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封建专制政治伦理思想向民主政治伦理思想的转变代表了近代中国政治伦理转型的基本向度,也表征了近代爱国志士们为破除专制、向往民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受空前严重的民族存续危机的激发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制掣,康有为融合中西,采撷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择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伦理观,构建了独具特点的康氏政治伦理思想。他的民主政治伦理思想既具有近代西方启蒙所蕴含的独立、平等、理性的基本精神,又受到中国本土文化中尊君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理论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相悖、自由与民主相离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代表,他所关注的是思想启蒙。从思想启蒙的需要出发,他很重视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不是为了给中西文化会通寻找途径,而是为了给学西方提示正确的文化选择取向,因而他不但藉中西文化之比较以揭示西方文化超胜中国文化之所在,而且尤其注意揭示西方文化何以会超胜中国文化。结果他发现,西方文化所以超胜中国文化,就因为西方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严复集》第2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的价值模式。有了这个认识,他势必要强调学西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有党内民主,下有社会基层民主。党内民主是全社会民主实践的火车头,起着领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基层民主是全社会民主的根本,是民主建设走向纵深的基础。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促进之势。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的体制内路径;一条是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所逐步发现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体制外路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应当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做好这“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学海》2008,(2):42-54
当代中国的诸民主实践形式与理论证明关注的都是治道民主,治道民主替代了政道民主而发生了僭越.现代民主只能是政道民主基础上的治道民主,缺乏政道民主支持的民主形式是伪民主.种种仅仅落在治道层面的民主形式与种种反对民主的主张,将中国的民主实践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使中国的民主在理论上显得混乱,在实践上走上歧路.分析中国百年来三波民主浪潮,必须首先确立起民主的宪政法治内涵,才足以告别扭曲民主,步入民主政治殿堂.  相似文献   

5.
在古希腊,尤其是在古雅典中寻找现代民主的根源已是习以为常。当然,雅典的直接民主与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之间的差别是要考虑的。同样,对于雅典男性自由公民———且不论奴隶、外乡人和女人———民主参与国家事物的限制也是要关注的。然而,除了这些差别,雅典民主显然体现了公民普遍参与城邦(polis)治理,至少从厄菲阿尔特公元前462年实行改革后到马其顿取得统治地位的大部分时期内是如此。这样,在希腊古代与现代之间就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关联。尽管承认古希腊民主与其虽然是改头换面的重生显现之间的历史和哲学关联,但我们的论点是,现代民主现象…  相似文献   

6.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议制政府》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密《代议制政府》的重新解读,澄清了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关系。密尔系统地阐述了代议制民主的问题,他的间接民主理论中包含着直接民主的因素。一方面密尔把人民亲自参政的直接民主视为代议制民主的基础和前提,阐明了人民参政的直接民主的正当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深刻地分析了人民参政的直接民主可能带来的弊病和危险。实际上,直接民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克服暴政的武器,又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既可以成为自由的保障,也可能成为自由的敌人。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扬利避害,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正确地适度地运用直接民主的形式,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当代西方协商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二者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同,植根于大相径庭的思想文化土壤和政治实践基础之中;二者赖以支撑的制度保障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得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多层制度保障,而西方协商民主受资本主义私有制制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者的协商主体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具有政党、民族、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公民等多层次主体,而西方协商民主着重强调公民个体的主体地位,缺乏政党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协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协商民主正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协商体系,而西方协商民主则主要表现为个体协商。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民主     
民主之真谛,为古今学者所探求不息。然而,要把握民主的真谛,最好(不是唯一)的方法是研究西方民主史。研究西方民主,应揭示西方社会的民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其内涵逐渐展开和形式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西方民主,已经历了古代民主和近代民主两大历史阶...  相似文献   

9.
由人民民主的实质、实现形式、工作路线、工作方法等内容构成的毛泽东的民主观,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史上极富创造性(当然也有局限性),其认识论根源在于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认识的社会氛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被邀请来探讨的主题,即民主需要被再造,使人联想到包括自由选举、权力交替、多党执政、言论自由等经典形式的代议制民主现在也许是相当过时,且亟需更新的东西。但这种印象可能是错误的。需要再造的并不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的民主本身,也不是作为阻碍这一模式实现的一系列难题的普遍现实。只有世界新的现实情况也被改造——以一种可以使民主恰当发挥作用的方式——民主才可能适应世界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扩展性民主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主既含有“民主理念”之义 ,也含有“民主程序”之义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民主本身并不是一个具有绝对正面意义的道德范畴 ,例如 ,经过民主程序作出的决断对于一些人来说不能必然和充分地保证公正。正因为此 ,一方面出现了对民主的抨击 ,如责任伦理学家忧那思 (HansJonas)有关在生态危机独特的历史境遇下必须放弃民主决策程序、实施“生态专制”的呼吁 ,另一方面产生了共同体主义 (也称“社群主义”)者试图从外部将道德内容嵌进民主形式的努力 ,以及另外一些学者所倡导的用扩展性民主机制来激发、提升民主决策之伦理内涵的方案 ,这就引发了…  相似文献   

12.
华生 《天风》1994,(5):29-30
《天风》编辑部提出“把治理教会的重点放在‘民主办教’上”。“民主办教”确是“完善当地机构、制度”,克服某些领导人独断专行等弊端的有效途径。但治理好教会的“民主”该是怎样的“民主”?很值得我们思考、探讨。 世间的民主是指“人民住政治上享有的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等的权利”,这是纯粹人意的民主。但教会的民主应当是众弟兄姊妹对神的教会的责任心,参与事工的意识和权利。如果民主中掺有私欲成分,则其意见的正确性就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14.
《明夷待访录》集中表述了黄宗羲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批判,憧憬着美好未来,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设计,其中最突出的是期待社会变革,由“天下为主,君为客”取代“君为主,天下为客”制度,实现社会民主化,在其伦理思想表示出鲜明的近代民主的启蒙元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梁启超对自由倍加关注.然而,两人的自由思想具有明显差异,严复将自由理解为权利,侧重民主启蒙和制度启蒙;梁启超则将自由理解为道德,侧重思想启蒙尤其是道德启蒙.这使他们对自由的具体操作和改造中国的纲领体现为三民与新民之别.  相似文献   

16.
过去研究民主的著作集中于民主的涵义、价值和条件,鲜有对民主质量的探讨,牛津大学教授斯坦·林根的《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一书,从如何评估和提高民主质量这一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民主,拓宽了我们认识民主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民主在当前遭遇的困境出发,分析林根评估民主的指标体系和提高民主质量的种种措施,并从中挖掘了林根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角度。林根关于民主的研究对于我们反思当前中国学界关于民主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宁 《学海》2014,(3):206-212
过去研究民主的著作集中于民主的涵义、价值和条件,鲜有对民主质量的探讨,牛津大学教授斯坦·林根的《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一书,从如何评估和提高民主质量这一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民主,拓宽了我们认识民主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民主在当前遭遇的困境出发,分析林根评估民主的指标体系和提高民主质量的种种措施,并从中挖掘了林根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角度。林根关于民主的研究对于我们反思当前中国学界关于民主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以沟通、交往的理性实践观来实现公民主体与权力主体的平等交流,强调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方式培养交往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实现政治民主.协商民主以理性对话的柔性机制,创新了对公共权力制约的民主形式,符合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转型时期社会稳定的需要,可以作为政治民主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的概念和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的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的挑战;多数民主是一种排斥型的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一种分享型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张旺 《学海》2005,(5):62-66
民主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以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作为首要前提,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价值观和基本原则。民主的政治文化对民主制度的产生和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认识民主虽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但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