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一期里,張岱年先生發表了“張横渠的哲学”一文,認为張氏是一个唯物論者。他最后着重指出:“張橫渠的唯物论,就在于他認为一切存在都是气,無形的太虛也是气。他的唯物論更在于,認为所谓神与性乃是气所固有,而理是气的聚散的規律。”張先生并且在同一文里和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三期“答邓冰夷同志与呂世骧同志”中再三坚持“气是中国古典唯物諭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否認气的物質性,事实上就是否認中国哲学的唯物论传統,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读了張先生的文章和邓呂兩先生所提出的意見后發生一种感想,我想:張横渠是宋明  相似文献   

2.
斯宾诺莎是身心平行论(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的创始者。身心平行论是副象论和心理一元论的前身,副象论是唯物论的一种形式,心理一元论是唯心论的一种形式。因此一谈到身心平行论我们就投入了身和心的关系这个中心问题,而身心关系这个问题又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斯宾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本体论先后经历了泛生机论的一元论、二元论和现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它们大都忽略了生命问题和身体问题,未来的新一元论应该让这些问题处于本体论的中心,要建立这种新一元论,需要融合吸收各种既有本体论的合理成分。泛生机论因其突出生命存在的解释原则而应重新受到重视,二元论揭示了生死、身体与心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它没有解决而是留下了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各自从二元论终结的地方出发,试图执其一端却深陷其中,唯物论在对待生命问题方面优于唯心论,因为它更关注生命问题,而后者则回避了它。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的心身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内经》中的心身关系问题黑龙江中医学院(150040)程伟心身关系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对于医学史特别是精神医学史的研究也是值得注意的。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形质神用的心身一元论思想,而没有出现典型的西方思想中那...  相似文献   

5.
成功是什么?     
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看来是成功的东西,而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失败呢?成功到底是物质的体现,还是精神的追求呢?或者干脆两者都不是?有人鄙薄物质的体现,说拥有财富、权位只不过是世俗的过眼烟云.如果成功是一种物质的、有形的东西,而对这种成功的追求,就会成为对有限物质和感性的迷恋,由于这种迷恋,人们很可能失去对人生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因此,成功应该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过程是一种永恒,过程的象征就是精神,人只有在精神和永恒之中才能得到真正充实的幸福,才能真正拥有成功.  相似文献   

6.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论心理 社会因素与肿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传统中医学的情志所伤与肿瘤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称之为神 ,而人的一切组织器官是物质形态。“形神合一”是中医基本核心理论之一 ,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它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心身观基础上产生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对“形神合一”理论阐述颇多 ,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主宰。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说 :“形者神之体 ,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生。”反应了“形神合一”是中医的生命观。形与神之间的平衡、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  相似文献   

9.
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推进哲学理论发展,必须经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全面反思。现在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应该看作是一个重大的进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这意味着多年来我们所理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哲学理论,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它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实质。而且在我看来,那种理论有许多恰恰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现在才要尝试以某种新的名目,如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去重新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力求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庐山面目,以便为进一步前进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从这种理解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还是应当代之以实践唯物论或实践本体论,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名目问题的词句之争。它同马克思当初使用过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物质本体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阐述物质本体的哲学著作。说得更明确一点,《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的科学。同时,《自然辩证法》又是一部物质认识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了解对自然物质认识过程的哲学著作。它说明:人类是怎样在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描述和反映自然界的,是怎样经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逐步把握自然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的。因此,《自然辩证法》基本上是一部物质一元论著作,是一部物质本体论和物质认识论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这就是这部著作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徒信仰宇宙间有一个神,他是造天地、造神人、造万物的大主宰。 那么,这一创造万物的神是什么呢? 神是超人的灵体,神是自有者,是无始无终的永存者。说神是超人灵体,因为神是非物质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五官感触不着的东西;说神是自有  相似文献   

12.
耶稣在耶路撒冷神殿里的宣道中,有一句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凯撒的物是人间的,是世俗性的;而神的物则是超验的,是神圣性的。如此说来,各自的国度应该是泾渭分明的。然而,曾几何时属神的东西与属人的东西失掉了彼此的界限并浑融为一体的呢?或者,人们不禁要问属神的与属人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关于宗教本质的投射理论正是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的偿试。  相似文献   

13.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颇多,其中关于真理的定义问题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现在,我们将本刊新近收到的有关稿件综述如下:一、真理定义应该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丁东风、张远(空军炮校)二同志在来稿中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真理的定义之所以不科学,主要之处就在于它们割裂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真理的定义应当是:真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无限发展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过程。这  相似文献   

15.
第五节 创世纪的前几章 A 创世 3.人类与进化 圣经上人比无生物和有生物优越的思想,能与世界进化论相容吗? 说唯物进化论或机械进化论思想与基督教思想不相容,这毫无问题 如果说,整个人——灵魂和肉体——都是由低级有生物和无生物逐步演变而来的,这怎能逃脱唯物论、泛神论或内在论之嫌呢?又怎么去肯定精神的超然性与新生呢?这种思想是不符合信条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形与神俱论与西方心身医学、五脏藏神说与情绪生理心理学、精神内守法与西方精神分析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中医心身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研究,正在深入展开。人们提出了若干不同见解。最近,笔者重新学习了《爱因斯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及有关文献,认为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似可概括为:爱因斯坦式的唯物论。 现代形态的自然科学唯物论 什么是爱因斯坦式的唯物论呢?质而言之,就是带有爱因斯坦特点的现代形态的自然科学唯物论。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给自然科学唯物论下过一个著名的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天、地、人和万物起源诸问题的探讨,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是宗教唯心论的解释,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化生,由于至上神的意志和力量所创造;一派是朴素唯物论的解释,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化生,由于精微的“原始物质”自身变化的结果。我国汉代(包括前汉和后汉)关于原始物质的理论,对于天、地、人和万物起源的解释,这里根据一些片断的记载,总括来看,它的基本观点是属于朴素唯物论的。其所以基本上会是唯物论的,大抵因为从先秦的时候,唯物论的自然观跟神学的自然观在  相似文献   

20.
滕吉菊 《天风》2001,(7):36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是执笔人受圣灵的感动写出来的,所以圣经是神的话(彼后1:21),是神的话就不能随便更改,即不能加进什么,也不能删去什么(启22:18—19)。随着文字不断的进化与发展,为了更好地领会神的话,理解圣经精意,翻译和再版时,在词汇和语句上做些调整,是合神心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