了许多爱国爱教的优秀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和从事伊斯兰教事业的工作者,为我国伊斯兰教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我国穆斯林传承伊斯兰教重视人才的理念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有益实践.明朝中叶,中国穆斯林创办经堂教育,将伊斯兰教教育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伊斯兰教专门人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兴办新式伊斯兰教教育,提倡中阿并授,兼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6.
李兴华,汉族,193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专家。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起在中国社会科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98年退休后,继续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代表作有专著《中国名城名镇伊斯兰教研究》,合著《中国宗教史》《中国伊斯兰教史》等。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通常认为,以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或历史上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国家即为伊斯兰国家。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的双重影响以及激进宗教组织的现实干预等三个方面切入,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京召开第三届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会议,认真总结过去六年的工作,调整充实委员会组成力量,共商我国伊斯兰教健康发展大计,可谓很重要,很有意义。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是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注重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史料文献,从教派组织制度、信仰礼仪等方面考察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归属问题。认为逊尼派(Sunni)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始终居主流地位,但什叶派(Shi‘ah)教义主张也曾获得流传,不过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教派分歧始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义学源自"凯拉姆"一词,是穆斯林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阐释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伊斯兰教传统学科。伊斯兰教义学一直为中国穆斯林所重视,是明清以来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学者对于伊斯兰教义学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其研究方法局限在于"哲学研究"的框架内。自2000年进入"发展-转型"期以来,伊斯兰教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一批新成果,而且逐渐正视伊斯兰教义学的宗教特质,而不再单纯局限在哲学研究范围内,其中一些研究体现出教内人士教义学研究特有的宗旨与关怀。其他传统伊斯兰教以及现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对当代伊斯兰教义学及教义学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但这些挑战蕴含着两者自我超越与自我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健康发展”,为做好新疆伊斯兰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尝试梳理新疆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如何深化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22年9月14日至16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杨发明当选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积极推动第十届理事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解决突出问题、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会议结束后,《中国宗教》杂志对再次当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的杨发明阿訇进行了专访,请他详谈了对中国伊斯兰教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要成果,也是以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化宗教阐释传统和话语范式。马启西继承刘智建构的话语脉络,创新中国化宗教阐释路径,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话语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话语内涵就是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阐述伊斯兰教,进而生成具有本土性的文本阐释与实践传统,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以民族为载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人类学视角,从伊斯兰教这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命运,探讨中国文化的特性及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在当前所谓"伊斯兰与西方"式对立的语境中,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6.
4月28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暨三号楼奠基仪式在北京牛街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原址隆重举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陈广元大阿訇,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黄跃金,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等出席,并为新建的3号楼校舍奠基。张乐斌副局长代表国家宗教局致辞。他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改扩建工程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亲自协调下  相似文献   

17.
蒋真 《世界宗教研究》2012,(2):158-166,194
霍梅尼伊斯兰革命思想是在伊朗反对君主专制、反帝反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形成的。霍梅尼对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教义的创新,既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和政教关系的看法,也包括了他对教法学家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未来国家治理机制的构思。霍梅尼关于建立伊斯兰政府、改革伊斯兰教育以及输出伊斯兰革命等思想,对伊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在教育上的主张,对革命后初期伊朗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政治纲领,奠定了伊朗政教关系的基调,也给伊朗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争论。  相似文献   

18.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健康传承的需要,中国伊斯兰教界有识之士开展"解经"工作,挖掘和继承中国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弘扬和强调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和平特质。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理念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伊斯兰教义和丧葬仪式,探讨了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思想;同时指出,伊斯兰教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过程中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