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可道     
荷尔德林曾经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我当初并没读懂它。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写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吴为山先生有一件作品,名为《春风》,吴为山这样解释作品创意的源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这便是生活的诗意了。  相似文献   

2.
"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从2002年开始举办,已经到了第四次。前三次我未能与会,这次特赶来祝贺。这个会开得有意义,正当其时。讲这个会开得有意义,是因为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世界,我们禁不住要问:人类离真正的和平到底有多远?不久前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外国儿童在花园里玩耍,手里拿着玩具武器,稚气未脱的脸上却显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在一次次的战争游戏中度过的。想想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游戏,似乎明白了现实世界。 宗教是倡导和平的,佛教认为,人类的和平与战争,缘于人类的心智,佛祖释迦牟尼就多次阻止战争倡导和平。天主教教理认为,“尊重人性生命及其成长有赖于和平。和平不是单指没有战争,也不只限于保证敌对双方武力上的均衡。和平是秩序的和谐、正义的工程、爱德的成果。”基督教的圣经说:“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的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穆斯林”即“顺从者”、“和平者”,就是顺从真主并谋求和平的人。道教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和“仙道贵和,无量度人”的主张和要求。 让我们将和平的鲜花,代代相传吧。  相似文献   

4.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在一篇《祝福你,新千年》文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议题。这个议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第一,古老道教文化的弘扬,需要走出一条更新发展的道路。更新就是要重塑形象,既执信我们固有的信仰,又倡导适合当代社会的教义内容,使之不断丰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发展就是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找到传统道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从而不断激发出古老道教新的活力,使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不至于被历史的烟尘埋没,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能够喷薄而出。第二,就是要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立足于生活,利益于生活,圆融于生活,从而达到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的目标,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智慧,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采访钟肇鹏先生那天下著大雨,先生把半身泥水的我迎进客厅。客厅的陈设不算规整,显示出主人随意、自然的个性。钟先生个子不高,但很精神,鬓不染白,面无斑痣,如果不是事先看了他的简历,怎么出不会相信这层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前几天看了他的近作《论精气抽》,再看他今日风貌,不由不发出如下感慨:他到底是道教研究专家,精通养生之术,精气神修炼得不错。落座之后,我们先聊起了他的家乡四川,聊起了青城山的鼎鼎香火,我问先生是否受了地域环境的影响才选择了道教研究为职业,他否定了我的猜测,带着浓重的主琶和四川人特请的高调…  相似文献   

6.
道派     
东汉道教初创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区分。晋代和南北朝以后,又有上清、灵宝等派别先后出现。各道派教义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术的侧重点不一,或师承系统有别。而真正各立门户的宗派,当是从南宋和金、元南北对峙之时开始。这时最大的宗派有四:(1)正一道:亦称正一派,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  相似文献   

7.
狗道     
家里到底养过多少狗,已经记不起来了。 回忆的巷道里,那些曾经的狗,就像大地上的庄稼,一茬茬长出来,又一茬茬倒下去;又像一群群的过客,从虚空中来,向虚空中去。能够残留下记忆碎片的,仔细想来,也就那么几个。  相似文献   

8.
和平之道即进化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往世界和平之路是人类的进化,儒学理念的复兴有必要性。当代的趋势是走向普世主义:一个反映了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的观念,这个趋势已经为正在进行的全球化所印证。作为实现普世主义所必不可少的范式转换,涵盖更广阔视野下的宇宙,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维度,涉及中国哲学中象“天”和“地”等概念。内在和外在的反好战性过程是内在和外在和平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自我分析或自我修养等是进化手段,协助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牧会之道     
李荣表 《天风》2006,(11):30
牧养教会群羊,是主耶稣托付给神仆人的使命。牧会之道,并不只是要求传道人把道讲好,也不是只以一个“老好人”作为榜样,乃是涉及许多具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蒙福之道     
魏悌香 《天风》2011,(3):19-19
“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你当领受他口中的教训,将他的言语存在心里。”  相似文献   

11.
壮族道公的戒道仪式包含"唱经表演"和"秘法想象"两部分,前者的逻辑是人神交流,后者的逻辑是阴阳交合。通过把仪式中出现的神、人、物与道公的身体对应起来,把表演性的仪式行为想象为男女交合的行为,戒道仪式的外在表演的部分与存思内观的部分被勾连了起来。在对戒道的条件、戒道仪式前的准备、戒道仪式的过程及其秘法想象部分的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戒道仪式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通过仪式,而且是对弟子,尤其是其身体的一个考验和转化的过程。戒道仪式既是一个从民到官的转变,又是一个从人到仙的转变,既是弟子通过诵经和接受考验而"考中状元、入朝为官"的过程,又是通过运作身体、交合阴阳、孕育生产而转化成为"道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狗道     
家里到底养过多少狗,已经记不起来了。回忆的巷道里,那些曾经的狗,就像大地上的庄稼,一茬茬长出来,又一茬茬倒下去;又像一群群的过客,从虚空中来,向虚空  相似文献   

13.
蒙福之道     
赵必雄 《天风》2001,(3):34-35
怎样才能蒙上帝祝福?恐怕会有人以为就是凭信心向上帝祈求,其实这固然可以叫人得上帝的恩典,但不能称蒙上帝祝福。那么圣经给我们启示的蒙福之道是什么呢?人若能把追求上帝的国和义放在首位,生活的一切自然会蒙上帝的祝福。  相似文献   

14.
"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所以探讨老庄之"道"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庄哲学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的关系中,从思想层面上讲,最引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海德格尔到底从老庄那里获得了什么启发?在事实层面上,则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于1946年共译《老子》的经历,由于某些人士(比如海德格尔的)L二子赫尔曼)的否认,也似乎成了一个问题。这里选译的三篇文章直接有助于回答这两个问题。迈(May)的文章出自他那本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中《隐藏着的东亚思想来源》的名作。此文最突出的贡献是考订了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老子》与《庄子》的德文译本,并将它们与海德格尔著作中的一些相关说法进行对比,由此而表明后期海德格尔在何等深刻和关键的意义上受到了老庄的影响。萧师毅的文章是关于那个“共译《道德经》”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而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波格勒的《再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则是继他以前的那篇《东西方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子》之后,考虑到有人否定有关事实而做的再次考察的结果。而且,此文还提供了一些新的有关事实与材料。  相似文献   

1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和巴大师所著。他诞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七岁前,跟随噶玛巴·若比多杰大师接受启蒙教育。七岁,入夏琼寺出家,主要从师确吉·顿珠仁钦大师,开始进入正规学习阶段。为了寻找显密二论的源泉,16岁入藏,对五论五明进行闻思修,对当时的西藏显宗密乘进行爬梳剔抉,大加改革。1409年于大昭寺创立大法会,倡建噶丹寺。1419年派遣弟子释迹益喜赴京朝明永乐帝,益喜得大慈法王封号。同年,又倡建德庆桑喀寺,命弟子创建哲蚌寺和色拉寺,成立上下密宗院。一生著有19部作品,其中…  相似文献   

17.
和谐之道     
周志治 《天风》2006,(5):6-7
和谐乃是与真理的和谐。在教会里高举幅音,高举爱,事实上在一个团契里,有疑问,不同的意见和张力通常是产生创意,有生命力的表现。和谐乃是不管我是什么角色时,当我面对上帝,面对真理,面对自己的内心时,我们都与之和谐。世人有为同胞死的,有为君王死的,有为父母死的,有为朋友死的。但为不相干的人, 为罪人死,为仇敌死,古往今来,除耶稣以外,再没有遇见过。这就是上帝那测不透的大爱。  相似文献   

18.
道成肉身     
沈承恩 《天风》2001,(12):4-5
道成肉身是一个奥秘,正像三位一体是一个奥秘一样。说它是奥秘,因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童女马利亚怎么能从圣灵怀孕生下耶稣,没有一个科学理论能解释,没有一个实验能重现。 这奥秘还不仅在于这件事的过程如何,而在于这件事中两个方面的关系如何。两个方面,即:道或上帝一个方面,肉身或人一个方面。道与肉身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很容易认为肉身与道,或说人与上帝是对立的。我们人是如此地败坏、污秽,满了亏欠;而上帝是那样地完美,他是全爱、全能、全善、全然圣洁。我们这样想,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个人,一个肉身的人,能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道     
引言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钝,习染有厚薄;同具净信,而悟境有高低,修学有优劣。且人的生活环境各殊,志趣乐欲互异。故在道的授受与修学上必须照顾特点,力求相应,而不可胶柱鼓瑟固执不变。六祖慧能对志诚说:“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是见道之语。因之,为师传道,必须丢掉死法,而因材施教,随缚立方,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为妙。诸学道者,亦必须抛开固执,而随宜取法,如善航者见风使舵为佳。大抵初学道人烦恼较重,俗染较深,必须随顺世俗谛,有取有舍,有造有作,用心分别,谁是善,谁是恶,谁为正,谁为  相似文献   

20.
道和神     
一、“道”生神 中国古代的神。在道教形成以前,中国古代就有神灵。古代最高神就是天帝。《尚书》的《舜典》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说的“上帝”就是“天”,“天帝”。注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